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希望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婚四年》是美国女性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德的小木屋系列作品中的最后一部,其中详细地描述了劳拉和阿曼乐婚后前四年里,面对接二连三的挫折,他们两人以深厚的情感为后盾,始终满怀希望与勇气,共同面对未来,开创属于自己的家园,有爱就有希望。这种不怨天尤人,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不仅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了榜样,也会引起成年人对自己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拓荒;农夫;乐观;希望
  作者简介:李静波(1981-),四川苍溪人,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
  一、引言
  《新婚四年》 (The First Four Years)是美国女性作家劳拉·英格斯·怀德 (Laura Ingalls Wilder) 的小木屋系列作品中的最后一部。这本书的手稿是在她的女儿罗斯·怀德·莱恩死后才被发现,并于1971年出版,其中详细地描述了劳拉和阿曼乐婚后前四年里,在达科他州大草原上艰难拼搏的点滴生活。“小木屋”系列的作品是劳拉为纪念自己去世的母亲和姐姐,在女儿的鼓励下,根据自己在拓荒时代的童年经历写成的自传体小说。她曾说过,写这些书的首要原因是想为今天的孩子保留下她童年的故事,帮助他们了解了在她那个时代美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该系列丛书自从面世以来便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被视为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老少皆宜的”。本人曾将本书作为睡前故事读给四岁大的孩子听,原以为他会听不懂,感觉枯燥无趣了就会很快进入梦乡,谁知他却在黑暗中瞪大眼睛,一句话不说,聚精会神地听着,且越听越有精神,甚至每次都恳请我再多讲一章,当我们把整个系列读完以后,他居然提出要再听一遍。由此可见,小木屋系列作品是最适合亲子共读、有助于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文学佳作。
  二、短小优美的现实主义小说
  《新婚四年》全书仅五万多字,按照劳拉结婚的年份划分成四个章节,这样短小的篇幅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与充满奇异幻想的童话不同是《新婚四年》与“小木屋”系列中的其它作品一样,讲述的都是“真人真事”,客观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的语言平铺直叙却又字字珠玑,文情并茂。读劳拉·怀德的作品如同欣赏绘本,简短质朴的语言极具画面感,可以瞬间为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将他们带入一场奇异的旅行,让其心情无比轻松的飘起来,然后步入到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天地。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像劳拉一样骑上心爱的马驹,驰骋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沼泽里高高的野草被风吹得翻滚起伏,短短的卷曲野牛草沙沙作响。春天里隆起的高地一片郁郁葱葱,夏天里变成了一片银灰色和棕色。这一切是那么清新宜人。初春时节,遍地的紫罗兰为大地铺上绚丽的地毯,低凹的草丛里弥漫着迷人的芬芳。六月里,无数玫瑰竞相怒放,把草原打扮成花的海洋。”那里除了鸟语花香、美丽的色彩、常人难以见到的小动物,还有暖暖的情绪慢慢弥漫开来溢满你的心灵,让你的眼睛从此更湿润、明亮,让你的心灵从此更温暖、纯净。
  三、平淡之中见真情
  当我们越来越厌倦无处不在的鸡汤文时,《新婚四年》犹如清风涤荡了我的肺腑,如天籁拨动了我的心音。这部以婚姻生活为叙事主线的作品实在有些特立独行。书里没有一处刻板的说教和矫揉造作的煽情,作者把有限的文字全都用来描述男女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场景,只字未提18岁的劳拉为什么会嫁给28岁的阿曼乐,也没跟读者交代过阿曼乐的长相,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少之又少,连“爱”这个词都很少被用到,就更是找不出其它小说中常见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猜来猜去、要死要活了。可是当你读完全书以后,心中的一切疑问自然而然都有了解答。阿曼乐年长劳拉十岁,这样的年龄差距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浪漫和情感交流。在既不是礼拜天也不是节假日的下午,他們会驾着车出去兜风,阿曼乐默默地看着劳拉,“小心翼翼地扶她上车,温柔地把亚麻护腿布围在她膝盖间,以挡住灰尘”。虽然收成不好,大家都没想到要准备圣诞礼物,他们还是会一起在邮购目录上精心挑选一份用得着而且又喜欢的圣诞礼物。当长势喜人,就等着收割小麦了被夹着鸡蛋大的冰雹的暴风雨打得颗粒无收的时候,阿曼乐还能提议让劳拉搅拌奶油,他去捡些冰雹,一起做冰激凌。他还专门给劳拉买了匹小马,教会她骑马;亲手给她做雪橇,陪她在雪地里开心的玩耍;大病初愈就不顾医生的警告下地干活,差点累得瘫痪。劳拉为了给阿曼乐减轻负担,刚刚生下女儿不久就坚持做起了家务活。总之,阿曼乐的积极乐观一直影响着劳拉,读者很难不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深情厚谊所打动,两个心心相印的人生活在一起,彼此情投意合,做着一些高兴事,日子虽然过得艰苦却是幸福甜蜜,他们之间的感情如同他们耕种过的土地一样质朴、坚实。
