父母离婚,该怎么告诉孩子?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23987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来信
  “德育信箱”老师:
  您好!我女儿读初二,两个月前,我和她妈妈离婚了,我们不知道怎么让女儿直面我们离婚的事,所以仍住在一起,表面上维持着支离破碎的家庭生活,没有把离婚的事告诉女儿。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我担心万一哪天被女儿发现了,还不如现在我们自己告诉她。但是,我不知道选择怎样的时机、方式告诉她。还有,除了告诉她我们离婚了,我还得说些什么……很纠结、担心、迷茫,希望能得到你们的专业帮助。
  一个不想伤害女儿的爸爸
  回信老师:俞尤棠(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不想伤害女儿的爸爸:
  您好!孩子生活在父母长期冷战或吵架的家庭中,害处更甚于父母离婚。如果父母双方对离婚问题及离婚后的生活处理得妥当,那么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持续时间会较短。
  一、坦诚告诉孩子离婚的打算
  最佳时机是夫妻双方确定要离婚并谈妥监护权和未来安排后。此时告诉孩子,可以使孩子有心理准备,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即将面临父母离婚的事实,这是给孩子调整自己、接受现实的缓冲期。告诉之前最好有铺垫,平时聊到别人离婚的例子时,可以和孩子谈谈对离婚的看法和态度,这样孩子在心理上对父母即将离婚的事实相对好接受一些。
  避免孩子卷入婚姻争斗。一些夫妻离婚前会经历多次想离又不离的反复徘徊纠结或争吵阶段,容易使孩子卷入婚姻争斗中。在谈妥离婚事宜和未来安排后,再坦诚告诉孩子,可以避免孩子卷入之前摇摆不定甚至折腾不止、一地鸡毛的婚姻旋涡里。有的夫妻离婚大战好几年,试图解决婚姻问题却又长期得不到解决,让孩子卷入其中,这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
  一起告诉孩子离婚的消息。现在你和前妻离婚两个月了还没有告诉女儿,你们想要保护女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做是不妥的,也是有风险的,正如你担心的,如果不小心被女儿发现,那么处理起来会更被动,对女儿的傷害可能会更大。你和前妻可以选择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一起认真诚恳地告诉女儿事实。为什么要夫妻两人一起告诉孩子,而不是单独一个人说?因为这样会让孩子相信,你们虽然离婚了,但现在和未来都会继续承担父母的责任,这会让孩子有安全感,虽然父母离婚是不幸的,但所幸父母对自己的爱仍在,未来是安全和踏实的。
  二、客观、冷静地解释为什么你们要离婚
  确保孩子理解父母离婚是父母之间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孩子。孩子有权知道真相,你们要客观冷静地告诉孩子真相,即使真相很伤人。不需要和孩子讲具体细节,你们可以这样说,“妈妈(或爸爸)已经爱上了另一个人”“我们曾经认为彼此是真爱,但现在看来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女儿,我们的婚姻遇到了困难,前段时间我们努力试着去解决,但是实在难以解决”“爸爸和妈妈经常吵架,在一起生活感到心很累”……不管如何说,你们要向孩子传递一个基本信息——你们曾经深爱着对方,但现在必须分开;要让孩子知道她是你们爱的结晶,因为这对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太重要了。
  避免互相指责、愤怒控诉和抱怨。千万不要说“你妈妈(或爸爸)不要我们了”,这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也不要指责控诉“你爸爸(或妈妈)一天到晚只知道搓麻将(酗酒、赌博……),我再也忍受不了了”“你爸爸(或妈妈)太自私了!只在乎他(她)自己,根本不把我们放心上”……
  三、详细、具体地和孩子讨论未来的生活安排
  未来安排越详细越好。要尽可能具体地告诉孩子未来的生活安排,保证你们承担的责任,如她将在哪儿生活,是跟随爸爸还是妈妈,谁将搬走,搬去哪儿,什么时候来看望她或者接她过去住几天……不管你女儿问你们任何她想知道的对未来的安排,你们都要尽可能诚实地回答,不要隐瞒,不要避而不谈。
  要多次与孩子讨论。第一次侧重于创设开放的沟通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她可以问任何她想问的问题,而且你们都会诚实地回答,这样会使孩子觉得你们的决定是对她负责的。后面几次侧重于谈离婚后的生活打算,尽量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谈,以解决即将面临的难题为主,如离婚后,父母双方的老人或亲友,可能会有不理智的言行影响到孩子,你们要提前提醒,并讨论如何去面对或化解。
  四、一些需要避免的行为
  不要让孩子夹在中间。不管你对前妻有什么看法,都要支持她与孩子的关系,不要让她在你们之间做出选择,要尊重她的意愿和选择。不要把你对前妻的感情强加到孩子对她妈妈的感情上,你是你,孩子是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做“间谍”(如“你妈妈最近有没有男朋友在交往”)“同盟军”(如“你妈妈总是这样,你现在知道我当初为什么一定要离婚了吧”)“传话筒”(如“告诉你妈妈不要总是想管我的闲事”“告诉你妈妈她好久没管你的生活费了”),如果你和前妻有分歧,你应该直接与前妻沟通解决,而不是通过孩子。
  没有监护权的一方,不要用礼物或其他手段来吸引孩子。没有监护权的一方,来看望孩子或接孩子去共同小住一段时间时,应该把心态放平和,可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欢迎,但不要太过,不要让孩子感觉是在讨好她甚至纵容她,要尽量让孩子像在普通家庭中生活一样,是家庭的一员,受家庭规则约束,和平时每天一样需要正常完成作业和家务劳动。
  当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状况,版面所限不能一一枚举,我们可以通过后续的回信做进一步的交流。
  最后,要提醒你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离婚、单亲、再婚家庭本身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重要的是亲子关系的质量,而不是孩子所在家庭的类型。青少年适应父母离婚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他是否能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所以你尽管放宽心,从容迎接离婚后的家庭人际关系变化,让孩子与你们之间幸福的父女、母女关系一直持续下去。
其他文献
