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立足于初中历史教育实践,从概念界定及其有效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针对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討。旨在于顺应核心素养教育趋势的同时,让学生既能学到历史知识,又能提升历史素养与能力,收获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概念;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其意义与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众多与教育有关的先进理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范围,使得现代素质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在众多的科学教育观点之中,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也致力于学科教育实践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与构建的尝试。身为一名初中历史学科教师,笔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自身的历史教育实践中,笔者便有意识地以核心素养的先进教育体系为指导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收获颇丰。以下,笔者仅结合个人教育感悟及其启示针对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发表个人的浅显看法。
一、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首先,笔者将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概念上的界定,这是文章研究与探讨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核心素养
历时多年,由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于2016年9月向社会各界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将核心素养界定为能支撑学生长远性进步与发展的基本素养与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又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一庞大的核心素养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长远性的进步与发展。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无数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抓准时机进行熏陶与教育的。不同的学科具备不同的学科特点,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使命,因此,每一学科都应当立足自身的学科实际情况,尝试归纳与梳理出彰显本学科特色的同时又服务于学生整体素养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初中历史学科亦然。具体来讲,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所应当具备的关键素养与能力。
二、 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与探讨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及其实施策略。
(一)引入信息技术,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
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因此,与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之间总是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与差距。也正是由于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的鸿沟,不少学生感觉历史抽象、难学,逐渐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不说,历史的学习效率也较低,试想如此,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又何谈而来呢?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会有意识地运用直观化、生动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此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促使学生在该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思考,以此获得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也能获得自身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经济危机”这一节历史内容时,笔者便引进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当时身处经济危机之中的美国真实的图片,人们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只能用木板、旧铁皮、麻袋、纸板搭起简陋的栖身之所;人们找不到工作,街上到处都是挂着牌子“寻找工作”的人;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造成了大量的贫民窟,严重的社会暴乱也经常发生……浏览一张张虽然是黑白色但却源自于真实历史的图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了当时美国陷入经济大危机之后普通民众的悲惨生活。这样一来,原本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知识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不说,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与调动,而这显然为学生更加直观化地理解“美国经济大危机”以及后续的“罗斯福新政”等众多内容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引入信息技术锻炼与发展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预期目的得以很好地达成。
(二)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细节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安静聆听,教师则像“演讲者”一般滔滔不绝地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与渗透。这种教育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来自教师历史知识的传递,但是从长远上来看,却并不利于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对于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来讲并无实际益处。鉴于上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一改以往的教育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考、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这对于学生接受到优质的历史教学进而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讲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节知识时,我就没有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具体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而是立足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尝试着寻找与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形成时间、形成原因、包含的内容、实际影响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去分析与阅读历史教材,需要自主进行思考与探究,更要发散思维智慧去总结与归纳。这除了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得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知道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影响。升华了历史知识,又发展了历史核心素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细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三)援用丰富史料,透过史料与历史对话
史料是历史发生过程中所留下来的丰富资料,是我们后来者研究历史、正确、辩证地看待历史的重要载体与素材。也正因为如此,史料便构成了学生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为了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同时也让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便有意识地援引文字、图片、视频等众多形式的历史史料,其在开阔学生历史视野范围、丰富其学识与见识的同时,还让学生借助史料与逝去的历史对话,与发生了的事件对话,而这显然有助于学生包括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笔者自身的初中历史教育实践活动便可以对此作出充分诠释。例如,在教学“明治维新”这一节历史内容时,我便向引入了众多的历史史料,像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大久保利通所说的这一番话便很好地论证了“明治维新”的治国思想即“工业立国”,学生对于这一治国思想无需再死记硬背,只需认真回忆与思考大久保利通的这一番言论便能从一个国家重要政治人物的视角出发去理解整个国家的重要治国思想及其理念。如此一来,学生依托历史史料,以历史史料去解释、认知与理解历史现象与事件的水平与能力便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发展。这显然便是初中历史课堂援用丰富历史史料锻炼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突出体现。
(四)组织多彩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学生认知
历史学科的学习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应当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为此,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将视野局限于教材,停留在历史课堂之中,还应当有意识地放宽视野,根据所教学的实际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升华历史学习认知,锻炼与发展历史素养及其能力,切实收获历史核心素养的高速发展。
笔者便在初中历史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历史活动。仍以“明治维新”为例,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日本明治维新VS中国戊戌变法”大辩论的历史活动,即学生要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两两小组为一单位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中国戊戌变法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多维对比。在历史辩论活动中,学生小组率先指出了两个国家不同政治活动的最终结果,即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但两次政治运动的时间基本上相同,却为什么会出现结果上的明显区别呢,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是本次辩论活动的重点。像有的学生小组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整个国际环境良好,当时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刚开始,还不够深入,而在30年之后,整个世界显然已经处于帝国主义时期,列强也对中国掀起了瓜分的热潮;还有的学生小组指出阻碍明治维新的重要阻力是幕府统治,但在改革前其已经被推翻,大大减少了阻力,但反观中国,封建顽固派依然牢牢掌握着国家的实质性权利,且力量强大,使得戊戌变法缺少有效的支撑力量……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中国戊戌变法”这两个具有代表性但却结果大相径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这显然在升华了学生历史認知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历史解释、历史史料论证、历史时空观念等得到了极好的锻炼。
三、 结语
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追求与实现方向。为此,我们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核心素养的先进理念,探寻本学科教学中锻炼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之道。在日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积极探索与分析,以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更好地组织与开展优质教学,推动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进而为形成全面的核心素养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1-73.
[2]王晓荔.关于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1.
[3]王英姿.实景教学为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提速[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4):19-22.
[4]王晓丹.试论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统整教学实践[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4):211-216.
