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日益全球化,英语作为最常用的国际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被广泛使用。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听力技能训练却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难点。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听说读写相辅相成。我们知道,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用于听力教学的课时数和可利用的听力材料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去探索和挖掘除课堂教学外的其他途径来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如何利用课外听力资源和课外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就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和做法。
一、课外听力拓展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设,它探讨了人们习得语言的方式—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这一理论对输入的量是有要求的。在这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却要对学生的听、读、说、写各项语言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可想而知,英语课堂里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用于听力训练的,此外听力教学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很单一,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听力技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训练。所以,提高听力水平仅仅依靠课堂这一环节是不可能的。其次,学生所使用的传统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相对简单,对学生英语听力的提高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有限。教师应当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自主自愿的增加信息的输入时间和数量。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对如何有效开展听力训练作过科学指导之后,他们完全可以脱离教师独立进行听力训练。
二、课外网络听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多数英语听力教学材料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语言也比较老套,无法满足现代英语语言学习的需要。网络听力资源(比如:BBC英语、VOA慢速英语等)内容丰富、语言地道,即时性、信息大、时代感强恰好弥补了传统教材的不足。这些听力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输入和交际的材料,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语境练习有效地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其次,利用网络听力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自主探究,同时使学生了解更多与课本有关的知识,扩大信息量。网络听力资源的利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摆脱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自教自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质量。此外,利用网络训练听力不会占用教学的课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成为了一种自主自发的行为。
三、课外听说活动的多样性
英语课外活动,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和英语课堂教学紧密相连的课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提高的不可缺少的辅助形式。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还可以让学生接触生活的真实听力场景,使学生在地道纯正的语音中去感受英语的乐趣和美丽。我们利用下午大课间时间,开展各种英语听力学习活动:模仿BBC、VOA慢速英语播报新闻,口语角,演讲比赛,影片配音,角色扮演等。比如:英语模仿比赛——给出学生模仿的材料和模仿的评分标准,由学生自行选择,题材可以是社会类,人物类,生活类等等。角色配音在听力教学中也是很有趣的课外活动。在周末或假期时间里,我鼓励学生观看原版英语电影《音乐之声》 (Sound of Music)、《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狮子王》等,在观看之后,让学生根据画面自己来配音,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语速和发音可能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类似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设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课外听力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学生课外听力训练的收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在于训练时间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听力训练时间的安排应在保证有足够量的前提下,还要做到既不影响学生必要的休息,又不影响其他学科的正常学习。只有做到这样,学生的课外听力训练才得以持续进行,要不然持续不了多久,计划便会落空。再则,科学的时间安排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所在。学生利用起床后、吃饭时、睡觉前等的时间段进行英语听力训练,使之成为日常行为习惯的一部分。比如,早上起床后听、做对话或独白听力试题;吃饭时听英语歌曲;睡觉前收听或收看英语新闻广播,保证每天听力训练不少于30分钟。这样的时间安排既不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也不会影响学生的休息,学生是不难做到的。
要想把英语听力水平提高上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和尝试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课外听力拓展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设,它探讨了人们习得语言的方式—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这一理论对输入的量是有要求的。在这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却要对学生的听、读、说、写各项语言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可想而知,英语课堂里是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用于听力训练的,此外听力教学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很单一,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听力技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训练。所以,提高听力水平仅仅依靠课堂这一环节是不可能的。其次,学生所使用的传统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相对简单,对学生英语听力的提高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有限。教师应当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自主自愿的增加信息的输入时间和数量。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对如何有效开展听力训练作过科学指导之后,他们完全可以脱离教师独立进行听力训练。
二、课外网络听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多数英语听力教学材料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语言也比较老套,无法满足现代英语语言学习的需要。网络听力资源(比如:BBC英语、VOA慢速英语等)内容丰富、语言地道,即时性、信息大、时代感强恰好弥补了传统教材的不足。这些听力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输入和交际的材料,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语境练习有效地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其次,利用网络听力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自主探究,同时使学生了解更多与课本有关的知识,扩大信息量。网络听力资源的利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摆脱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自教自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质量。此外,利用网络训练听力不会占用教学的课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成为了一种自主自发的行为。
三、课外听说活动的多样性
英语课外活动,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和英语课堂教学紧密相连的课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提高的不可缺少的辅助形式。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还可以让学生接触生活的真实听力场景,使学生在地道纯正的语音中去感受英语的乐趣和美丽。我们利用下午大课间时间,开展各种英语听力学习活动:模仿BBC、VOA慢速英语播报新闻,口语角,演讲比赛,影片配音,角色扮演等。比如:英语模仿比赛——给出学生模仿的材料和模仿的评分标准,由学生自行选择,题材可以是社会类,人物类,生活类等等。角色配音在听力教学中也是很有趣的课外活动。在周末或假期时间里,我鼓励学生观看原版英语电影《音乐之声》 (Sound of Music)、《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狮子王》等,在观看之后,让学生根据画面自己来配音,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语速和发音可能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类似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设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课外听力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学生课外听力训练的收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在于训练时间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听力训练时间的安排应在保证有足够量的前提下,还要做到既不影响学生必要的休息,又不影响其他学科的正常学习。只有做到这样,学生的课外听力训练才得以持续进行,要不然持续不了多久,计划便会落空。再则,科学的时间安排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所在。学生利用起床后、吃饭时、睡觉前等的时间段进行英语听力训练,使之成为日常行为习惯的一部分。比如,早上起床后听、做对话或独白听力试题;吃饭时听英语歌曲;睡觉前收听或收看英语新闻广播,保证每天听力训练不少于30分钟。这样的时间安排既不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也不会影响学生的休息,学生是不难做到的。
要想把英语听力水平提高上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和尝试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