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打击力度,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hz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法律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不足已经越来越明显,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亟待重大修改。虽然已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阐述了现行法律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但大多都是从学理的角度以及人与动物的平等关系或者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关系的角度论述的。不足以严厉打击这方面的犯罪问题。因此,笔者现从司法实践中处理这类案件所遭遇的困惑浅谈已见。
  
  案情简介:
  
  某森林公安局在对某饭店的一次清查活动中,发现店内有各种鸟类死体660只,经过省鸟类研究中心鉴定,其中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老鸨子15只。经过公安机关讯问,该饭店经营者宋某、李某夫妇承认有收购野生鸟类死体的行为。公安机关于是以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但是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事实时,李某与宋某翻供说这些鸟类死体是在山上别人放的捕鸟的网上捡来的,不是收购来的,口供始终固定不了,又没有其它证据可以证明收购野生鸟类死体。此案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未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负责办理此案的检察人员分析认为:660只鸟的死体不可能都是捡来的,而且老鸨子系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数量本来就不多,捡藏15只几乎不可能。但在认定李某、宋某涉嫌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就必须有足够的证据。在这类案件中,法律规定的证据标准是必须找到李某收购这些野生鸟类的上线即销售人,但在实际上这是异常困难的,李某与宋某不会说出其上线,而这些鸟的出售者当然也不会主动出来作证。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公安机关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无法使所有的证据形成一个闭合的证据链条,李某与宋某最终逍遥法外。
  本案例,在收集固定证据方面遇到了很难克服的困难,那就是李某与宋某收购这些野生鸟类死体的上线无法找到。现有的情况只能证实二人家中藏有禁止收购出售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老鸨子死体存在的事实,而不能证明这些老鸨子死体的来源系李某与宋某收购所得。确定刑事案件证明标准的原则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据固定不了显然就无法达到刑诉法所要求的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笔者提出两个建议:其一,是否能考虑对此罪名做特殊化处理,参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证明责任划分,将部分举证责任倒置,即由嫌疑人对其持有的野生鸟类提出其来源合法的证据。而公安机关只需提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在犯罪嫌疑人次有的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且数量明显超出可以从其他合法途径得来的可能。笔者认为只要公安机关能够提出这些证据就可以认为已经达到了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同时也保证了当犯罪嫌疑人并没有违法行为时能够不被法律追究,而当犯罪嫌疑人确实实施了犯罪行为时也必将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当然,这里的数量的标准必须严格制定,具体说来可以由各个地方根据本地的野生动物存在的实际情况予以合理规定。其二,从持有大量野生动物着手。这一点可以参考非法持有毒品罪的规定。在什么情况下适用法持有毒品罪这个罪名呢?一般都是在对于被查获的非法持有毒品者,如果经查证是以走私、贩卖毒品为目的而非非法持有毒品的,应当以走私、贩卖毒品罪定罪量刑,只有在确实难以查实犯罪分子走私、贩卖毒品证据的情况下,才适用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有关规定对犯罪分子进行处罚。这一点尤其值得借鉴。由此法律可以如此规定:行为人无合法理由持有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只要数量达到一定的限额以上,而且是在无法查实非法收购、非法狩猎的证据的情况下即可定非法持有野生动物罪,并且根据持有的数量,以及这些野生动物的被保护等级而处以不同程度的刑罚。
  法律毕竟是要在现实中来实施的,是不能脫离实际的,理论与实践总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法律的修改不能不考虑到其实施起来所遭遇无法忽视的困难。法律更接近现实,才能在惩罚犯罪时更多一点可行性!
其他文献
政法机关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本的是确保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做到公正廉洁执法,自然离不开监督。我国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可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在政法机关实现公正廉洁执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检察机关的各项法律监督职能中,最主要的是刑事诉讼监督。因此,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不仅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
期刊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届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
期刊
2008年以来,苏北某基层检察院针对拆迁领域职务犯罪逐渐呈现高发态势的现状,加大查办和预防拆迁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力度,共查办拆迁领域受贿案6件6人,涉案金额达95万余元。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主要领导涉及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窝案串案,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此种案件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一、拆迁领域受贿案的特点    一是主体领域的广泛性。这6件受贿案的
期刊
一、诱惑侦查类型    诱惑侦查是指为了侦破某些极具隐蔽性的特殊案件,侦查人员或其协助者,特意设计某种诱发犯罪的情景或者根据犯罪活动的倾向提供实施的条件和机会,待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或自我暴露时当场将其拘捕的一种特殊偵查手段。  国内外学者一般将诱惑侦查分为两种类型:“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和“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但根据现实的办案情况,还应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种“数量诱惑型诱惑侦查”。    1.犯意诱
期刊
摘要:当前为了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及时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法规规定,许多地方也纷纷制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这为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衔接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能否先作行政处罚再向公安司法机关移送案件不明确,如何采信行政机关收集的证据不明确,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标准不统一,部门利益导致有案不送的的问题仍然突出,等等,这都在很大程
期刊
法定刑的笼统、量刑理论的匮乏和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膨胀最终导致严重的量刑失衡,个案间的量刑失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理念的确立。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享有审判监督权,对量刑严重失衡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阶段难以通过刑法的修改、刑罚体系的重组、法定刑幅度的优化等方法来制约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进行很好的量刑监督,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
期刊
所谓心理素质,指在先天性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社会实践锻炼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能力。在主动塑造自身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自身的主观心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后的心理素质状况,所以我们在观察讨论审讯人员是什么样的心理素质和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时,并不是单纯的指审讯人员仅在特定审讯场合包含、表现的心理素质,而是包含了审讯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应体现的心理特征。    一、审讯人员
期刊
摘 要:共同犯罪中止是犯罪中止的一种特殊犯罪形态,它是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这两种犯罪形态的结合。刑法理论界对共同犯罪中止众说纷纭。在我国关于共同犯罪中止形态的认定尚未加以立法化。根据我国现有的刑法理论通说主要是简单共同犯罪的中止和复杂共同犯罪的中止。但是许多现实案例对现有的理论提出了挑战,要求在现实中不能过分强调两种共同犯罪中止中有关共犯的整体性、从属性和教唆犯、帮助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司
期刊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检察院多年来坚持抓党建带队伍促进检察工作服务党委工作大局,取得较大的成绩。区检察院机关党支部曾多次分别被区委、市委、省委授予区、市、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特别是曾经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党建工作的成功做法是:    一、注重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强化党员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区检察院院始终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检
期刊
行政执法是当代社会最经常的行政现象,也是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所谓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被授权或受托的组织根据其职权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所采取的管理和处罚行为。刑事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对触犯刑法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所采取的处罚行为。在执法实践中,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又常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行政违法行为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并触犯刑法时,行政违法行为就转化为刑事违法行为,从而行政执法就过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