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古诗情有独钟。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高潮中,我随着知青队伍浩浩荡荡开赴农村,在生产队的大炕上,打着手电筒津津有味地啃起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1998年,应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邀请,我给少年儿童写了一本通俗读物——《家长教孩子学古诗》。
我对古诗教学情有独钟。
在30年的教研员生涯中,我听过上千节语文课,其中不乏精彩的古诗教学。我耳听,眼观,体察,脑思,手记,对个中三昧悉心琢磨,有时不免为那摄魂勾魄的教学艺术所倾倒。期间,我也照葫芦画瓢上过一些古诗课,觉得领着孩子吟诵古诗,口有余香,心有光明。
我对古诗教学研究情有独钟。
进入不惑之年以后,我常常有感而言,有积而发,有思而作,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过一些言论,也做过一点教改实验。2001年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一本专著——《小学古诗教学理论与实践》。
我之所以对古诗、古诗教学、古诗教学研究情有独钟,均源于早些年间四姥爷对我的启蒙指点。
四姥爷家同我婶母是拐弯抹角的亲戚,婶母称他四叔,论起来,我当然叫他四姥爷了。
据说,四姥爷祖籍在钟灵毓秀的安徽歙县,他与陶行知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徽州的山川风物、粉墙黛瓦是他学童时饱览的第一卷书。四姥爷年轻的时候,教过书,当过校监,爱国忧民,固穷自守,不失寸步。后来他父亲病逝,家道中落,流亡东北。解放初期他落脚双鸭山,过上了“一窗疏竹,两袖清风,几卷书本,万壑雨润”的赋闲生活。
四姥爷号称“诗癫”。他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不同,李诗飘然不群,杜诗沉郁顿挫。四姥爷一生不写诗,却爱读诗,赏诗,教诗,他的身上流淌着诗文化的精神血液。
1957年,我10歲,在双鸭山读小学,常与四姥爷见面。
记得有一天,大概是清明节前夕,我在街上碰见了四姥爷。那天,整个山城都笼罩在近乎雾的蒙蒙细雨之中,轻细的雨点吻在我的手背上、脸上,凉极了。令人奇怪的是,六七十岁的四姥爷,既没穿雨衣,又没打雨伞,手里拎着一个空瓶子,径直地向我走来。
他沉静地问道:“孩子,哪里有卖酒的地方?”当时我想,可能四姥爷冷了,想喝点酒暖暖身子,或许是累了,想找个酒店歇歇脚。于是,我用手指了指前方说:“四姥爷,您顺着我的手儿瞧,那边就有个小酒馆。”四姥爷听罢用皖南普通话大声吟诵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知为什么,杜牧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小诗,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清明节那天,我学着四姥爷的样子,手里拎着酒瓶子,在屋里踱来踱去,口中念念有词“清明时节雨纷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我才懂得,四姥爷旅居在外,思念亲人,惆怅苦闷,难以自禁,想借酒消愁。我呢,学的只是皮毛,不过是插科打诨而已。
还有一次,四姥爷带我去秋游。山间,一条石块铺的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山的远处,在那白云飘浮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那经过霜打的枫树如丹似霞,美丽极了。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欣赏这般生机勃勃的景色。
四姥爷以他一贯沉静的语调对我说:“孩子,你知道吗?一千多年前有位诗人写了一首诗,叫《山行》,这位诗人叫杜牧。”
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这时,四姥爷站在一块山石上,面对满山红叶抑扬顿挫地念出4句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我茫然地摇摇头。
“就是现在的景色啊!诗的前两句中‘远’‘斜’二字,写出山势的高峻,‘白云生处’不但加深了这种高峻的印象,还给人一种幽远飘渺的感觉。诗的三、四句用夕阳中枫树秋色和二月的花朵对比,突出了红叶特有的美,歌颂了瑰丽的秋天,体现出一种勃发向上的精神。”
我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琢磨,年幼的我尚未入道语文,怎么也想象不到一位一千多年前的诗人,能为一千多年后的我们留下如此美丽的诗句;也没想到,四姥爷在我纯净空廓的心灵里,撒播下如此神奇的诗歌种子。从“诗言志”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从“诗成泣鬼神”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得到文脉传承,一路走来,气象万千。“不读诗,无以言”,跟四姥爷学诗,确是一种幸福。
