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对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目中有人",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把自己变成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中的世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三多、三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自由语文,打开学生的心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教学
小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对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目中有人",要有"学生的情怀",清楚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凭借学生热爱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把自己变成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中的世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目中无人":小学语文教学的突出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多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拿到一篇课文,先想想可以教什么,再看看怎样教方便,然后才可能想到儿童是不是能够接受。至于所教的内容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每个学生的需要又有何差异,教师则很少考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换句话说,学生充其量只是教师设计教学并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语文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的现象更是令人惊心,集中表现在教师以教得顺畅、学生配合默契为评价自身教学成功的标准,以课堂发言热烈、"你方唱罢我登场"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为教学能把全班学生捆绑着齐步向前走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学生不和谐的声音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当头棒喝,无视生成只管预设,热衷"教过"却漠视"教会"。教师眼中有自己,有教材,有课堂,却少有学生。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出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不仅是在教师等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更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而这个所谓的"动力"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学生的情感、兴趣。课前创设情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已经形成,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主体状态。例如:在学习第九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之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作者游双龙洞的简单示意图,通过画图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孔隙窄小、内洞宽大神奇等的特点。又如教第十一册《草原》一课时,先播放相应影像,让学生随着优美的画面,感受草原天的可爱,感受草原地的一碧千里,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热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二)"三多、三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多读,少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让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个别读、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读,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讓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
就是一堂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做到"三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就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学生总是把“武”字多写一撇,订正多次,仍旧错。我结合《景阳冈》一课,点拨学生,"你们很聪明呀,认为武松是英雄,想在他腰间挂一把刀,可是你们知道吗?你们挂的这一把刀把武松的腿给砍断了,他还怎么上景阳冈打老虎呢?"学生听后大笑,有的学生竟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再怎么聪明也不能凭想象给武松挂大刀呀!"这样的教学不是就情趣盎然了吗?对于那一篇篇包含着作者激情的语文教材"例子",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悟之中的"情",寻之中的"趣"了。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
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倒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三)教自由语文,打开学生的心门
自由的语文教学,指的是教师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时空,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思维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只有自由的学习,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门,发展学生的心智。
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时问学生:"如果我们现在要给詹天佑塑铜像,你觉得在詹天佑周围应该布置哪些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建筑或者物品?请你为詹天佑塑一铜像。"学生可以选择的角度没有受到限制,因此他们思维空前活跃。有学生觉得在詹天佑周围画"人"字形线路,因为这是他最伟大的设计;有学生说画"一把水壶",以说明他与工人一样艰辛;也有学生说应该根据他爱国的特点来设计等等。
这堂课迸发出学生自由创造的活力。有些语文课堂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大量充斥;有时则把问题进行切割,拖着学生在"碎石"组成的问题"跑道"上行走,支解文本;有的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如此"弦外之音"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迎合、应和。学生的自由思想与自由精神被剥夺,也就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自由的语文拒绝"满堂灌",也拒绝"满堂问"。
[参考文献]
[1]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9):6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学生;教学
小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对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目中有人",要有"学生的情怀",清楚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凭借学生热爱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把自己变成学生",才能走进学生心中的世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目中无人":小学语文教学的突出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多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拿到一篇课文,先想想可以教什么,再看看怎样教方便,然后才可能想到儿童是不是能够接受。至于所教的内容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每个学生的需要又有何差异,教师则很少考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换句话说,学生充其量只是教师设计教学并实施教学的依据之一,语文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的现象更是令人惊心,集中表现在教师以教得顺畅、学生配合默契为评价自身教学成功的标准,以课堂发言热烈、"你方唱罢我登场"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为教学能把全班学生捆绑着齐步向前走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学生不和谐的声音不是置若罔闻就是当头棒喝,无视生成只管预设,热衷"教过"却漠视"教会"。教师眼中有自己,有教材,有课堂,却少有学生。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出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不仅是在教师等外力的作用下产生,更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而这个所谓的"动力"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学生的情感、兴趣。课前创设情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已经形成,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主体状态。例如:在学习第九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之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作者游双龙洞的简单示意图,通过画图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孔隙窄小、内洞宽大神奇等的特点。又如教第十一册《草原》一课时,先播放相应影像,让学生随着优美的画面,感受草原天的可爱,感受草原地的一碧千里,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热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二)"三多、三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多读,少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让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个别读、选择自己合作的伙伴读,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讓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
就是一堂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做到"三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就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学生总是把“武”字多写一撇,订正多次,仍旧错。我结合《景阳冈》一课,点拨学生,"你们很聪明呀,认为武松是英雄,想在他腰间挂一把刀,可是你们知道吗?你们挂的这一把刀把武松的腿给砍断了,他还怎么上景阳冈打老虎呢?"学生听后大笑,有的学生竟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再怎么聪明也不能凭想象给武松挂大刀呀!"这样的教学不是就情趣盎然了吗?对于那一篇篇包含着作者激情的语文教材"例子",教师就更应该引导学生去悟之中的"情",寻之中的"趣"了。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
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倒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三)教自由语文,打开学生的心门
自由的语文教学,指的是教师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课堂时空,使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都处于自主、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状态。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给儿童自由阅读、思维和创造以充足的时间。只有自由的学习,才能打开学生的心门,发展学生的心智。
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时问学生:"如果我们现在要给詹天佑塑铜像,你觉得在詹天佑周围应该布置哪些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建筑或者物品?请你为詹天佑塑一铜像。"学生可以选择的角度没有受到限制,因此他们思维空前活跃。有学生觉得在詹天佑周围画"人"字形线路,因为这是他最伟大的设计;有学生说画"一把水壶",以说明他与工人一样艰辛;也有学生说应该根据他爱国的特点来设计等等。
这堂课迸发出学生自由创造的活力。有些语文课堂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大量充斥;有时则把问题进行切割,拖着学生在"碎石"组成的问题"跑道"上行走,支解文本;有的教师经常会在学生回答后附带”是这样吗“对吗”等暗示性话语,如此"弦外之音"导致后面发表意见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迎合、应和。学生的自由思想与自由精神被剥夺,也就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因此,自由的语文拒绝"满堂灌",也拒绝"满堂问"。
[参考文献]
[1]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