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诱惑侦查的性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诱惑侦查类型
  
  诱惑侦查是指为了侦破某些极具隐蔽性的特殊案件,侦查人员或其协助者,特意设计某种诱发犯罪的情景或者根据犯罪活动的倾向提供实施的条件和机会,待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或自我暴露时当场将其拘捕的一种特殊偵查手段。
  国内外学者一般将诱惑侦查分为两种类型:“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和“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但根据现实的办案情况,还应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种“数量诱惑型诱惑侦查”。
  
  1.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
  “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是指对原本没有犯罪意图和倾向的人实施诱惑,促使其形成犯意,实施犯罪,从而落人预先布好的侦查圈套。当其“犯意是因警察诱惑而生,而且这种诱惑不仅在原无犯罪意图的人们心中培植了犯罪倾向,同时又以诱使他们实施犯罪为手段来达到起诉的目的时”,则应否定其行为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该当性(Sorralls v.United States.287U.s.442(1932))。
  在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中,所谓的犯罪嫌疑人实际上并无犯罪故意,也没有实施任何犯罪行为,就是因为侦查机关的诱惑侦查行为引发了行为人的犯罪意图,并进而实施了侦查机关希望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教唆犯罪行为。所以,即使司法机关有查禁打击犯罪的法定权力,犯意诱发型的诱惑侦查也应当被严格禁止。
  
  2.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
  “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是指被诱惑者本来就已经产生犯罪意图或倾向,或者先前已经有犯罪行为,而诱惑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有利于实施犯罪的客观条件和机会,使其主观意图或倾向暴露出来。在“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中,由于被诱惑人已经具有犯罪意图并实施了一定的犯罪行为,即实际上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犯罪行为已经存在,侦查机关只是为了获得证据,而在客观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或者条件,即使侦查机关没有提供这种机会或者条件,犯罪人一般也会主动地寻找或制造这样的机会或条件,从而将犯罪完成或进行下去,而且如果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有自动停止犯罪的意图,即使在侦查机关提供的机会和条件面前,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行为将犯罪行为停止下来,从而构成犯罪中止,所以,在侦查机关所提供的机会和条件面前,犯罪人仍然具有选择的意志自由。因此,对于已有犯意并实施了一定行为的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为了获取证据而采取提供机会型的诱惑侦查,而被诱惑人接受诱惑,继续将犯罪实施下去,其犯罪行为实际上仍然是犯罪嫌疑人犯罪意志的体现,对于通过提供机会型的诱惑侦查而破获的案件,可以和通过传统的侦查手段破获的案件一样,对于已经构成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被诱惑者虽经一定程度的“诱惑”,但基本上还是在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支配下自愿实施犯罪行为,在整个犯罪活动过程中并未丧失主导性。
  
  3,数量引诱型诱惑侦查
  除了以上两种,在实践中侦查机关有时对原本仅有违法倾向或较轻犯罪倾向的人实施诱惑,从而加重其犯罪意图,并在这种主观故意的支配下实施犯罪,并由此影响到被诱惑者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刑事责任的轻重,即为“数量引诱型诱惑侦查”。“数量引诱型诱惑侦查”是一种具有合法性与非法性双重性质的诱惑侦查。根据它对法律后果的影响,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本来仅有违法倾向而不构成犯罪的人进行诱惑,进而使其产生犯罪意图,并造成犯罪结果。第二种是,对主观恶性较小、犯意较轻的人施以诱惑,使其主观恶性加深、犯意加重,并实施了比诱惑前可能实施的犯罪更为严重的行为,并对其量刑产生了影响,违背了侦查的适当性原则,属诱惑过当。
  
