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有众多应接不暇的体育运动和数不胜数的体育游戏,然而,时代还在不断地有一些新兴的东西涌现出来。近年来,三门球运动在全国大、中、小学校中得到了普及推广。江苏省三门球运动开展已经出具规模,每年都会举办三门球专项教学比赛及江苏省中小学三门球比赛。三门球作为新兴的球类运动,已经走进了课堂,通过三门球运动,学生的身体不仅得到锻炼还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但是,学生在参加三门球活动中,经常会发生运动损伤,这给学生带来痛苦的同时还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给三门球运动的普及带来不利因素。
关键词:三门球;运动损伤;预防
一、 三门球运动损伤频率
三门球运动是让三个队同在一个设置有三个等距离球门的圆形场地商用手打球,以将球射入对方任何一个球门得分为最终目的。它具有攻二防二独特竞赛体系,是一项对抗激烈的新型球类运动,所以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很容易受伤。通过调查发现,三门球运动损伤大都发生在初学阶段,通常第一次课主要采用的是以说课的方式介绍三门球运动,因此没有运动损伤的情况发生。第二次课以后都采用的是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塑胶场地上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往往在进行教学时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时间短暂,记忆运动感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都较差,所以在初学阶段发生运动损伤频率是最高的。随着学生对三门球运动的深入学习,对三门球运动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对三门球规则也更熟悉了,从而运动损伤的频率在降低。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三门球运动随着技术水平、规则熟悉程度的提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三门球运动损伤类型
根据少儿的生理特点有其特殊性。这一时期正处于少儿的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机能都有明显的特点。骨骼:这一时期的骨骼硬度小,韧性大,肌肉:肌力弱,耐力差,易疲劳,肌肉发展不平衡,小肌群发展较慢。关节:转动范围大,但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较易脱位。所以一场激烈的对抗运动结束后,有些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运动量下来会感觉腿部抽筋;一些学生会发现手上、脖子等一些部位被抓伤;还有一些学生手掌和膝关节被擦伤。在初学阶段,损伤时以抓伤和擦伤为主,中期以抓伤和扭伤为主,后期损伤类型不集中,但抓伤、擦伤和挫伤明显减少。由此看来,随着三门球技术的提高、场地的改进,抓伤和擦伤的比例大幅减少,三门球运动损伤类型,与技术水平和运动环境密切相关。
三、三门球运动损伤形成原因及预防
三门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包含指甲、衣着、护具等不符合标准,教师没有严格要求和及时检查所造成的;其次是在进行三门球训练中因为技术动作犯规而造成的损伤;其余是在训练时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场地等因素,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三门球运动损伤有多种原因,但也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之一:思想上不够重视,准备活动不足
学生在进行三门球训练时,往往是来了直接就几个人在一起打比赛,而没有去做准备活动;或者做准备活动也都不认真,马虎应付了事。准备活动不足会导致,身体肌肉的粘滞度高,全身关节没有分泌足够的润滑剂,这样去进行剧烈的三门球运动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在这里建议学生一定要在参加体育运动前至少有5分钟慢跑热身,只有把身体活动开,来降低肌肉的粘滞度,才能更好的进行运动。
原因之二:技术动作错误
学生在学习三门球技术动作的时候,缺乏必要耐心,觉得自己的动作是最好的,没必要学习或者改正自己动作。因此技术动作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学习,就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因为长期错误的运动姿势或技术动作会造成身体某个部位不应该的沉重负荷,使该部位组织变化,失去弹性和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最重要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一定要认真学习听教师讲解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才能更好的在展示自己的运动天赋。
原因之三:场地因素
由于三门球规则允许运动员用手去抱住、拦住、拉住持球球员的躯干或上肢进行防守,所以对场地的要求非常高。学生应该在有草坪的地方进行比赛而不是在塑胶场地上进行,这样很容易造成手掌和膝关节的擦伤和损伤。草坪场地相比塑胶场地,能大幅降低三门球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
