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质疑,自然过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uit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恰当的课堂提问,令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整个课堂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作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课堂提问的技巧:一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巧设疑问;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换位质疑;三是从课题入手切入质疑;四是紧扣关键词灵活质疑。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激发兴趣 联系实际 课题入手 紧扣关键词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激发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的大门,令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整个课堂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教师在备课时,应深挖教材,了解学情,找准切入点,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巧设疑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抓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巧设疑问,层层剥笋,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疏通文义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陈元方和友人,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这时,课堂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局面:第一个学生回答,他喜欢友人,因为友人知错就改。我就势再问:“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友人知错就改?”有学生反驳:不喜欢友人,因为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他喜欢陈元方,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时,老师再次发问:“当友人知错想改时,他已‘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不给机会,你认为元方做得对吗?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对,因为友人先失信,又失礼,对无信无礼的人应不予理睬;有的说,不对,因为友人是父亲的朋友,是陈元方的长辈,即使他不对,元方也应看在父亲的面子上,谅解他人,不应让他尴尬……这时,我又问:“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的父母不在家,你准备怎样接待客人?”这节课便在这两个巧妙的提问当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换位质疑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则启发性不强,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以致用,体现新课程的人文关怀。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针时父亲引“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一节,我设问:“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你的孩子面临摔下悬崖的危险,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将儿子救下来?”课堂气氛热烈,有的说上去将儿子背下来,有的说搭个梯子让儿子走下来……我继续追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这样深入文章主题,学生很快就会醒悟,当然是文中的办法好,可以让儿子受益终生。再如,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在学生了解了文中的四个人——“我”、“母亲”、“妻子”、“儿子”的特点后,我这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文中的“我”上有慈母,中有贤妻,下有可爱的儿子,多么令人羡慕的家庭,可“我”却感到责任重大。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拥有这样一个温馨的家,你有什么责任可担,并且是重大责任?这样,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顺利地传递了文章主题思想,培养了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从课题入手,切入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眼睛。题眼则是课题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如《荷叶·母亲》,文章借景写人,托物言志,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无私的母爱,总是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教学时,我从课题切入提问:荷叶有何作用?在骄阳下、在风雨中你是否注意过荷叶的样子?它怎么会和母亲联系起来?这样,从课题入手,突出重点,点明文章中心。又如教学《行道树》时,可结合周围环境这样提问:什么是行道树,学校附近是否有行道树,这些行道树有何特点?有何作用?你由它们想到了什么?作者张晓风认为: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痛苦的,深沉的,你是怎么理解的?抓住了这些,就能对全文融会贯通,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
  四、紧扣关键词,灵活质疑
  教师针对教材的关键词句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有这样一句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我发问:听了父亲的话,英子遇到哪些事便硬着头皮闯过去了?闯过之后英子有何感受?这句话对英子的成长有何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文中的“爸爸”是怎样一个爸爸?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由此深挖下去,文中爸爸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作者对父亲的那种深深眷恋之情及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之情溢于言表。再如《孙权劝学》一文,可抓住关键词“劝”进行质疑:孙权是在什么时候劝学的?怎样进行劝学的?劝学的结果如何?学生把这三个问题弄透彻了,便把握了文章主旨,受益匪浅。
  五、注意点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还应当注意:一是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起到铺设桥梁的作用。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把握提问的角度,问题的深浅,避免无意而问,无疑而问,偏难而问。三是教师应灵活机动,善于应变,课堂中一旦预先设计的问题受阻,出现冷场或“卡壳”的情况,就应及时转换提问的方式与提问的角度,注意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体会了古诗词的意境,才能感悟到其魅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意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教材的编撰,古诗词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具有很高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开篇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表明,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中不断渗透。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人文基
摘 要: 初中课堂往往会缺乏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不愿主动回答问题,害怕答错,特别是学生起来答问时“卡壳”,导致对课堂发言失去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热情地、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困,多方启发,因势利导,使学生正确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走向成功,获得成功感。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诱导启发 因势利导 化难为易  语文教学好比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
摘 要: 本文基于对当前语文课标的理解,对三维目标的表述方式进行探究,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依据和原则进行阐述,并对三维目标在不同境遇中的设计与叙述方式予以反思,为当前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原则 反思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语文学习目标设计的原则  迄今为止,对学习目标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二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ABC转运蛋白在肉鸡组织中的表达。试验采用免疫组化、real time RT-PCR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对肉鸡的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BCRP的蛋白的表达进行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且是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只有认真领会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通过多年的中专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体会。  1.转变观念,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剧,各行各
摘 要: 兴趣对学习具有巨大作用,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 技校生 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常听一些老师抱怨:“现在的技校生就是不想读书,教起来真没劲。”“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讲了几遍他还是一问三不知。”“没办法!这些学生根本不想学!”,等等。这些现象引起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