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指向.指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ju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是指挥棒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既如此,那如何“指挥”,“指向”何处,“指引”什么,无疑又是一个“触一发而动全身”,乃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大问题。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之时,一根指挥棒,同一个指向,同一的指引;分省命题之后,十多根指挥棒,各有各的指向,各有各的指引,手高手低,指近指远,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也更值得研讨。
  讲求公平公正可谓高考之“核”,因为其最为直接的目的就是为高等院校选拔人才。全国一份语文试卷考数百万人,较之各地每份语文试卷各考几十万人,区域性的考查与评价显然要比大一统的考试更为公平台理。尤其是从选拔的功能及效果看,各地每年数十万考生在地区同一的平台上竞争,一匹马大家骑,公平性更易得到保障。再一方面,各省(市)基于本地多方实际情况拟定语文高考的《考试说明》也较为容易找到均衡点。所以,各地关于语文高考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说明,使考什么与怎么考已不再那么深邃,高中语文课程的教与学也相对减少了一些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减轻教学负担、强化素质教育当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分省命题具有全国统考难以为之的局域性掌控的优势。各省(市)通过综合平衡设置语文高考试题的考点并确定语文高考试题的样式,在充分保证公平竞争更为合情合理的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地方资源、彰显地方特色。分省命制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就出现了一批或形式或内容明确指向本地区的个案型试题。特别是那些充溢着地域文化元素的题目素材和题目样式,使贴近学科、贴近学情与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独到地呈现于一题之中。分省自主命题对于增强语文试题的创新元素和提升语文试卷的创意空间都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说,在语文高考分省命题走向区域化进程中所涌现出来的新创意新思路,可以为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教材改革增添更为鲜活的因子,特别是对实现高中语文课程及高中语文教材地方化,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所以说,以长远的观点看,分省命题对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还有相当的潜质和推力,只是如何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良性循环还有待时日。
  强力强势的指挥效应,决定了语文高考的命题绝不只是有关语文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指向,更多的倒是关乎语文学科教学的安排和指引。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一份高考试卷就是一道教与学必然惟命是听的指令,而且会在无声中由高三一层层地下压到教学的各个年段。基于此,一份语文高考试卷命制得如何,就绝不是试题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了,其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远远地超出了语文高考原有的目的范围。如刚实行分省命题时,各地语文高考的作文多为话题作文,结果,不要说高、初中的语文作文教学了,就连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也写起了话题作文。既然语文高考试卷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就不得不全面审视语文高考分省命题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对高中语文课程设置的影响。新一轮高中语文课改中,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建构起来的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机制,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行动方向和终极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试的辅导课。”实际情况是,各地区各学校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无一不是循着当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题指向在开设。譬如:江苏各地高中语文课程进修苏教版的《(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实用阅读》,不到选修教科书的三分之一,再从各教科书中选用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如此,就是为了应对江苏语文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古代诗词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选”为了“考”和“考”决定“选”,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事求是地说,为考而选显然有悖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那份高考试卷。其实,语文高考分省自主命题不仅直接左右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走向,而且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教学。如何让命题更为全面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的要求,进而使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的课程配置及教学安排趋向合理和优化,变“伪选修”为“真选修”,就目前语文高考分省命题的情况来看,应当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其次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结构的冲击。知识具有系统性,而语文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最为突出之处又是: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简单孤立的存在,内在的由此及彼、彼此关照的网状属性特征很明显。因此,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查,强调全面综合都非常重要。而具有教与学风向标作用的高考试题对此理所当然不能小觑。但在语文高考分省命制的试卷中,忽视甚至无视语文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性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最为具体地表现在安排考查知识点的时候,考什么和不考什么,缺乏缜密的推论,“某一年对什么不做考查要求”或“要求什么,对什么不做要求”,提法和要求普遍比较随意。只要将自主命题的十多个省(市)语文高考知识考点的设置加以对照,就会发现或多或少存在对语文学科系统知识随意割舍的情况。譬如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有的不考错别字。有的不考标点符号。看似只是少了这么一两个考点(考题),其实这对语文教学中相关的知识建构影响很大。不考错别字就会忽略有关错别字的纠正,也就直接影响到对关联的字音字义的精准把握,无形中使“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字词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生剥离。对标点符号不做考查要求,结果阅读不能充分利用标点符号来解构语段理解语气语意,写作不会借助标点符号来表情达意,只会用圆点来断句停顿。联系高中毕业生语文整体素质不高的现实加以分析,语文学科系统知识掌握的不到位与语文高考命题的冲击并非毫无关系。