  二、诱惑侦查的性质判断
  
  1.从诱惑侦查的作用对象来看,有无明确的犯罪嫌疑人和充分怀疑理由是区分“犯意诱发型”和“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的先决性条件。如果侦查机关事先掌握了大量的线索,确定某人(也许是潜在的)有犯罪嫌疑,说明侦查机关的行为并非随意性,诱发犯意的危险性就降低了;反之,毫无根据地把某人确定为诱惑对象,就可能面临侵犯一个根本没有犯罪意图的清白者的声誉。
  2.从被诱惑者的主观方面来看,“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中的被诱惑者应当具有明显的犯罪意图(正在进行犯罪准备活动或正准备继续犯罪)。当然,被诱惑者主观上有无犯意是较难判断的,但是主观犯意也会在不经意间通过外部行为暴露出来。这就要求侦查机关在初步的侦查中掌握一定的证据材料,根据线索确定犯意是否已经产生。国外对于是否有犯罪倾向的判断,往往考察其有元犯罪前科,这固然是一个参考因素,但要注意避免一种思维定势,即把有过犯罪前科或者类似劣迹都想当然地认为具有犯意,而应当在具体的犯罪案件中具体分析,否则很容易走人“天生犯人”或“犯人无法矫正”的犯罪论误区。如果犯罪意图在诱惑前已经产生,犯罪嫌疑人对于提供的机会是热心而非极不情愿,受到诱惑后“一拍即合”,从而自觉实施犯罪行为的,我们就可以认为犯意是其“自发性产生”而非经诱惑者“植入”的。如果被告人的犯意是由于侦查人员的引诱而产生的,则对被告人定罪的实体上的主观要件就存在重大瑕疵,那么这时就完全无须考虑侦查人员的引诱行为在客观上是否正当,就应认定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非法。在这种情况下,被告人以及辩护律师若主张侦查手段非法,则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其犯罪行为是由于侦查人员的引诱而实施的,然后由控方证明被告人的犯意在侦查人员引诱之前就已存在,侦查人员的引诱只是使被告人的犯罪意图以行为的方式暴露出来。不过,此时控方要证明被告人的犯意,绝不能仅凭被告人的犯罪前科及平时的道德品质,而必须提供被告人有即将实施犯罪的有关证据。
  3.从侦查者的行为强度来看,诱惑程度是否超过合理限度,是决定诱惑侦查属于何种类型的客观标准,例如女警察假扮护士对存在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诱惑侦查,如果该“护士”身着性感暴露,并且用身体或语言进行挑逗引诱,致使被诱惑者受到巨大刺激而犯罪,则该诱惑侦查可以说超越了“提供机会”的限度。行为是否适度,可以以一般侦查行为的强度及普通人承受诱惑的能力等作为参照,由法官进行综合判断。
  4.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与侦查人员的引诱行为间的因“果关系来看。如果被告人是由于侦查人员的引诱而产生犯意并实施犯罪,这时并不需要考虑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与侦查人员的引诱行为在客观上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就可认定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非法。但是,如果被告人在被侦查人员引诱之前就存在犯意,这时确定侦查人员的引诱行为是否合法就必须考虑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种情况下,即使在被引诱之前已经有犯意,但是如果没有侦查人员提供机会的引诱,犯罪嫌疑人也不会或不可能实施犯罪,即侦查人员的引诱行为与其犯罪行为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从正当程序的角度来看就存在重大瑕疵,这时就可以认定“诱惑侦查”非法。否则,在被侦查人员引诱之前已经有犯意的情况下,如果侦查人员提供机会型引诱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即使不被侦查人员引诱,其犯罪也是必然会发生的,那么公安机关为了打击犯罪而作出的引诱行为就是正当的,这时侦查机关的“诱惑侦查”就是合法的。
  5.从侦查人员的引诱行为是否遵循了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来看。尽管侦查陷阱是一种任意性的侦查手段,但是,由于侦查陷阱这种主动型的侦查手段极易侵犯公民的人格自律权,极易导致无辜的本来不会实施犯罪的公民去犯罪。因此世界各国一般都对侦查陷阱的使用原则、范围、对象及控制程序作了严格的限制。故,在确定侦查机关的诱惑侦查行为是否合法时应考虑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是否符合立法关于实施诱惑侦查的有关规定。如果侦查机关的诱惑侦查在程序上有重大违法行为,即使犯罪嫌疑人在被引诱之前就已存在犯意,而且即使不被侦查人员引诱,其犯罪行为也必然会发生。从程序公正的角度考虑,也应认定侦查人员的诱惑侦查非法。
其他文献
一、举报线索管理概说    举报线索是指单位、公民举报、有关部门移送、自行发现和犯罪嫌疑人自首等有关犯罪的材料,且未经有关专门机关调查证实的,具有一定客观性和可查性,且达到一定量的信息聚合体,它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来源。而管理(management)一词是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即确定一种切合时代脉络的管理原则及在这一原则下适用的管理方法。举报线索管理是检察机关对举报线索统一由举报中心管
期刊
减刑、假释作为教育改造、兑现政策的重要法律手段和是否严格执行保外就医制度,是刑罚执行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容易滋生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环节。减刑假释权利运行和属性不同,涉及到监督方式和能力也就不同,作为行政权,目前尚不属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范畴和能力范围,加强检察法律监督需要法律的特别规定。作为司法权,检察机关、法院在减刑假释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发挥,真正在司法层面做到互相监督和制约,需要系统的法律