作者简介:丘雪雯,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概念;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其意义与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众多与教育有关的先进理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范围,使得现代素质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在众多的科学教育观点之中,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也致力于学科教育实践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与构建的尝试。身为一名初中历史学科教师,笔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自身的历史教育实践中,笔者便有意识地以核心素养的先进教育体系为指导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收获颇丰。以下,笔者仅结合个人教育感悟及其启示针对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发表个人的浅显看法。
一、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首先,笔者将对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概念上的界定,这是文章研究与探讨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核心素养
历时多年,由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于2016年9月向社会各界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将核心素养界定为能支撑学生长远性进步与发展的基本素养与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又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一庞大的核心素养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长远性的进步与发展。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无数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抓准时机进行熏陶与教育的。不同的学科具备不同的学科特点,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使命,因此,每一学科都应当立足自身的学科实际情况,尝试归纳与梳理出彰显本学科特色的同时又服务于学生整体素养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初中历史学科亦然。具体来讲,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构成了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所应当具备的关键素养与能力。
二、 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具体实例阐述与探讨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及其实施策略。
(一)引入信息技术,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
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因此,与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之间总是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与差距。也正是由于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的鸿沟,不少学生感觉历史抽象、难学,逐渐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不说,历史的学习效率也较低,试想如此,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又何谈而来呢?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会有意识地运用直观化、生动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此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促使学生在该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思考,以此获得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也能获得自身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经济危机”这一节历史内容时,笔者便引进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当时身处经济危机之中的美国真实的图片,人们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只能用木板、旧铁皮、麻袋、纸板搭起简陋的栖身之所;人们找不到工作,街上到处都是挂着牌子“寻找工作”的人;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造成了大量的贫民窟,严重的社会暴乱也经常发生……浏览一张张虽然是黑白色但却源自于真实历史的图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了当时美国陷入经济大危机之后普通民众的悲惨生活。这样一来,原本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知识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不说,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与调动,而这显然为学生更加直观化地理解“美国经济大危机”以及后续的“罗斯福新政”等众多内容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引入信息技术锻炼与发展初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预期目的得以很好地达成。
(二)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细节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安静聆听,教师则像“演讲者”一般滔滔不绝地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与渗透。这种教育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来自教师历史知识的传递,但是从长远上来看,却并不利于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对于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来讲并无实际益处。鉴于上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一改以往的教育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考、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这对于学生接受到优质的历史教学进而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讲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节知识时,我就没有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具体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而是立足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尝试着寻找与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形成时间、形成原因、包含的内容、实际影响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去分析与阅读历史教材,需要自主进行思考与探究,更要发散思维智慧去总结与归纳。这除了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得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理解与探究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知道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影响。升华了历史知识,又发展了历史核心素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细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三)援用丰富史料,透过史料与历史对话
史料是历史发生过程中所留下来的丰富资料,是我们后来者研究历史、正确、辩证地看待历史的重要载体与素材。也正因为如此,史料便构成了学生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为了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同时也让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以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自身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便有意识地援引文字、图片、视频等众多形式的历史史料,其在开阔学生历史视野范围、丰富其学识与见识的同时,还让学生借助史料与逝去的历史对话,与发生了的事件对话,而这显然有助于学生包括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笔者自身的初中历史教育实践活动便可以对此作出充分诠释。例如,在教学“明治维新”这一节历史内容时,我便向引入了众多的历史史料,像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决定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大久保利通所说的这一番话便很好地论证了“明治维新”的治国思想即“工业立国”,学生对于这一治国思想无需再死记硬背,只需认真回忆与思考大久保利通的这一番言论便能从一个国家重要政治人物的视角出发去理解整个国家的重要治国思想及其理念。如此一来,学生依托历史史料,以历史史料去解释、认知与理解历史现象与事件的水平与能力便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发展。这显然便是初中历史课堂援用丰富历史史料锻炼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突出体现。
(四)组织多彩活动,在活动中升华学生认知
历史学科的学习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应当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为此,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将视野局限于教材,停留在历史课堂之中,还应当有意识地放宽视野,根据所教学的实际内容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升华历史学习认知,锻炼与发展历史素养及其能力,切实收获历史核心素养的高速发展。
笔者便在初中历史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历史活动。仍以“明治维新”为例,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日本明治维新VS中国戊戌变法”大辩论的历史活动,即学生要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两两小组为一单位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中国戊戌变法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多维对比。在历史辩论活动中,学生小组率先指出了两个国家不同政治活动的最终结果,即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但两次政治运动的时间基本上相同,却为什么会出现结果上的明显区别呢,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是本次辩论活动的重点。像有的学生小组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整个国际环境良好,当时尚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刚开始,还不够深入,而在30年之后,整个世界显然已经处于帝国主义时期,列强也对中国掀起了瓜分的热潮;还有的学生小组指出阻碍明治维新的重要阻力是幕府统治,但在改革前其已经被推翻,大大减少了阻力,但反观中国,封建顽固派依然牢牢掌握着国家的实质性权利,且力量强大,使得戊戌变法缺少有效的支撑力量……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日本明治维新”以及“中国戊戌变法”这两个具有代表性但却结果大相径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这显然在升华了学生历史認知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历史解释、历史史料论证、历史时空观念等得到了极好的锻炼。
三、 结语
核心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追求与实现方向。为此,我们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核心素养的先进理念,探寻本学科教学中锻炼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之道。在日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将进一步积极探索与分析,以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更好地组织与开展优质教学,推动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进而为形成全面的核心素养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1-73.
[2]王晓荔.关于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1.
[3]王英姿.实景教学为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提速[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4):19-22.
[4]王晓丹.试论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统整教学实践[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4):211-216.
作者简介:丘雪雯,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