  再就是对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纷扰。由于各地语文高考试卷在设置题型题量的时候,从阅读文本的选取到考查题型的选用往往与命题者的擅长及喜好有关,地方试题中就难免出现要么“专注其一而忽略其余”,要么“时有变化而延续不足”的现象。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偏食”和“挑食”的不正常状况,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考试题相关设置的影响。只注重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之问的配置,或增或减更多的只是题的形式的考虑。缺少对如何体现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命题探寻与设计,这对于“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的应试型高中语文教学,简直就是火上浇油,而无益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眼下高中毕业生读写综合能力许多时候不能应对高校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的现实都表明,分省命制的语文高考试卷显然没能凸显相关的能力要求。就拿各地语文高考试卷中比重最大的作文题来说吧,不仅地区之间有差距不平衡,同一地区也会深一脚浅一脚。与此同时,各地作文命题普遍存在的“重思想评价,轻能力考查;重道德评判,轻水平考量”的倾向,又使作文批阅标准的差异更为突出,读写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也更加飘忽不定。在把不准能力要求的情况下,高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就有增无减,最后总是围绕着高考作文得分的方法和技巧下功夫,对如何全面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则少有研究与促进。
  尽管上述问题绝非语文高考分省命题一方之责,但作为具有指挥棒作用的命题考试,其对高中语文教、学、考的指向、指引肯定是巨大的。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分省命题的优势,自主命题的省(市)就不能只满足于试卷本身和阅卷过程的公平性、选拔性、公正性和保密性,而应建立完善的命题保障机制。特别是语文学科的高考命题,不能只由几个人关在屋子里挖空心思的想题目拼卷子,更不能靠命题者拍脑袋想点子。应当有一支规模较大的专门研究命题思路和命题方法的队伍,主要从事语文高考与语文教学优化互动的研究,向试题的命制者提供研究的成果,以此来保证命制高考语文试卷时,体现素质要求和基于能力提高的理念完全落实并操作到位。总之,要让具有指挥棒作用的语文高考试卷,不仅在选拔人才而且在影响教学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更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前两年,网上有这样一篇博文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一句话“屈原向我们走来……”通吃高考作文题》,文中列举了将“屈原向我们走来……”这样一句话灵活运用于高考作文题的几个范例。材料通吃高考作文现象追溯到更早,是2007年网上的一个帖子:“苏轼材料通吃高考十省市作文”,有人用苏轼的材料,以十省作文题(怀想天空、诗意的生活、科举论、提篮春光见妈妈、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必须跨过这道坎、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由于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第二课堂的引入,导致一些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或弃置文本,而代之以课外阅读、语文知识讲座。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离题的内容拓展,人们张口闭口“跨学科”,语文反而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就某一具体的文本,教师为了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往往在设问中讲究开放度要大,力求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课堂上一片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勇立潮头、积极投身课程改革、高位超越的优秀团队。现有教师39人,担任全校69个行政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其中高级教师17人,研究生5人,教育硕士6人;泰州市31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泰州市学科带头人1人,泰州市教学能手1人;姜堰市名教师2人,姜堰市学科带头人1人,姜堰市教学能手3人,教坛新秀2人。多年来,始终倡导大语文教学理念,实行三级联动循环教学,有计划有组织
《孟子》中有一著名语段在《寡人之于国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先后出现,仅个别字词有出入。二文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经年已久。人民教育出版社每有配套诠解的教学参考书印行于世,社会上流行的注书也多。注家的诠解,条目大体相同,文辞粗细不一,但由于原文意旨不甚粘连熨贴,故有穿凿牵强,言未尽意之偏误。用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卷一》的话来说,这些偏误“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和“望文生训而非其本指”之属。  关于
《深圳商报》报道,5月5日是文学大师孙犁诞辰101周年。孙犁故乡河北安平为纪念孙犁,在孙犁故里孙遥城村将其年轻时的故居进行原址复建,并于5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莫言为“孙犁故居”题字。孙犁21岁离开家乡,故居见证了孙犁的成长历程。复建故居占地1290平方米,彰显出上世纪30年代的北方民居特色,建筑布局为大院套小院的四合院形式,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外院有牲口棚、磨坊、佣工屋等。内院,北面有五间正房,在孙
苏轼有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细品原文,孝情外壳之中尚有更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李密对前政权怀着浓烈旧情,绝不会立刻臣服新登基的晋武帝。再有身为亡国遗臣,李密本能地对新朝征聘既半信半疑又惶恐畏惧,司马氏家族向以喜怒无常、滥杀嗜血而臭名昭著。俗言“伴君如伴虎”,侍臣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侍奉祖母的骨肉之情,对蜀汉政权的怀旧之情,对新王朝的疑虑之情及对征聘的惶惑之情,交缠纠结在一起。李
“综合性学案”是教师整合学科的各种资源,在学习目标的统摄之下,依据学生的“学情”,结合具体“教情”而设计的引导学生自学、存疑、探讨、归纳、练习最终实现达标的综合性学习方案。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以及整理知能要点、总结方法规律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有效使用“综合性学案”,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一 语文综合性学案的特点    强调以教材具体篇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揭露和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代表作,被选进了高中语文教材。在短短三万字的小说里,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了阿Q这个文学史上独特、鲜明又光辉的典型形象,也创造了假洋鬼子和赵秀才这样的读书人形象。本文试图对两位读书人的特点作一些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阿Q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现代国人的灵魂。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有相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的本质相同。假洋鬼子和赵秀才都是未庄的大家少爷,“未庄只有
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具体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内心的自主精神的成长,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学区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参与到某一社会活动领域中,进行实际的活动体验,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日本全面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
传统课堂上,老师占据讲台,霸占黑板,黑板仅仅为老师讲解例题、梳理知识提供方便,仅仅服务于老师的“教”。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改新星学校,鼓励教师打破讲台这道藩篱,让更多的学生走上讲台“爬黑板”,让黑板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播种的“自留地”,为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服务。近一个月来,在“有效利用黑板”的课题实验中,不少老师嫌学生“爬黑板”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这里仅就组织学生“爬黑板”的意义、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