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文写作需要有文采,公文的文采是增强公文实用性的需要,是机关文风的反映,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
【关键词】公文;文采
【中图号】G64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02-01
笔者作为一名党校教师,在讲授公文写作课时发现:提起机关公文,很多学员厌倦,认为没写头;读过的皱眉,认为没看头。特别是工作报告、会议讲话、经验总结、调研报告等公文,除非是从事党政文秘的工作人员,更是很少有人愿意写和读了。这常使人想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列举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阐述,其实也言中了当今公文写作中的一个比较严重,却又未被充分认识的问题:缺少文采。在公文写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今天,公文几乎成了“新八股”。
有人一定不理解,公文需要什么文采?古人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见解。从《论语》到《史记》,人们爱读不只是为了学习古人的思想和了解历史,还常常是出于欣赏文章的文采。其语言的精炼、优美、含蓄,更是古今文章的典范。但是,自从文学与其他学科显著地分途以来,有些非文学作品的作者对于文章,特别是对公文的文采就不太重视了。这是因不少人对公文语言必须庄重、朴实的要求作了片面的理解,以为庄重就不能抒发情感,朴实就不能使用华丽的词句。于是公文语言在运用上便越来越枯燥,在表情达意上便越来越平淡,好似患了“贫血”病和营养不良症。又有不少人认为公文属于应用文,又不是文学作品,只要通俗、明白、易懂就行了,要什么文采?于是不少公文便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便只有一二三四的叙述,没有生动鲜明的论证。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的文章。还有一些人则死守着公文的既定框框和固有程式,不敢超越雷池一步,都在固定的格式里套。所以,如今谁都认为毛泽东的文稿很有文采,也常以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为范文。可要是谁真的象毛泽东那样撰写调查报告,恐怕就要以“不合规范,没有章法”被“毙”掉。而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调查报告,虽然是既合规范,又有章法,却是没了生气,没了个性,形式呆板,语言枯燥,不要说群众不愿意看,就连自己读起来也味同嚼蜡。那么,什么是公文的文采呢?所谓公文的文采就是公文中经过选择、加工后,能够增强公文表现力的词藻。但它不一定是华美的语言词藻,因为华美语藻的堆砌,并不能产生文采。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是来自思想而不是来自词藻”,那种能激起人们思想活力和高尚情操的语言词藻是文采,那种质朴无华、情真意切、能浅中见深、平中见奇效果的语言词藻也是文采。
公文为什么要讲究文采呢?首先公文的文采是增强公文实用性的需要。公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公文对象对公文的认识、理解、执行程度上,这里除了公文的客观内容外,写作上的表现力、说服力、感染力,即公文的文采,也有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生动性。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是这样解释中国革命高潮要到来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话不仅表现了作者高瞩的政治眼光,也因其精采生动的比喻受到人们的赞赏。第二: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逻辑性。《邓小平文选》中就有很多这样以逻辑性强见长的文段。如“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建国以后,我们处于被孤立、被封锁、被制裁的地位有几十年之久,但归根结底,没有损害我们多少。为什么?因为……”这段话先言出中国三个“最不怕”?的观点,然后分析其原因是党有志气,民有志气,最后得出坏事变好事的结论。这种分析论证顺理成章、辩证统一、逻辑性强、很有文采,令人信服。第三: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准确性。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就用毛主席的“雄关心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来概括今年的工作,同时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明今后的工作。这段话既高度概括,又非常形象;既意味深长,又恰到好处;既洗练,又准确;且颇具诗意,很有文采。第四: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可读性。上述四性,都是从属于公文的实用性,并为公文的实用性服务的。由于公文的文采增强了公文的生动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可读性,因而必然增强公文的实用性。其次,公文的文采是机关水平的体现。今天尽管公文的文学价值已退居次要位置,但有无文采,仍可以作为衡量公文品位高低、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仍是机关整体写作水平的体现。再次,公文的文采是机关文风的折射。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他在批评一些“不讲究词章”的文件时说,“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而且把“不生动、不形象”的文章的作者批评为“好象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受苦似的”。所以写这种没有文采的公文,确实折射了机关的某种不良文风。比如敷衍了事,应付上级,搪塞下级;比如懒得学习,懒得动手,懒得推敲;比如缺乏感情,缺少信念,麻木不仁,等等,不一而足。相反,有文采的公文则反映了一个机关生气勃勃、充满激情、勤于学习、富有创见的文风。
最后,公文的文采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一些优秀公文,虽然早已失去了其实用效果,但却流传至今,成为百读不厌的范文。今天的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文秘工作者有责任,更有义务把这些精神财富学到手,把这些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同时也要从我们的手中,给后人留下一些有文采的文章,不要断代,不要空白,甚至还要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关键词】公文;文采