  四、在逆境中成长
  我的心底一直藏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够脱离市井,过上像塔莎奶奶过的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塔莎·杜朵效仿的正是劳拉的19世纪乡村生活。读塔莎奶奶的书,精美的图画和照片会让人忘了去思考这位生活艺术大师为了眼前的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辛劳。劳拉·怀德的文字却真实还原了拓荒时期美国农民生活的诸多不易。作为拓荒者的女儿,她对艰苦的农民生活深有体会,“种庄稼对女人来说实在是太辛苦了,她还要干那么多的杂活,还得帮忙收割,替打麦工人做饭。更何况,农夫没什么钱。他根本挣不了钱,因为镇上的商人会告诉他,他出售的农产品只能卖多少钱,他想买的日用品却得由商店老板说了算。这对农夫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农夫就像轮子底下的那只苍蝇。“如果气候不好,他们就颗粒无收。但不管他们有没有收成,都得想办法付利息和税金。到镇上买任何东西,商人都会赚上一笔钱,可他们为了活下去,又不得不买这些东西。”“我不愿意自己生活得既艰辛又贫穷,镇上的人轻轻松松赚走我们辛辛苦苦挣的钱,过得却舒舒服服。”读过《农庄男孩》的人知道,阿曼乐本来可以成为学徒造马车的,可是他放弃了光明的“钱途”最终成了一个像他父亲一样的农夫,是因为他觉得“农夫能真正做到独立自主。如果农夫不愿意和商人做生意,那商人还能维持多长时间呢?为了多赚一点儿,他们常常低声下气讨好农夫,为了抢夺生意相互之间还常发生争执。农夫如果想要多赚一些,他只需多种一块田就行了。”“在农庄上,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切都可以自由做主。如果他愿意工作,把全部心思放在土地上,他赚的钱不仅比镇上那些老板要多,而且他还始终是自己当自己的老板。”然而,这些道理还是不能说服劳拉,为了让劳拉消除疑虑尽快嫁给他,阿曼乐与劳拉定下了三年之约,“如果到时我一事无成的话,我就自动放弃,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在劳拉和阿曼乐婚后的最初四年里,他们过得并未像阿曼乐设想的那样好,他们不断经历着各种打击:极端的天气导致小麦颗粒无收;似乎永远都还不清的债务;大火烧毁了房屋;双双被疾病缠身,阿曼乐差点瘫痪;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突然死亡……面对如此多的打击,劳拉也有沮丧失控的时候,“她没有三头六臂,怎么能够既做好每天的家务活,又要应付接连不断的事呢?总有做不完的活儿,而且这些活全落在她一人身上。她讨厌这个农庄、这些牲口、这些浑身臭烘烘的小绵羊,她厌倦了做饭、洗碗盘。啊,她对这一切厌烦透顶,尤其是那些不论她怎么努力工作也偿还不清的债务,她更是恨之入骨。”可是“如果劳拉因为这一点小事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就放声痛哭一场,那就完蛋了”。劳拉终究没被生活打败反而越挫越勇,她觉得“过农家生活就像在打一场战争,就必须坚忍不拔、奋战到底。……劳拉发现这种战斗精神正在她心中悄然滋长。农夫在春天播种,以心血和时间为赌注与大自然顽强地对抗。这种无可救药的乐观精神似乎与她开疆辟土的祖先所怀有的‘前面会更美好’的信念一脉相承,只不过农夫不是从空间上往前看,而在从时间上向前看。他们展望的是岁月的地平线,而不是西部的地平线。”
  五、结语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在各种丑闻不绝于耳的今天,《新婚四年》这部纯真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让我们见证了劳拉从一个花样少女到合格农妇的蜕变,更让我们从她和阿曼樂的结合中体会到婚姻的真谛:一旦结婚,从此不管是好是坏、是富是贫,都要携手相伴,白头到老。面对接二连三的挫折,他们两人以深厚的情感为后盾,始终满怀希望与勇气,共同面对未来,开创属于自己的家园,有爱就有希望。这种不怨天尤人,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不仅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了榜样,也会引起成年人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当你感叹世道不公时,不妨想想阿曼乐说过的这句话吧,“在这个世界上,每件事情最后都是公平的。富人在夏天有冰吃,穷人在冬天照样有冰吃。”
  参考文献:
  [1]刘华译、劳拉·英格斯·怀德著. 《新婚四年》,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
  [2]黄小敏.美国教育史中的清教徒家庭教育——以劳拉·英格斯· 怀德的《草原小屋》系列为例[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路艳霞.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 儿童视角下的美国拓荒者 [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 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黄金时代》专注人本身,着力塑造女人“萧红”,而非文学洛神,这样的切入点闪烁着人性的美。导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结合萧红散文化文本,以此关照那个时代萧红作为知识女性的命运与内心世界,并表达自身纯粹艺术追求。  关键词:萧红;形象特点;塑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  谈及《
