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班里总会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他们总有着不竭的精力和动力,以六亲不认的态度投入学习,学得天昏地暗,考试时如入无人之境。在过去,这类“生物”常被人文雅地唤作“书呆子”。“360百科”给出一条合理而精准的解注:书生气很浓,不谙世故,不善交际,性格多半内向、独处、不大合群。
这些有着超强记忆编码功能,意志品质坚强的“生物”学到如痴如醉的时候,常会公然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抠脚趾、啃指甲、抓头发……把动物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足以让旁观者看得心跳加速、浑身起鸡皮疙瘩,还不得不言不由衷地称赞一句:这孩子学癫了。
学校这堵封闭的围墙就像是一个猪圈,把花花世界严密地阻隔在外界,知识作为饲料源源不断地输向学生们的精神消化系统,供他们消化、吸收。那些学习狂徒们争先恐后地学啊学,生怕比别人少学一点,巧妙地继承了某种“品质”:不占便宜就是吃亏。
这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通常比较和谐。老师的博大无私像天然的母性,热情哺育,而他们正好很配合,忠实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哺育。这使得他们对对方都很满意,并建立一种超乎信任的依赖关系。在老师们的眼里,他们是最乖顺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任。他们还经常被老师无所不用其极地赞赏,或被树立成正能量的标兵,其他学生即使有再多的光彩都会黯然失色。这不免让人有种酸溜溜的挫败感。
在其他同学眼里,这类同学多少有点怪异,因此也就少有人与他们交往。人毕竟是群居性动物,他们深知“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所以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能以灵敏电流计的触觉寻到知己建立他们的圈子,同时也印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他们的圈子里大都是同类。他们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常在一起交流学习,谈谈伟大的人生啦理想啦,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这种友谊深厚而坚固,因为他们的患难与困苦、理想与荣耀、尊严与价值、奋斗与抗争曾紧紧地捆在一起,相互融合与渗透,以至于多年之后同学相见,往昔如昨。此情可问天,无计可消除。
从对班级贡献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这种钻研精神和献身精神大大地提升了班里的平均智力水平。这很符合中国式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特别是中学,偏爱于培养知识容量丰富、积极上进、乖顺服从的“高分数人才”,关键时刻还可以当作硬实的底牌拿出来炫炫。在长期的一段时间里,谈到“素质教育”,我们只会相视一笑,你懂的,我懂的。
哪里来如此巨大的动力持久地推动他们滚滚向前?必定跟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妈妈心婆婆口的谆谆教导,使得他们养成了乖顺、勤奋、向上的脾性。他们或许从小就被邻里夸奖称赞捧得高高,早已习惯和享受这种荣耀的光环;或许早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明白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知识改变命运”等又红又专的生活原理。
他们内心或强大或脆弱,但对学习都是动情而专一,把学校当成了潜心修炼的道场。
时代在发展,“书呆子”在进化,他们换上了一个霸气外露的名字:学霸。
学霸,有学中霸王的味道。他们专注学习,潜心研究阿基米德原理、人的性状和遗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霸是升级版的书呆子,不仅成绩彪悍生猛,而且战斗力倍增。学习时静如处子;运动时,比如打篮球、踢足球甚至跳一些蹩脚的热舞等,动若脱兔。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学习,只有在这些时候才允许放松自己,所以动作异常投入而显得抓狂。
虽然通篇调侃,但我对学霸绝无半点诋毁之意。不管怎么说,勇猛者总会是时代的强者,这个世界总是厚爱那些执着而勤奋之人。付出,总要有收获!
这些有着超强记忆编码功能,意志品质坚强的“生物”学到如痴如醉的时候,常会公然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抠脚趾、啃指甲、抓头发……把动物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足以让旁观者看得心跳加速、浑身起鸡皮疙瘩,还不得不言不由衷地称赞一句:这孩子学癫了。
学校这堵封闭的围墙就像是一个猪圈,把花花世界严密地阻隔在外界,知识作为饲料源源不断地输向学生们的精神消化系统,供他们消化、吸收。那些学习狂徒们争先恐后地学啊学,生怕比别人少学一点,巧妙地继承了某种“品质”:不占便宜就是吃亏。
这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通常比较和谐。老师的博大无私像天然的母性,热情哺育,而他们正好很配合,忠实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哺育。这使得他们对对方都很满意,并建立一种超乎信任的依赖关系。在老师们的眼里,他们是最乖顺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任。他们还经常被老师无所不用其极地赞赏,或被树立成正能量的标兵,其他学生即使有再多的光彩都会黯然失色。这不免让人有种酸溜溜的挫败感。
在其他同学眼里,这类同学多少有点怪异,因此也就少有人与他们交往。人毕竟是群居性动物,他们深知“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所以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能以灵敏电流计的触觉寻到知己建立他们的圈子,同时也印证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他们的圈子里大都是同类。他们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常在一起交流学习,谈谈伟大的人生啦理想啦,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这种友谊深厚而坚固,因为他们的患难与困苦、理想与荣耀、尊严与价值、奋斗与抗争曾紧紧地捆在一起,相互融合与渗透,以至于多年之后同学相见,往昔如昨。此情可问天,无计可消除。
从对班级贡献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这种钻研精神和献身精神大大地提升了班里的平均智力水平。这很符合中国式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特别是中学,偏爱于培养知识容量丰富、积极上进、乖顺服从的“高分数人才”,关键时刻还可以当作硬实的底牌拿出来炫炫。在长期的一段时间里,谈到“素质教育”,我们只会相视一笑,你懂的,我懂的。
哪里来如此巨大的动力持久地推动他们滚滚向前?必定跟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妈妈心婆婆口的谆谆教导,使得他们养成了乖顺、勤奋、向上的脾性。他们或许从小就被邻里夸奖称赞捧得高高,早已习惯和享受这种荣耀的光环;或许早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明白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知识改变命运”等又红又专的生活原理。
他们内心或强大或脆弱,但对学习都是动情而专一,把学校当成了潜心修炼的道场。
时代在发展,“书呆子”在进化,他们换上了一个霸气外露的名字:学霸。
学霸,有学中霸王的味道。他们专注学习,潜心研究阿基米德原理、人的性状和遗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霸是升级版的书呆子,不仅成绩彪悍生猛,而且战斗力倍增。学习时静如处子;运动时,比如打篮球、踢足球甚至跳一些蹩脚的热舞等,动若脱兔。他们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学习,只有在这些时候才允许放松自己,所以动作异常投入而显得抓狂。
虽然通篇调侃,但我对学霸绝无半点诋毁之意。不管怎么说,勇猛者总会是时代的强者,这个世界总是厚爱那些执着而勤奋之人。付出,总要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