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i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我们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策略,结合高中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不能再只简单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考得高分,还要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将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教师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任高中历史教师多年,一直在探究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与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现将自己的所得归纳如下。
  一、 认真备课,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要想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点应该放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促使学生展开自主的学习,进而促进其学习能力、个性的发展。而要想使教学内容能够在课堂中生动的呈现,备课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有备无患。在备课中,教师需要思考,要呈现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要以怎样的方式予以呈现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缺少了备课这一环节,课堂教学容易变得混乱无序,教学的有效性就难以实现。
  例如,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中,作为教师,都知道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一般来讲都比较枯燥,而且在理解和记忆上也很困难,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明清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后时期,在教学这一课时,有必要为学生对中国古代整个政治制度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备课时,除了要备这一节的知识点外,还要备之前学过的夏、商、周、秦朝,汉至元代的政治制度。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清晰的知识脉络,才能够更好地给学生进行讲授,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划时代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理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关于“专制皇权的起源”“内阁制”等重点知识。这样一来,通过备课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基调,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 以人为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是由无数的故事、文献资料、事件堆砌而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高中历史在教学内容上更是复杂和烦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平铺直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惯用的教学方法,一切教学的开展都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有趣的历史变成了知识点的讲授,课堂枯燥无趣,学生提不起学习的热情,只是为了学而学,为了考试而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难以保证。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照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因此,教师必须做出改变,进行教学上的创新,使课堂充满愉快、乐学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以影视作品进行导入,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面——革命军将革命旗帜插在武昌城上。借助于视频的感官刺激激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其局限性时,可以从史料出发,向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笔者给出的史料有潘公展在《辛亥革命与抗战建国》中说:“辛亥革命是‘被压迫民族的国民革命运动的拓荒创举’。”而何应钦认为:“辛亥革命只是给中国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先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给出的史料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再综合学生的看法,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 活化教学,积极拓宽教学空间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对于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创新思维,也要有人文素养,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要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目标。新时代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对校内外课程资源充分的整合与开发,从而大大扩展历史教学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因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活化教学,摆脱课本、教材大纲的束缚,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深入发掘可用的素材,以拓宽历史教学渠道和教学空间,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例如,在《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的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上广泛搜索展现历史上人民生活图景的照片,结合这些照片,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述。像教師可以以“结婚三大件看时代变迁”为主题,进行组图的展示:在20世纪50年代,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是脸盆、热水壶和毛巾。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结婚的三大件也变为了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并延续了20年。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电视机、摩托车和洗衣机成了新的结婚三大件。这样一来,将历史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图景中,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就是社会生活的延续,进而提高学生的认识。
  四、 建立时间线,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不少同学都抱怨,历史知识需要记忆的点太多,琐碎且复杂。历史学科确实存在这一特点,但是只要构建起清晰的时间线,就能够实现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记忆。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构建起关于这个历史事件的时间线,从而更好地梳理关于历史事件的知识,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的、清晰的认识。这种偏向于时间思维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混乱的历史知识中,找寻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理清自己的思绪,形成一种更加独立,且独特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教学中,这一节的内容就十分的复杂和烦琐,在整个历史节点上也较为靠前,针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处理,能够使学生更有耐心、更加细心,更加严谨的治学。以后,再面对同样复杂,或者更为复杂是学习内容时,就能够以更加沉稳的态度去面对。在教学时,笔者借助于板书,向学生呈现了自己构建历史思维框架的过程,结合着构建出的思维框架填充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关键时间和历史人物,最后再结合其联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架构,从而实现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掌握。   五、 对比相似事件,发散学生思维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岁月长河当中,不同国家地区,在不同的时间上往往会发生十分相似的历史事件。通过对这些相似的事件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具有批判性。通过对比分析,也能够促使他们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逻辑。而借助于这种更加缜密的知识系统的搭建,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真正地建立起自己的全方位的知识框架,并将历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历史素养。这会引导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保持一种更加客观独立且全面的态度,这对于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宝贵的。
  例如,在教学“古代商业的发展”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对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并能够分析出其中内在的原因。在教学时,笔者先是就一些重要历史背景进行了呈现和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然后对一些重要的经济文化的产生进行分析,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差距和联系,并且能够真正地把握每一个朝代中的重点内容,真正地掌握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内在原因。
  六、 鼓励自由讨论,拒绝片面思维
  思想观点需要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变得成熟,如果我们只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与任何人展开交流,那么最后获取的很可能就是带有片面性的观点。每一个人的思维特点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有些人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有的人却只能看到其中的另一面,甚至一面都看不到。因此,需要交流,获取他人对事件的看法,避免自己陷入片面性的認知当中。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在思想的不断交融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
  例如,《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学,学生对于“经济危机”有着很大的兴趣,不少人看过与之相关的书籍与影视作品。笔者特地给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因素,拿到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深入的谈论,谈一谈自己对这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殊产物的看法,既可以从历史学科角度进行论述,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观点进行论述,还可以从人性出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要保证课堂具有开放性,让课堂充满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教师可以从旁指导,也可以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也能使他们的思维进行良好的发散,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思维体系。
  七、 结合故事情境,加深历史认知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的讲述,但是隔着久远的年代,学生很难深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与审视,很多学生对于历史也不太感兴趣,不知道学习历史,知晓过去发生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总是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不过,学生确实对历史故事感兴趣,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构建故事情境,利用多媒体的强大技术重现发生在久远时代的故事,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重新经历一遍历史事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有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九一八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九一八事件”的场景,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悲惨历史,在这样的情境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热情。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也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质量。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有赖于教师的不懈努力,希望诸位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探究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苑冬妮.生态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2]杜恒.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3]李积龙.深化课堂改革加强历史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4]陈文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考试周刊,2010(56).
  作者简介:杨亮红,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主题活动和活动区游戏为当今幼儿园主要的课程模式,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主题活动与活动区游戏两张皮的现象,导致幼儿的学习经验不系统、碎片化,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为此,
摘 要:文章立足于初中历史教育实践,从概念界定及其有效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针对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討。旨在于顺应核心素养教育趋势的同时,让学生既能学到历史知识,又能提升历史素养与能力,收获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概念;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其意义与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众多与教育有关的先进理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范围,使得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作为高中文科的必修课程之一也相应地做出了一些变革.“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历史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更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