摘 要: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再次以记忆为突破口,以一对老夫妇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寻子为主线,武士维斯丹杀死母龙为复线。故事逐渐呈现出迷雾重重的伤痛记忆,以及充满混沌并伴随着血腥杀戮的战争史。作者将寻子之旅与屠龙之旅交织在一起,将个人、家庭的离散之苦与民族间的隔阂与仇恨揉和在一起,告诉人们只有懂得珍惜现在,才会放下许久的隔阂,才会拥抱美好的明天。个人如此,民族也如此。过去的杀戮、战争、离散会
摘 要:赵之谦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纵难送曹生帖》运笔多取碑意,结字奇古宽博,以行草的方法分行布白,整个长卷洒脱不失雄骏,流畅不失凝重,恰似峻岭遥迩,大河奔流。  关键词:《纵难送曹生帖》;晚清;碑学  作者简介:刘洋,男,曲阜师范大学2015级艺术学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方向
摘 要:命若琴弦是一个寓言故事,瞎子象征着我们人类的有限性,光明象征着我们的终极追求,琴弦象征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史铁生否定了终极目的的存在后,提出了过程。他认为唯有过程可以对抗生之虚无,而为了使得过程更加精彩,必须要相信虚设目的的真实存在。  关键词:人生价值;过程;命若琴弦;瞎子;史铁生  作者简介:陈莉(1979.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老师,研究方向:中国当
摘 要:语言作为意识的载体,其本身也直接参与了意识形态的建构。语言在此时的作用即使不通过直白的表述来呈现,也会通过隐喻类的方式曲折地呈现,或者通过语言的使用方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中西的创世神话中通过“神说”赋予了父权制形而上层面的终极依据,体现了语言独有的“神力”。  关键词:神话;语言;性别  作者简介:卢裔旦,女,汉族,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  [中图分类号]:I02
摘 要:根植于中国千百年来的男性中心意识作为一种潜意识制约着作家的创作,文学作品,尤其是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只是为纳入男权中心文化而编造,是男性根据自身的需求运用男性叙述话语创造的欲望符号。本文以曹禺《北京人》中的愫方,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张婉卿,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为例,从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中窥探男性中心意识。  关键词:现代文学;男性中心意识;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去赵国的邯郸》关注的是实习队长小丁及其手下实习生们构成的青年群体的生活状态。作者信笔将几个碎片化的生活场景串联起来就成功勾画出了这群青年的精神世界。将青年作为观察对象,剖析青年精神状态的写作意图使得这篇小说具备了“青春小说”的特质。  提起“青春小说”,大多数人想起的是讴歌革命青年林道
摘 要:《极花》讲述了一个出身于农村,后来来到城市的女孩胡蝶又被拐卖到农村的故事。胡蝶的命运和老老爷、极花和寻星这三个隐喻有密切的关系,贾平凹用这些隐喻道出了女主人公胡蝶的命运归宿。  关键词:胡蝶;极花;命运归宿  作者简介:陈颖(1993-),女,汉族,甘肃省金昌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念念》是张艾嘉的第五部导演作品,在2015年3月23日举办的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不仅给予此片开幕式的礼遇,而且将本届的“焦点影人”荣誉授予张艾嘉。张艾嘉一直坚持以自己的独创风格和路线,用人文情愫关注着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就以她的作品《念念》为例,看她电影中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张艾嘉;《念念》;电影艺术  作者简介:王丽娜(1992.12-),女,河南郑州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
摘 要:创作过小说、散文和传记等,在美国文坛中享有盛名,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早秋》作为他众多作品中的一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引发读者深思。情境生活化、真实化,易于引发读者共鸣。男女主人公语言朴实,态度坦然,全文发展并没有波荡起伏的情节,兰斯顿·休斯却采用全知全能的故事内叙述者,将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并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巧妙地展现了女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