期刊
刑事和解,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能积极主动地向被害人认罪、道歉,并愿意对被害人给予经济赔偿,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在取得被害人谅解后,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或者给予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法,包括经济赔偿和解和刑事责任处置两个程序过程。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情况是:有的犯罪嫌疑人希望和被害人和解,但被害人拒接和解;有的是双方存在亲属关系,有和解的可能性,但双方却没有提出和解。当存
期刊
南洛高速(南阳至洛阳)和太澳高速(太原至澳门)途径河南省汝州市六个乡镇三十二个行政村,累计九十余公里,国家投资土地补偿等费用六千余万元。2008年以来,河南省汝州市检察院开展了公路工程建设职务犯罪专项治理,在调查南洛高速和太澳高速公路汝州土地征用补偿款的发放情况中,立案侦查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8件19人,其中贪污案6件16人,挪用公款案2件3人,涉及乡、镇干部4人,村组干部15人,涉案金额120万
期刊
当前,政府机关通过创立优质的服务品牌来营造一种全新的、更加文明理性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这一价值理念已经进入检察机关,各地检察机关的品牌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有些单位不仅提出了自己的品牌名称、阐明了品牌内涵,还形成了一整套服务品牌理念,走在了检察机关品牌建设的前列。那么,如何更好地展开检察工作品牌的创建和维护,不断提高检察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呢?笔者认为,要以“品质”孕育“
期刊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渎职侵权案件的查处工作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立案数量少、不起诉率高、被查对象范围狭窄、很多新罪名案件没有查处。笔者拟对此类案件的侦查问题作一探讨。    一、渎职侵权案件侦查工作面临的问题    渎职侵权犯罪侦查工作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困难,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案件本身的难度,又有外部执法环境的因素。目前,查办滨职侵权犯罪案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侦查体制的
期刊
摘 要: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借鉴大量文明成果来改造已然趋于落后腐朽的社会肌体,在法律上亦引进西方的法律体制和法学理念,希实现西方式的法律文明和法制现代,可却迟迟无法实现,中国原有文化中的一套治世理论和社会调节机制被遗弃后,中国社会的原有稳固被打破后,留下巨大的真空,新有的法制却由于长期水土不服而变得畸形,难以扮演其所打倒者的角色。使得中国的法社会变得混乱无序,法同道德、法同人情、法同社会关系间纠缠
期刊
政法机关工作的基本要求,根本的是确保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做到公正廉洁执法,自然离不开监督。我国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可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在政法机关实现公正廉洁执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检察机关的各项法律监督职能中,最主要的是刑事诉讼监督。因此,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不仅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
期刊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百八十八条之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届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
期刊
2008年以来,苏北某基层检察院针对拆迁领域职务犯罪逐渐呈现高发态势的现状,加大查办和预防拆迁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力度,共查办拆迁领域受贿案6件6人,涉案金额达95万余元。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主要领导涉及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窝案串案,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此种案件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一、拆迁领域受贿案的特点    一是主体领域的广泛性。这6件受贿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