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jiu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活动对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强化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使用科学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推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成效的提升。
  一、明确阅读目标
  在高中课外阅读指导工作中,引导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活动所具有的目标,可以促使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当中,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办法,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乐趣以及成就感,继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提升。
  以《老人与海》为例,围绕这部作品所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作品中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在结合人物语言和经历对人物形象做出认知与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作品本身所彰显出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所具有的勇气、智慧以及抗争精神。
  二、把控阅读过程
  虽然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但是教师在学生阅读中的参与和引导也不可或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组织阅读活动、推荐阅读书目、明确阅读要求,而且需要指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阅读方法、推动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另外,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积极了解学生阅读进度与阅读成效,而且需要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监督与规范,从而确保课外阅读目标的实现。
  以《老人与海》为例,围绕这部作品所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要求教师能够以阅读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阅读流程的制定,并通过提出问题、设置阅读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深度地参与到作品阅读当中。具体而言,围绕《老人与海》所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作品开展初读,并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以及作者进行初步了解。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与任务主要包括两个,即要求学生对作品内容做出简述以及要求学生谈一谈对作者的初步印象;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老人与海》进行深度阅读,并引导学生对《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初步印象。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与任务主要包括三个,即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精彩语句进行摘抄、要求学生对印象深刻的部分进行旁白、要求学生围绕作品整体开展读书心得或者读书笔记的写作。虽然《老人与海》的篇幅为五万字左右,但是考虑到这部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因此,初读阶段相关工作可以在一周内完成;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老人与海》进行回顾,并在总结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内涵或者作者创作风格做出延伸。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在对《老人与海》做出总结的基础上,对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做出简单的介绍,如《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将“冰山理论”“硬汉文学”等关键词引入总结过程当中,从而深化学生对作品内涵和作者创作风格的理解。
  三、开展阅读评价
  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工作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活动目标,而且有必要围绕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对相应评价体系做出完善,从而有效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并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实现自身阅读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当然,相较于课堂阅读活动而言,课外阅读活动呈现出了分散性的特征,这要求教师在评价方法方面做出一些创新。
  以《老人与海》为例,围绕这一作品所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开展评价工作:首先,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课外阅读活动当中,从而构建小组合作课外阅读团队。与此同时,教师不仅需要要求学生围绕《老人与海》写作阅读体会,而且需要要求学生写出小组合作阅读中的感受以及对自我、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从而为教师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提供一种有效路径;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阅读交流会。这种平台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互相学习提升自身阅读技巧与阅读能力,而且也可以在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中促使学生更好的认清自身阅读能力和缺陷,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做出有针对性的完善。
  作者通联: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
其他文献
第四届全国师范类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浙江师大如期落下帷幕。从开始准备到最后走上参赛的讲台,每一步我都很用心地在走。虽然最后因为过于紧张没有发挥好,但是这一过程中的收获是不能单单用名次来衡量的,参加这次比赛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和收获。  本次比赛参赛选手375名,其中语文学科65名。比赛分为两个板块,分别是即席讲演和模拟授课,都为现场抽题,准备时间共两个半小时。就课文写一份电子版的教学设计,并对模拟
语句补写题是高考新课标卷较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题型。这一新题型,属于语言文字运用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这一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此题型自2012年全国卷出现后,连续五年的高考都得以延续,颇受命题者青睐。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虽说是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实质上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推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  随意补写,似顺而不通,缺贴切欠连贯,是学生做此题常见的失误。对
没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被无知所左右;受过教育的人,又常常被知识所裹挟。  一、概念化主题:那些年我们学到的“语文知识”  不久前,再度执教鲁迅的《祝福》,郁结于心中多年的困惑又凸显出来,它与我对“阅读”的认知连成一片,促使我不得不去反思语文教学一些本质化的问题。  阅读《祝福》到最后,总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谁戕害了祥林嫂”,老师组织学生们讨论,从鲁四老爷、鲁四婶、祥林嫂的婆婆到柳妈、卫老婆子,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蕴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古诗词就像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明珠。新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那么,在鉴赏古诗词时从哪些角度入手呢?该如何鉴赏呢?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举例作扼要分析说明。  一、捕捉意象  古代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就是客观物象;意,就是主观情感。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大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写了一本书《帕金森定律》(也称《官场病》),深刻揭露了平庸者得势的原因。作者将incompetence(无能)与iealousy(嫉妒)综合为一,加以医学疾病名词的词尾,创造了injelitis这个词。他创造出的这个新的英文病名“因嫉怠等死症”,意即无能与嫉妒的综合症。他指出:如果一个单位的領导层里有一个人染上了这种病,他总是排斥一切能力比他强的人,也总是反对任
细读海子诗歌,那些极具主观性的语言实乃诗人自我生命、情感和精神的表现,这些隐喻性的语言蓄积着诗人生命的张力,只有读其诗,方能识其人,明其意,感其情,悟其思,达到与诗人的生命相通,灵魂相融,进而实现诗词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九月》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高中语文老师看到那种“得语文者得高考”的标题,会有种他乡遇故知的热泪盈眶感,其实如果不是在教育岗位上,这又与我们何干?更何况有时这种消息也是一厢情愿——说到底,还是希望能有更多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更多人热爱语文吧1  2016年的江苏高考卷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人文情怀。看到卷子时,真心希望那些真正喜欢读书的同学能够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古诗词鉴赏中关于李广事迹的那题,和《史记》的勾连,从一首词到一篇传记,
在现今的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出现了大量的文言文,甚至还有一本文言文的经典——《论语》,更是占据了高中生三个月的课堂时间。新课程的考点中,考查文言文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文言文的其他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唯独翻译文言文的句子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果说前者,不少考生还能从容应答的话,那么在翻译上,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丢分,鲜有只扣一二分的,更别说是不失分了。  根据《
李清照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在其创作的词中常常把花作为欣赏、歌吟的对象。无论是在天真、多愁善感的闺中生活,还是在幸福、弥漫浓郁情思的少妇时期,抑或是在逃难、孤苦无依的晚年生涯,对花的关注始终是她创作的重要主题,李清照的一生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易安词中的“花”意象很多,有红梅、黄菊、梨花、桂花、荷花等等。花虽多,但它们身上所寄的意蕴特征有着共同之处。  一、前期——清新明丽、伤春怨别、忧郁自怜 
诗词解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难以融入诗歌的情境。为什么学生难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经过深入的反思,我感觉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走进诗词。诗词语言简洁,跳跃性强。简洁的文字中往往包涵着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翻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把其隐涵的部分补足,这就需要学生去想象,教师可以尝试着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诗歌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下面我就以教学案例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