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艺术隶属于造型艺术范畴,通常它包括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环境艺术是在此领域基础上,结合新的教育观而提出的一个全新命题。目的是通过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等目的。与造型艺术领域的环境艺术相比,校园环境艺术不但要具有通常环境艺术所应具备的物质、审美等条件,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也应提出相应要求。其主要目的是力争给学生营造一个包括审美与应用、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身体与心理全方位的校园环境艺术氛围,以此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般来说,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几个特点:
1.校园环境艺术应以个性化、审美化的方式存在
艺术作品最显著的两个特征:一是应对象化存在,也就是说要突出创作者的个性:体现创作者的风格;表现创作者的主体精神。二是要遵循美的形式与构成,创设有趣味的形式,营造共鸣的视觉效果。校园环境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特定命题,也要毫无例外的遵循这一审美特质。做为具有独立个性色彩的校园环境艺术,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排它性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校园环境上升到艺术层面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艺术化的校园环境要求在设计上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而非人云亦云。校园环境设计要有明确的主题如:“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爱心校园”、“成长校园”等等。要根据主题,实施校园美化的具体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挖掘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风格,力争使学校环境艺术打下自我的烙印。使校园环境以对象化的方式存在,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点,而非形式上的抄袭与模仿。
环境艺术要展现美的形式与构成,校园环境艺术化既要遵循环境艺术的这一基本特质,也要反映校园作为教育的特定平台所必须具备的功能特质。这就要充分调动学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艺术教师、特长教师、特长学生、社会力量等,创设自己的风格,完善所需要的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环境艺术的建设不是简单的领导拍板,不是花了钱就能办成,而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系统性工程、专业性工程。校园环境设计既要有近期实施,也要有中远期规划;既要有硬件建设,也要有软件建设和情感建设。说到底,校园环境特色化不仅仅是艺术化校园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对今天学校发展所提出的一项要求。
2.校园环境艺术应以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式存在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的一切工作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本着这一根本目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应把对人的关怀与期望放在首位。无论是环境建设还是办学理念都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将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放在首位,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以理性的方式处理校园环境建设,鼓励全校师生参与,让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这里的主人,自己有义务为这里的环境美化做点什么。学校应有目的的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造,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认识自我的力量,感受生活与美的必然联系。校园环境艺术在人性化方面还体现在细腻的情感呵护与预留空间的创设。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创设主题景观,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爸爸种的老树下读书”、“我们的小广播述说我们的生活”……使学生明白今天我们为校园环境多出一把力,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更多的爱。总之,情感上的呵护并非只体现在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体验、尝试、感受的机会。情感呵护并不是要老师代办一切,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创设一个抒发情感的空间更为重要。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学会述说,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现。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是需要长期营造与情感渗透才能完成的。
3.校园环境艺术应以功能化、实用化的方式存在
校园环境艺术有别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功能化与实用化。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指向性。校园里的一切设施都是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而设置的,离开教育功用目的来谈校园环境艺术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教育目的所不允许的。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要求我们要超越一般校园环境实用目的至上的基本原则,达到一种校园环境功能与审美完美统一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一个环境美化的问题,而且蕴涵着一个更深的美学命题,它要求我们怎样将环境艺术的审美精神与学校教育的功用目的巧妙的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其审美教育的功能。它既要遵循普遍的审美表现规律,又要完全适应教育的功用目的,同时又要结合自己学校自身条件,创设自己的风格、特点。如有的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将起伏不平的操场划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域,就简地开展适合自己的室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有的学校将走廊的墙壁划分出“涂鸦区”、“展示区”交给学生们自由表现,使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处景观寄真情。一般来说,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往往是以具体的方式来呈现的,但有时也不完全如此。有的学校将下课的铃声变成优美的乐曲,让学生伴随着乐曲的节奏来到操场轻松地渡过课间的美好时光。有的学校将冰冷、生硬的训导用语换成温暖、亲切的情感之言,使学生感受到友爱、感受到平等,使大家在融融的亲情中快乐成长。有的学校将自己校服设计、胸卡设计、指示牌设计……统统交给学生开展设计大赛,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们的设计意识。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校园软环境建设得到有效的落实,也为校园环境艺术良性发展积蓄了智慧。总之,校园环境功能化是任何人不可回避的现实,功能化的环境以美的形式来呈现则是我们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4.校园环境艺术应以自然化、生态化的方式存在
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科技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对自然贪婪的攫取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报复。沙尘暴、泥石流、酸雨、赤潮……人类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忧虑自己周围世界的变化,因此,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环境意识,树立融于自然、与自然和睦为邻的思想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课题,也为校园环境教育提供了最直观、最便利的舞台。从生活入手从小教育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呵护自己周围的环境,自己动手美化、绿化我们的校园环境既可以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动手习惯,还可以让同学们共同分享劳动所带来的喜悦。红花、蓝天、绿树自古就是人们形容美好环境的常用语言。校园环境的美化,最基本的就是校园环境的绿化,很难想象离开了绿化的校园从何谈美化。校园环境艺术以自然化的发生而存在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就是自然而然,也可以理解为尊于自然、从于自然。校园里的草地、沙坑、土坡、树林……只要稍加处理,就可以达到审美与育人的目的。弯曲延伸的石板小路或许比水泥路面更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的联想。看似不起眼的沙坑、土坡也许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不尽的欢乐与梦想。校园环境自然化就是要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和美化我们的校园,用我们的智慧来扮靓我们的校园。校园环境生态化应该说是在自然化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的校园环境要求环境自身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链”。改变“年年种树年年荒”的尴尬局面,用校园内自己的土壤栽培自己的花草树木,用自己的花草树木留住自己的鸟儿,用自己的鸟扑捉这里的害虫……校园环境生态化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使校园的自然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变。
