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情”之味探“悲喜”之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txwd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文本解读活动,对文本加以细化和深化、改变和丰富,以达成“搭建精神家园”的目的,进而实现文本的核心价值。所谓文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指文本中隐含的最重要的语文学习价值,即语言学习的价值,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文本是阅读教学之本,一切阅读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当立足于文本。只有切实根植于文本的世界,阅读教学才是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凸显文本所蕴含的语文核心价值?下面,笔者就以《项脊轩志》课堂阅读教学为例,通过寻“人·情”之味,探“悲·喜”之境,对作品进行深度探究。
  《项脊轩志》的动人之处在于情感的抒发,教学中教师在情感方面也着力较多。然而,由于没有找到文本解读的抓手或对于文本的要紧之处吃不透,大部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割裂“悲”与“喜”之的内在关联,孤立地去理解“悲”与“喜”,没有对文本解读予以全局性的关照。教师自身对文本的浅层次解读势必造成对文本情感浅层化的教学,也让学生错失了一次探究文章“奥妙”和体悟情感历程的机会。于是多数学生学完之后觉得:此文并未如黄宗羲所言之感人。要进入文本的内核,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在情感错位中读懂言外之意
  “错位”是孙绍振文学创作理论的核心,包括“心口错位”“情感错位”“真善美错位”,这是解读文本的一把极好的钥匙。
  《项脊轩志》中,当老妪言及慈母时“余泣”,而回顾大母却用“瞻顾遗迹,如在昨日,长号不自禁”;这样的表现显然都有违人之常情常理——“号”显然比“泣”感情更浓、更悲,况且还是“长号”“不自禁”。对于这一问题,多数教师依照教参解释为:“慈母逝世时,归有光年仅八岁,对母亲的记忆不深,故而,当老妪忆及其母关爱其姊之事时,余泣”;而与祖母相关的言语和事件是在发生于束发读书轩中之后,往事历历在目,情感也更深,因此“长号不自禁”。然而,只要稍稍查找资料便会发现,归有光对母亲并非全无记忆,相反,有些事件印象可谓至深,有《先妣事略》为证。《先妣事略》记载:“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原来,在少年归有光的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严母”形象,直至大母忆及母亲对姊姊“儿寒乎?欲食乎?”时,才幡然醒悟:原来母亲也有慈爱的一面!由此又更深地理解了母亲对归有光严中另有深爱——望子成龙!这“泣”即有归有光为自己曾经误会“慈母”为“严母”的羞愧,更有痛失母爱之悲。至于大母持象笏之行为以及所言“他日汝当用之”之语,乃触及了归有光作为一个亟亟于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内心的最痛处——功名未就,而祖母已逝,故而“长号不自禁”。这“长号”的隐含信息是“功名未就,难振祖业,深负祖母厚望”。“泣”与“号”之别,并非表明记忆的有与无,情感的深与浅、疏与近,而是与当时作者所处的具体境遇有关。
  二、补白“余稍微修葺”与“室坏不修”的内隐之情
  补白,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技巧,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图像、资料等,对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文本没有写出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从而使教学链条更加周密、清晰。
  《项脊轩志》第五段写其妻死后“室坏不修”,而在第一段是“余稍微修葺”且尽情渲染百年老屋的“小、旧、破、漏、暗”等特点。时隔十多年,百年老屋必是愈发破旧了,然而作者却为何“不修”了呢?在“修”与“不修”的矛盾之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补白作者这期间的人生际遇与情感变化。从“余稍微修葺”以及其后“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我们仿佛看到了满怀对未来考取功名的热望和憧憬的少年归有光;然事隔十多年后,“室坏不修”的归有光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呢?此时需借助资料进行必要的补白:仕途上,归有光六次赴试,34岁才中举;婚姻方面:与魏氏伉俪六载,不幸遭妻早逝,其间还有丫鬟、幼女夭折之插曲。科场屡屡受挫,家庭频遭变故,更为不幸的是,面对人生的灾难,人到中年的归有光已经不可能再像少年归有光那样,有大把的青春资本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怆!
  三、体会以景结情的深意
  归有光追忆一生最爱的人——妻子时,为何没有“长号不自禁”,甚至连“泣”都没有,而是以“亭亭如盖”之枇杷树作结?