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但非常喜欢听四姥爷赏析古诗。四老爷的古诗赏析,不管你懂不懂,甚至连看也不看你一眼,只管自个儿摇头晃脑,高声吟哦,还要不断地赞叹“神来之笔,弦外之音”!四姥爷常说,我国是一个美丽的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民族精神铸成的民族瑰宝。在浩浩汤汤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一篇篇经典绝妙的诗文佳作无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只有通过读,才能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只有通过读,才能把躺在纸上的死的文字变成心中活的语言。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往事历历。四姥爷教我学古诗,让我朝吟暮赏,日熏月陶,怡然自得。我本想拥有一缕春风,却得到了一个春天。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上了老师,四姥爷的教泽在我身上绵延下来。我教古诗喜欢引导学生读、诵、吟,让古诗那铿锵裂帛的节奏,汇聚成一种使人流连忘返的旋律,从而激发学生对诗的通灵感悟。每当我踏着铃声,步入教室,看见孩子们在入情入境地背诵古诗,真让人惬意。那美妙的童音如云雀窜天,溪泉撞石,像一股清风,一下子拂开了我的心扉。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课堂景象,怎能不让人赞叹。
尤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前几天,我到一所书卷飘香、文气淳厚的学校听课,顺道查个资料。问学生谁带古诗书了,教室里顿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40多本书来,林林总总,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诗诵读得到如此重视,令人振奋。
中国语文独立设科已经百余年了,百余年来,跌跌撞撞,屡受指斥,论辩不断,究其归因就是悖逆传统,舍本逐末。如今,从品民族情韵、诵古典诗词的国学热中,我看到了母语教育的希望。时间的跨度显示了历史的厚重,空间的远度昭示了世间的广袤,这才是教育本应的真义。
四姥爷无疾而终。他一辈子没害过病,生活有规律。那天,他还高高兴兴和一家人共进午餐,然后独自回房休息。直至到了点还没起床,媳妇进房探望,他已经一暝不醒,时年百岁。
那些伴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课本,早已去如春梦了无痕,一本也没有了,但是四姥爷的诗教却像一盏灯,一直照在我的心里,从来不曾熄灭过。如今,我也满头白发,还在昏灯之下,追忆着,沉思着,有如山谷中的泉水,这情感是永远流不尽的。
人生在世,得四姥爷如此,夫复何求!
责任编辑赵霭雯
(投稿邮箱:zaw@gdjy.cn)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高潮中,我随着知青队伍浩浩荡荡开赴农村,在生产队的大炕上,打着手电筒津津有味地啃起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十讲》。1998年,应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邀请,我给少年儿童写了一本通俗读物——《家长教孩子学古诗》。
我对古诗教学情有独钟。
在30年的教研员生涯中,我听过上千节语文课,其中不乏精彩的古诗教学。我耳听,眼观,体察,脑思,手记,对个中三昧悉心琢磨,有时不免为那摄魂勾魄的教学艺术所倾倒。期间,我也照葫芦画瓢上过一些古诗课,觉得领着孩子吟诵古诗,口有余香,心有光明。
我对古诗教学研究情有独钟。
进入不惑之年以后,我常常有感而言,有积而发,有思而作,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过一些言论,也做过一点教改实验。2001年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为我出版了一本专著——《小学古诗教学理论与实践》。
我之所以对古诗、古诗教学、古诗教学研究情有独钟,均源于早些年间四姥爷对我的启蒙指点。
四姥爷家同我婶母是拐弯抹角的亲戚,婶母称他四叔,论起来,我当然叫他四姥爷了。
据说,四姥爷祖籍在钟灵毓秀的安徽歙县,他与陶行知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徽州的山川风物、粉墙黛瓦是他学童时饱览的第一卷书。四姥爷年轻的时候,教过书,当过校监,爱国忧民,固穷自守,不失寸步。后来他父亲病逝,家道中落,流亡东北。解放初期他落脚双鸭山,过上了“一窗疏竹,两袖清风,几卷书本,万壑雨润”的赋闲生活。
四姥爷号称“诗癫”。他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不同,李诗飘然不群,杜诗沉郁顿挫。四姥爷一生不写诗,却爱读诗,赏诗,教诗,他的身上流淌着诗文化的精神血液。
1957年,我10歲,在双鸭山读小学,常与四姥爷见面。
记得有一天,大概是清明节前夕,我在街上碰见了四姥爷。那天,整个山城都笼罩在近乎雾的蒙蒙细雨之中,轻细的雨点吻在我的手背上、脸上,凉极了。令人奇怪的是,六七十岁的四姥爷,既没穿雨衣,又没打雨伞,手里拎着一个空瓶子,径直地向我走来。
