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概念与解构主义

来源 :华中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uowei2827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概念在当代历经了从修辞到认知的转向,在这一转移过程中解构主义的推力不可忽视。德里达通过“隐喻”开启了对哲学的双重解构:以“隐喻”来颠覆形而上学的根基,并以之来弥合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德·曼则通过隐喻与修辞之间的密切联系来建构其批评理论,使解构策略重归方法。从总体上来说,解构主义隐喻研究的影响主要有三:从观念层面推动当代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对诗学层面的隐喻概念的重新发掘;提供一种反思之外的理论立场。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has been changed from rhetoric to cogn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 thrust of deconstruction in this process of transfer can not be neglected. Derrida opens the double d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through “metaphor ”: subverting the foundation of metaphysics by “metaphor ” and using it to bridge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Deman use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metaphor and rhetoric to construct his theory of criticism and make the deconstruction strategy return to the method. On the whole, the deconstruction metaphor research has three main effects: from the conceptual level to promote the cognitive shift of contemporary metaphorical research; to re-explore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of the poetic level;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position other than reflection.
其他文献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依据而自成系统的文学阐释模式,马克思主义批评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学活动的特点,实际上形成了多种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文学批评标准方面的精辟见解。同时,这一标准也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具体运用在文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原则。对“美学观点和
1929年至1930年,鲁迅和冯雪峰等翻译出版了一套“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丛书名称中所说的“科学的艺术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2].鲁迅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不
“生态批评”是指从生态视野观察文学艺术的一种文艺理论批评,它试图通过研究作家创作和文学文本,探索并反思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文明的发展模式。欧美生态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
目的:  通过观察参附强心合剂对心衰大鼠左室重量与体重比(LVW/BW)、心肌组织AngⅡ受体AT1、AT2-mRNA表达的影响及心肌病理结构的改变,探讨该方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为
钱基博是近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史家,一代国学大师,对韩愈的研究终其一生,《韩愈志》是其总结性研究著作.钱先生以知人论世为原则,采用传统的文史研究方法,以史体着论,“独抒
法家“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反映着进入战国以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思潮变化.法家的出现以李悝及其所撰《法经》为标志.李悝虽学儒出身,却否定“
春秋时期,一些用于教育的材料常被称为“言”,一些教令、格言警句也常被称为“言”或“箴”.当时,人们还将一些教令、格言警句、谣谚编集一起命名为“某言”.同时,这种“言”
《庄子》提出的虚静观是其“道”论的一部分,它以无限、大美之境为基本追求,以“心斋”、“坐忘”为具体践行方式,分别从人的内部精神引导和外部环境改造出发,倡导了一种自然
钱基博力图在近代出现的“文学”学科与古代学术传统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钱氏深入探讨了“文苑传”与“文学史”、“文史”与“文学史”的区别,确定了现代“文学”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