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人成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最早向人们阐明了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再谈校园环境艺术的根本目的同样是给学生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和谐的成长平台。
一般来说,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几个特点:
1.校园环境艺术应以个性化、审美化的方式存在
艺术作品最显著的两个特征:一是应对象化存在,也就是说要突出创作者的个性:体现创作者的风格;表现创作者的主体精神。二是要遵循美的形式与构成,创设有趣味的形式,营造共鸣的视觉效果。校园环境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特定命题,也要毫无例外的遵循这一审美特质。做为具有独立个性色彩的校园环境艺术,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排它性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校园环境上升到艺术层面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艺术化的校园环境要求在设计上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而非人云亦云。校园环境设计要有明确的主题如:“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爱心校园”、“成长校园”等等。要根据主题,实施校园美化的具体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挖掘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风格,力争使学校环境艺术打下自我的烙印。使校园环境以对象化的方式存在,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与特点,而非形式上的抄袭与模仿。
环境艺术要展现美的形式与构成,校园环境艺术化既要遵循环境艺术的这一基本特质,也要反映校园作为教育的特定平台所必须具备的功能特质。这就要充分调动学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艺术教师、特长教师、特长学生、社会力量等,创设自己的风格,完善所需要的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园环境艺术的建设不是简单的领导拍板,不是花了钱就能办成,而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系统性工程、专业性工程。校园环境设计既要有近期实施,也要有中远期规划;既要有硬件建设,也要有软件建设和情感建设。说到底,校园环境特色化不仅仅是艺术化校园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对今天学校发展所提出的一项要求。
2.校园环境艺术应以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式存在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的一切工作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本着这一根本目的,校园环境艺术化建设应把对人的关怀与期望放在首位。无论是环境建设还是办学理念都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将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放在首位,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以理性的方式处理校园环境建设,鼓励全校师生参与,让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这里的主人,自己有义务为这里的环境美化做点什么。学校应有目的的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造,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认识自我的力量,感受生活与美的必然联系。校园环境艺术在人性化方面还体现在细腻的情感呵护与预留空间的创设。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创设主题景观,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爸爸种的老树下读书”、“我们的小广播述说我们的生活”……使学生明白今天我们为校园环境多出一把力,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更多的爱。总之,情感上的呵护并非只体现在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体验、尝试、感受的机会。情感呵护并不是要老师代办一切,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创设一个抒发情感的空间更为重要。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空间里学会述说,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现。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是需要长期营造与情感渗透才能完成的。
3.校园环境艺术应以功能化、实用化的方式存在
校园环境艺术有别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功能化与实用化。我们知道,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指向性。校园里的一切设施都是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而设置的,离开教育功用目的来谈校园环境艺术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教育目的所不允许的。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要求我们要超越一般校园环境实用目的至上的基本原则,达到一种校园环境功能与审美完美统一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一个环境美化的问题,而且蕴涵着一个更深的美学命题,它要求我们怎样将环境艺术的审美精神与学校教育的功用目的巧妙的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其审美教育的功能。它既要遵循普遍的审美表现规律,又要完全适应教育的功用目的,同时又要结合自己学校自身条件,创设自己的风格、特点。如有的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将起伏不平的操场划分成不同的活动区域,就简地开展适合自己的室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有的学校将走廊的墙壁划分出“涂鸦区”、“展示区”交给学生们自由表现,使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处景观寄真情。一般来说,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往往是以具体的方式来呈现的,但有时也不完全如此。有的学校将下课的铃声变成优美的乐曲,让学生伴随着乐曲的节奏来到操场轻松地渡过课间的美好时光。有的学校将冰冷、生硬的训导用语换成温暖、亲切的情感之言,使学生感受到友爱、感受到平等,使大家在融融的亲情中快乐成长。有的学校将自己校服设计、胸卡设计、指示牌设计……统统交给学生开展设计大赛,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们的设计意识。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校园软环境建设得到有效的落实,也为校园环境艺术良性发展积蓄了智慧。总之,校园环境功能化是任何人不可回避的现实,功能化的环境以美的形式来呈现则是我们不懈的努力与追求。
4.校园环境艺术应以自然化、生态化的方式存在
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科技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对自然贪婪的攫取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报复。沙尘暴、泥石流、酸雨、赤潮……人类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忧虑自己周围世界的变化,因此,从小培养学生们的环境意识,树立融于自然、与自然和睦为邻的思想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课题,也为校园环境教育提供了最直观、最便利的舞台。从生活入手从小教育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呵护自己周围的环境,自己动手美化、绿化我们的校园环境既可以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动手习惯,还可以让同学们共同分享劳动所带来的喜悦。红花、蓝天、绿树自古就是人们形容美好环境的常用语言。校园环境的美化,最基本的就是校园环境的绿化,很难想象离开了绿化的校园从何谈美化。校园环境艺术以自然化的发生而存在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就是自然而然,也可以理解为尊于自然、从于自然。校园里的草地、沙坑、土坡、树林……只要稍加处理,就可以达到审美与育人的目的。弯曲延伸的石板小路或许比水泥路面更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的联想。看似不起眼的沙坑、土坡也许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不尽的欢乐与梦想。校园环境自然化就是要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和美化我们的校园,用我们的智慧来扮靓我们的校园。校园环境生态化应该说是在自然化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的校园环境要求环境自身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链”。改变“年年种树年年荒”的尴尬局面,用校园内自己的土壤栽培自己的花草树木,用自己的花草树木留住自己的鸟儿,用自己的鸟扑捉这里的害虫……校园环境生态化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使校园的自然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变。
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人成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最早向人们阐明了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再谈校园环境艺术的根本目的同样是给学生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和谐的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