  学生年轻,人生体验毕竟有限,对此教学难点,教师需要动员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积累,提供给学生可凭籍的资料,帮助其解读文本、突破难点。
  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生最深的哀痛是无以言表的,可引入辛弃疾的《丑奴儿》和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帮助学生理解景中所蕴蓄的深沉的悲怆。
  回顾母亲使“余泣”,祖母之死“令人长号不自禁”;由于年轻,加之以科举憧憬,相较而言,母亲、祖母之死毕竟还只算人生的“外伤”,甚至还可激发他的砥砺奋进之雄心;但爱妻之死,使人到中年的归有光不仅失去了仅存的精神依凭,而且让曾经一度平复的家族分崩离析之悲、母亲、祖母俱丧之痛、功名无着之叹翻涌而来,几乎摧垮了归有光的生活热情和人生信心。此時,面对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归有光貌似悄无波澜,然而,我们分明听到了作者内心那无声的呜咽。
  至此,那种仅凭借《项脊轩志》中的第二段有“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认为“文章第一段写喜,后四段写悲”,割裂两种情感的机械阅读便不攻自破。同时,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就在我们见证并体验着一个封建士子由青年步入中年的真切感人的心路历程时悄然实现。
  总之,要实现文本核心价值,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时效性,须得在教学教法和资料补充等方面下功夫。随意解读文本必将造成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其他文献
没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被无知所左右;受过教育的人,又常常被知识所裹挟。  一、概念化主题:那些年我们学到的“语文知识”  不久前,再度执教鲁迅的《祝福》,郁结于心中多年的困惑又凸显出来,它与我对“阅读”的认知连成一片,促使我不得不去反思语文教学一些本质化的问题。  阅读《祝福》到最后,总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谁戕害了祥林嫂”,老师组织学生们讨论,从鲁四老爷、鲁四婶、祥林嫂的婆婆到柳妈、卫老婆子,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蕴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古诗词就像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明珠。新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那么,在鉴赏古诗词时从哪些角度入手呢?该如何鉴赏呢?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举例作扼要分析说明。  一、捕捉意象  古代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就是客观物象;意,就是主观情感。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大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写了一本书《帕金森定律》(也称《官场病》),深刻揭露了平庸者得势的原因。作者将incompetence(无能)与iealousy(嫉妒)综合为一,加以医学疾病名词的词尾,创造了injelitis这个词。他创造出的这个新的英文病名“因嫉怠等死症”,意即无能与嫉妒的综合症。他指出:如果一个单位的領导层里有一个人染上了这种病,他总是排斥一切能力比他强的人,也总是反对任
细读海子诗歌,那些极具主观性的语言实乃诗人自我生命、情感和精神的表现,这些隐喻性的语言蓄积着诗人生命的张力,只有读其诗,方能识其人,明其意,感其情,悟其思,达到与诗人的生命相通,灵魂相融,进而实现诗词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九月》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高中语文老师看到那种“得语文者得高考”的标题,会有种他乡遇故知的热泪盈眶感,其实如果不是在教育岗位上,这又与我们何干?更何况有时这种消息也是一厢情愿——说到底,还是希望能有更多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更多人热爱语文吧1  2016年的江苏高考卷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人文情怀。看到卷子时,真心希望那些真正喜欢读书的同学能够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古诗词鉴赏中关于李广事迹的那题,和《史记》的勾连,从一首词到一篇传记,
在现今的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出现了大量的文言文,甚至还有一本文言文的经典——《论语》,更是占据了高中生三个月的课堂时间。新课程的考点中,考查文言文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文言文的其他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唯独翻译文言文的句子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果说前者,不少考生还能从容应答的话,那么在翻译上,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丢分,鲜有只扣一二分的,更别说是不失分了。  根据《
李清照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在其创作的词中常常把花作为欣赏、歌吟的对象。无论是在天真、多愁善感的闺中生活,还是在幸福、弥漫浓郁情思的少妇时期,抑或是在逃难、孤苦无依的晚年生涯,对花的关注始终是她创作的重要主题,李清照的一生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易安词中的“花”意象很多,有红梅、黄菊、梨花、桂花、荷花等等。花虽多,但它们身上所寄的意蕴特征有着共同之处。  一、前期——清新明丽、伤春怨别、忧郁自怜 
诗词解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难以融入诗歌的情境。为什么学生难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经过深入的反思,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走进诗词。诗词语言简洁,跳跃性强。简洁的文字中往往包涵着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翻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把其隐涵的部分补足,这就需要学生去想象,教师可以尝试着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下面我就以教学案例来展示
课外阅读活动对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强化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使用科学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推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成效的提升。  一、明确阅读目标  在高中课外阅读指导工作中,引导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活动所具有的目标,可以促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当中,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办法,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乐趣以及成就感,继而实现学生阅
发展与提升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是任何一个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而基于“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則是语文独特的学科特点,也是语文学科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本途径。为此,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语言建构与应用,尤其是对自我观点中的核心概念加以有效界定,更是学习“语言建构与应用”从而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础性语文活动。因为,对核心概念加以有效界定,将在思维层面上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