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学龄期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发展出“勤奋感”的孩子所具有的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期,使学生获得“勤奋感”?我通过开展“坚持,遇见更好的自己”系列活动,引导孩子们认真做好一件事,像播下一颗种子一样,在平凡的小事中养成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坚持的态度,落实坚持的行动。  一、一次“暑假小挑战”  孩子们告别三年级,即將步入四年级。7月5日
期刊
[摘要] 高三学生的学业倦怠是导致他们学业受挫和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对本校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显示近半数学生存在学业倦怠倾向,且随着时间推进程度有加深的可能。本文以希望理论为指导,以系列化主题活动、专题化希望课程、精准化个别辅导和常态化家校协作,全方位影响干预高三学生心理,以期学业倦怠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关键词] 高三学生;学业倦怠;干预路径;希望理论  学业倦怠是一种具有较高
期刊
[摘要] 手机因其功能特性深受初中生欢迎,也导致部分学生沉溺于手机使用。焦点解决对话运用正向关注确定积极目标、挖掘学生能力探究解决方法、重视小步思维促进持续行动等策略,引导初中学生改善手机依赖问题和获得成长。  [关键词] 焦点解决对话;师生沟通;手机依赖  信息时代,初中生使用手机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方便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沉迷手机的问题,即“手机依赖”。手机依赖影响学生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和学
期刊
班主任来信  “德育信箱”老师:  你们好!我班上的小王、小刘、小明建了QQ群,每周末分工做不同的作业,然后把做题过程和答案传到群里,大家相互传抄。群里一些学生周末边做作业边在QQ群里聊天。我找来小王、小刘、小明询问情况,小王说:“作业太多了,经常要做到十一二点。双休日作业更多,分工做的话,我能多睡两小时,我爸爸妈妈也知道,他们都同意的。”  作为班主任,我该怎么办?  回信老师:何卫花(富阳区郁
期刊
案例背景  学期快要結束了,按照惯例,在班级里民主选举优秀学生,学习积极分子、进步学生。而从本学期开始,学校德育处进行改革,让学生对自己校内外的品行、生活、学习等进行梳理、总结和反思,进行“如歌少年”的评比。一天上午吃完课间餐,我正在讲学校“如歌少年”的评比细则。我面带微笑,大声说:“孩子们可以回顾一个学期自己的表现,想想自己在‘爱生活、有教养、勤学习’方面,做得好不好,希望大家踊跃报名……”  
期刊
案例背景  我校一年级的农耕劳动项目主要是种蚕豆。每年10月底,学校都会开展“蚕豆成长记”课程启动仪式。在蚕豆节上,二年级的小朋友会跟一年级的新生分享种植蚕豆的故事。一年级的小朋友向学长们学习如何种蚕豆,然后亲自种蚕豆。小朋友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学习劳动的技能,而且能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产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案例描述  辛苦播种  2020年10月30日,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四楼多
期刊
[摘要]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指引下,笔者重新审视了学校原有的亲子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现存在班级亲子活动娱乐化、心理健康教育单一化、家庭亲子关系物质化等问题。基于此,笔者对原来的班级亲子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整,融合心理拓展训练的内容,设计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父母孩子而言,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对方,更科学真诚地反省自我,有效提升了亲子陪伴质量;对学校而
期刊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身份识别技术,由于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防伪性等特点,目前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们的关注。在众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中,虹膜识别技术由于具有高度的防伪性、唯一性、稳定性、可采集性以及非侵犯性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与应用前景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背景知识以及现有的几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然后详细介绍了虹膜识别技术及虹膜识别系统的构成;并对虹膜识别的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 滤波器提取局部纹
[摘要] 规则意识是儿童成长为独立个体的需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要从低年级开始。调查发现生活中因无视规则,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的教育迫切需要对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守法意识,规范言行。笔者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从课堂、课外延伸等方面进行规则教育主题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他们从教育和实践中感知规则、反思规则、践行规则,以促进规则意识和守规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道德与
期刊
家长来信  “德育信箱”老师:  你们好!我的孩子目前就读小学三年级。从小他的性格就比较犟,在家里有时候他不听话,无论怎样说他都不管用。后来愈演愈烈,我们越批评他,他越跟我们对着干。有时候我们急得打他一顿,还是不见效。老师也反馈,在学校里,面对老师的批评,他也不能理智对待,会跟老师发脾气、耍无赖,甚至直接跑掉。有一次他忘记做作业了,早上便坚决不肯上学,说是害怕被老师骂,怕被老师当面批评。我们为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