他沉静地问道:“孩子,哪里有卖酒的地方?”当时我想,可能四姥爷冷了,想喝点酒暖暖身子,或许是累了,想找个酒店歇歇脚。于是,我用手指了指前方说:“四姥爷,您顺着我的手儿瞧,那边就有个小酒馆。”四姥爷听罢用皖南普通话大声吟诵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知为什么,杜牧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小诗,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清明节那天,我学着四姥爷的样子,手里拎着酒瓶子,在屋里踱来踱去,口中念念有词“清明时节雨纷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我才懂得,四姥爷旅居在外,思念亲人,惆怅苦闷,难以自禁,想借酒消愁。我呢,学的只是皮毛,不过是插科打诨而已。
还有一次,四姥爷带我去秋游。山间,一条石块铺的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山的远处,在那白云飘浮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那经过霜打的枫树如丹似霞,美丽极了。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欣赏这般生机勃勃的景色。
四姥爷以他一贯沉静的语调对我说:“孩子,你知道吗?一千多年前有位诗人写了一首诗,叫《山行》,这位诗人叫杜牧。”
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这时,四姥爷站在一块山石上,面对满山红叶抑扬顿挫地念出4句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我茫然地摇摇头。
“就是现在的景色啊!诗的前两句中‘远’‘斜’二字,写出山势的高峻,‘白云生处’不但加深了这种高峻的印象,还给人一种幽远飘渺的感觉。诗的三、四句用夕阳中枫树秋色和二月的花朵对比,突出了红叶特有的美,歌颂了瑰丽的秋天,体现出一种勃发向上的精神。”
我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琢磨,年幼的我尚未入道语文,怎么也想象不到一位一千多年前的诗人,能为一千多年后的我们留下如此美丽的诗句;也没想到,四姥爷在我纯净空廓的心灵里,撒播下如此神奇的诗歌种子。从“诗言志”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从“诗成泣鬼神”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得到文脉传承,一路走来,气象万千。“不读诗,无以言”,跟四姥爷学诗,确是一种幸福。
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但非常喜欢听四姥爷赏析古诗。四老爷的古诗赏析,不管你懂不懂,甚至连看也不看你一眼,只管自个儿摇头晃脑,高声吟哦,还要不断地赞叹“神来之笔,弦外之音”!四姥爷常说,我国是一个美丽的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民族精神铸成的民族瑰宝。在浩浩汤汤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一篇篇经典绝妙的诗文佳作无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只有通过读,才能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只有通过读,才能把躺在纸上的死的文字变成心中活的语言。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往事历历。四姥爷教我学古诗,让我朝吟暮赏,日熏月陶,怡然自得。我本想拥有一缕春风,却得到了一个春天。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上了老师,四姥爷的教泽在我身上绵延下来。我教古诗喜欢引导学生读、诵、吟,让古诗那铿锵裂帛的节奏,汇聚成一种使人流连忘返的旋律,从而激发学生对诗的通灵感悟。每当我踏着铃声,步入教室,看见孩子们在入情入境地背诵古诗,真让人惬意。那美妙的童音如云雀窜天,溪泉撞石,像一股清风,一下子拂开了我的心扉。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课堂景象,怎能不让人赞叹。
尤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前几天,我到一所书卷飘香、文气淳厚的学校听课,顺道查个资料。问学生谁带古诗书了,教室里顿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40多本书来,林林总总,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诗诵读得到如此重视,令人振奋。
中国语文独立设科已经百余年了,百余年来,跌跌撞撞,屡受指斥,论辩不断,究其归因就是悖逆传统,舍本逐末。如今,从品民族情韵、诵古典诗词的国学热中,我看到了母语教育的希望。时间的跨度显示了历史的厚重,空间的远度昭示了世间的广袤,这才是教育本应的真义。
四姥爷无疾而终。他一辈子没害过病,生活有规律。那天,他还高高兴兴和一家人共进午餐,然后独自回房休息。直至到了点还没起床,媳妇进房探望,他已经一暝不醒,时年百岁。
那些伴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课本,早已去如春梦了无痕,一本也没有了,但是四姥爷的诗教却像一盏灯,一直照在我的心里,从来不曾熄灭过。如今,我也满头白发,还在昏灯之下,追忆着,沉思着,有如山谷中的泉水,这情感是永远流不尽的。
人生在世,得四姥爷如此,夫复何求!
责任编辑赵霭雯
(投稿邮箱:zaw@gdj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