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学科是初中学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学科地位分析及从学科特点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总结教学生活实践,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有效“生活化”的实践进行一些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说明了生活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生活的健康与否、科学与否都直接影响、教育着人,特别是对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品行影响更大。良好的品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发展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培养初中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心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性质及内容决定了它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首先,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初中生开始从年小无知的小学生一步步跨入青春期,开始学会关注身边发生的事,自我认知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好奇心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不良诱惑所诱惑,非常需要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都是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内容展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知识面不断拓宽,接触来自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各样的诱惑、思想观念很容易左右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控力比较差的初中生容易走上歧途。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各面进行科学设计。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呢?综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实现:
一、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溶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
“生活化”的教学是要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比如:“如何孝敬父母”这一内容,这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从内心深处激励自己必须用行动从点滴孝敬父母的生活现实,如果只从老师的口中进行“说教”,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转变,把抽象的文化知识化为实在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为此,可以设计为:在学校,你可以通过哪些作为孝敬父母?在社会生活中你可以通过哪些行为做到孝敬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你又如何做到孝敬父母?并把这些行动记录在案,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日常生活力所能及的行为实践,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运用中练就所学科目的实际能力,在生活中达到教育,使课堂教学更丰富、高效,达到提高各学科素养、服务生活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方式现实生活化
“ 教无法定”,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但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的一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认知活动,因而教学活动走上了见物不见人,见人少主见的境地,课堂成了从事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特别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现实生活化,也就是要求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在多方面得到主动发展。获得对事、对群体、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激发探索生命、生活意义的兴趣,体验人生的美好与艰辛。比如:“如何构建亲子和谐”的内容中,以学生和父母在日常生活时中经常出现的小矛盾为话题,层层展开,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生活,引起共鸣,感知知识,学会化解矛盾方法,提高品行;又如: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一些生活中的两难情节如“好朋友邀我上课期间外出上网”,或“发现好朋友在考试中作弊,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怎么办”等,引导学生参与,作堂的主人,各抒己见,根据各人作出评判。学生在中对话,碰撞中,寻找到真知灼见,建构正确认知,久而久之,培养起富有辨别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和正确价值观、道德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少不了评价,传统的纯分数评价已经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通过生活化的评价方式,也就是教師成为学生品行的积极欣赏者、评价者,并欣赏学生品行的发展,并及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它是一种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这种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谈话、优点反思录、成长档案袋、个案跟踪、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体现民主性、激励性、多元化、公开化,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重视对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把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我们的生活会更充实;我们师生更会品味生活,更会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楼江红主编
4.《陶行知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陶行知著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说明了生活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生活的健康与否、科学与否都直接影响、教育着人,特别是对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品行影响更大。良好的品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发展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培养初中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心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性质及内容决定了它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首先,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白“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初中生开始从年小无知的小学生一步步跨入青春期,开始学会关注身边发生的事,自我认知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好奇心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不良诱惑所诱惑,非常需要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都是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内容展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知识面不断拓宽,接触来自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各种各样的诱惑、思想观念很容易左右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控力比较差的初中生容易走上歧途。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各面进行科学设计。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呢?综合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实现:
一、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溶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
“生活化”的教学是要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比如:“如何孝敬父母”这一内容,这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从内心深处激励自己必须用行动从点滴孝敬父母的生活现实,如果只从老师的口中进行“说教”,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转变,把抽象的文化知识化为实在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为此,可以设计为:在学校,你可以通过哪些作为孝敬父母?在社会生活中你可以通过哪些行为做到孝敬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你又如何做到孝敬父母?并把这些行动记录在案,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日常生活力所能及的行为实践,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运用中练就所学科目的实际能力,在生活中达到教育,使课堂教学更丰富、高效,达到提高各学科素养、服务生活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方式现实生活化
“ 教无法定”,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但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的一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认知活动,因而教学活动走上了见物不见人,见人少主见的境地,课堂成了从事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特别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现实生活化,也就是要求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在多方面得到主动发展。获得对事、对群体、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激发探索生命、生活意义的兴趣,体验人生的美好与艰辛。比如:“如何构建亲子和谐”的内容中,以学生和父母在日常生活时中经常出现的小矛盾为话题,层层展开,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生活,引起共鸣,感知知识,学会化解矛盾方法,提高品行;又如: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一些生活中的两难情节如“好朋友邀我上课期间外出上网”,或“发现好朋友在考试中作弊,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怎么办”等,引导学生参与,作堂的主人,各抒己见,根据各人作出评判。学生在中对话,碰撞中,寻找到真知灼见,建构正确认知,久而久之,培养起富有辨别能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和正确价值观、道德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少不了评价,传统的纯分数评价已经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通过生活化的评价方式,也就是教師成为学生品行的积极欣赏者、评价者,并欣赏学生品行的发展,并及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它是一种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这种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谈话、优点反思录、成长档案袋、个案跟踪、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体现民主性、激励性、多元化、公开化,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重视对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把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我们的生活会更充实;我们师生更会品味生活,更会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实现教育与生活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楼江红主编
4.《陶行知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陶行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