总之,在平时的练习或者比赛中,要不断改进和提高三门球的技术动作并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三门球运动中,最常见的是踝、膝关节的损伤,所以在平常的训练中应该重视对此类损伤的预防。
(作者单位:江苏省武进区星韵学校)
关键词:三门球;运动损伤;预防
一、 三门球运动损伤频率
三门球运动是让三个队同在一个设置有三个等距离球门的圆形场地商用手打球,以将球射入对方任何一个球门得分为最终目的。它具有攻二防二独特竞赛体系,是一项对抗激烈的新型球类运动,所以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很容易受伤。通过调查发现,三门球运动损伤大都发生在初学阶段,通常第一次课主要采用的是以说课的方式介绍三门球运动,因此没有运动损伤的情况发生。第二次课以后都采用的是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塑胶场地上进行技术动作练习,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往往在进行教学时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集中时间短暂,记忆运动感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都较差,所以在初学阶段发生运动损伤频率是最高的。随着学生对三门球运动的深入学习,对三门球运动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对三门球规则也更熟悉了,从而运动损伤的频率在降低。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三门球运动随着技术水平、规则熟悉程度的提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三门球运动损伤类型
根据少儿的生理特点有其特殊性。这一时期正处于少儿的生长发育阶段,他们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机能都有明显的特点。骨骼:这一时期的骨骼硬度小,韧性大,肌肉:肌力弱,耐力差,易疲劳,肌肉发展不平衡,小肌群发展较慢。关节:转动范围大,但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较易脱位。所以一场激烈的对抗运动结束后,有些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运动量下来会感觉腿部抽筋;一些学生会发现手上、脖子等一些部位被抓伤;还有一些学生手掌和膝关节被擦伤。在初学阶段,损伤时以抓伤和擦伤为主,中期以抓伤和扭伤为主,后期损伤类型不集中,但抓伤、擦伤和挫伤明显减少。由此看来,随着三门球技术的提高、场地的改进,抓伤和擦伤的比例大幅减少,三门球运动损伤类型,与技术水平和运动环境密切相关。
三、三门球运动损伤形成原因及预防
三门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包含指甲、衣着、护具等不符合标准,教师没有严格要求和及时检查所造成的;其次是在进行三门球训练中因为技术动作犯规而造成的损伤;其余是在训练时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场地等因素,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三门球运动损伤有多种原因,但也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之一:思想上不够重视,准备活动不足
学生在进行三门球训练时,往往是来了直接就几个人在一起打比赛,而没有去做准备活动;或者做准备活动也都不认真,马虎应付了事。准备活动不足会导致,身体肌肉的粘滞度高,全身关节没有分泌足够的润滑剂,这样去进行剧烈的三门球运动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在这里建议学生一定要在参加体育运动前至少有5分钟慢跑热身,只有把身体活动开,来降低肌肉的粘滞度,才能更好的进行运动。
原因之二:技术动作错误
学生在学习三门球技术动作的时候,缺乏必要耐心,觉得自己的动作是最好的,没必要学习或者改正自己动作。因此技术动作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学习,就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因为长期错误的运动姿势或技术动作会造成身体某个部位不应该的沉重负荷,使该部位组织变化,失去弹性和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最重要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一定要认真学习听教师讲解正确的技术动作要领,才能更好的在展示自己的运动天赋。
原因之三:场地因素
由于三门球规则允许运动员用手去抱住、拦住、拉住持球球员的躯干或上肢进行防守,所以对场地的要求非常高。学生应该在有草坪的地方进行比赛而不是在塑胶场地上进行,这样很容易造成手掌和膝关节的擦伤和损伤。草坪场地相比塑胶场地,能大幅降低三门球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
总之,在平时的练习或者比赛中,要不断改进和提高三门球的技术动作并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三门球运动中,最常见的是踝、膝关节的损伤,所以在平常的训练中应该重视对此类损伤的预防。
(作者单位:江苏省武进区星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