【中图号】G64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02-01
笔者作为一名党校教师,在讲授公文写作课时发现:提起机关公文,很多学员厌倦,认为没写头;读过的皱眉,认为没看头。特别是工作报告、会议讲话、经验总结、调研报告等公文,除非是从事党政文秘的工作人员,更是很少有人愿意写和读了。这常使人想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列举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阐述,其实也言中了当今公文写作中的一个比较严重,却又未被充分认识的问题:缺少文采。在公文写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今天,公文几乎成了“新八股”。
有人一定不理解,公文需要什么文采?古人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见解。从《论语》到《史记》,人们爱读不只是为了学习古人的思想和了解历史,还常常是出于欣赏文章的文采。其语言的精炼、优美、含蓄,更是古今文章的典范。但是,自从文学与其他学科显著地分途以来,有些非文学作品的作者对于文章,特别是对公文的文采就不太重视了。这是因不少人对公文语言必须庄重、朴实的要求作了片面的理解,以为庄重就不能抒发情感,朴实就不能使用华丽的词句。于是公文语言在运用上便越来越枯燥,在表情达意上便越来越平淡,好似患了“贫血”病和营养不良症。又有不少人认为公文属于应用文,又不是文学作品,只要通俗、明白、易懂就行了,要什么文采?于是不少公文便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便只有一二三四的叙述,没有生动鲜明的论证。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的文章。还有一些人则死守着公文的既定框框和固有程式,不敢超越雷池一步,都在固定的格式里套。所以,如今谁都认为毛泽东的文稿很有文采,也常以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为范文。可要是谁真的象毛泽东那样撰写调查报告,恐怕就要以“不合规范,没有章法”被“毙”掉。而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调查报告,虽然是既合规范,又有章法,却是没了生气,没了个性,形式呆板,语言枯燥,不要说群众不愿意看,就连自己读起来也味同嚼蜡。那么,什么是公文的文采呢?所谓公文的文采就是公文中经过选择、加工后,能够增强公文表现力的词藻。但它不一定是华美的语言词藻,因为华美语藻的堆砌,并不能产生文采。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是来自思想而不是来自词藻”,那种能激起人们思想活力和高尚情操的语言词藻是文采,那种质朴无华、情真意切、能浅中见深、平中见奇效果的语言词藻也是文采。
公文为什么要讲究文采呢?首先公文的文采是增强公文实用性的需要。公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公文对象对公文的认识、理解、执行程度上,这里除了公文的客观内容外,写作上的表现力、说服力、感染力,即公文的文采,也有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生动性。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是这样解释中国革命高潮要到来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话不仅表现了作者高瞩的政治眼光,也因其精采生动的比喻受到人们的赞赏。第二: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逻辑性。《邓小平文选》中就有很多这样以逻辑性强见长的文段。如“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建国以后,我们处于被孤立、被封锁、被制裁的地位有几十年之久,但归根结底,没有损害我们多少。为什么?因为……”这段话先言出中国三个“最不怕”?的观点,然后分析其原因是党有志气,民有志气,最后得出坏事变好事的结论。这种分析论证顺理成章、辩证统一、逻辑性强、很有文采,令人信服。第三: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准确性。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就用毛主席的“雄关心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来概括今年的工作,同时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明今后的工作。这段话既高度概括,又非常形象;既意味深长,又恰到好处;既洗练,又准确;且颇具诗意,很有文采。第四:公文的文采,可以增强公文的可读性。上述四性,都是从属于公文的实用性,并为公文的实用性服务的。由于公文的文采增强了公文的生动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可读性,因而必然增强公文的实用性。其次,公文的文采是机关水平的体现。今天尽管公文的文学价值已退居次要位置,但有无文采,仍可以作为衡量公文品位高低、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仍是机关整体写作水平的体现。再次,公文的文采是机关文风的折射。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他在批评一些“不讲究词章”的文件时说,“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而且把“不生动、不形象”的文章的作者批评为“好象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受苦似的”。所以写这种没有文采的公文,确实折射了机关的某种不良文风。比如敷衍了事,应付上级,搪塞下级;比如懒得学习,懒得动手,懒得推敲;比如缺乏感情,缺少信念,麻木不仁,等等,不一而足。相反,有文采的公文则反映了一个机关生气勃勃、充满激情、勤于学习、富有创见的文风。
最后,公文的文采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一些优秀公文,虽然早已失去了其实用效果,但却流传至今,成为百读不厌的范文。今天的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文秘工作者有责任,更有义务把这些精神财富学到手,把这些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同时也要从我们的手中,给后人留下一些有文采的文章,不要断代,不要空白,甚至还要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