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渗透政治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tear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向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旧观念、新旧体制、新旧法规转移碰撞,新问题、新矛盾接踵而至。因此,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严峻课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的更新
  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进行情感交流。以往德育工作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居高临下说教较多,平起平坐交流较少;批评多,表扬少;禁堵多,疏导少。在这样以管为主的德育模式下,不少学生失去了个性,心理压抑,甚至对教师的教诲反感,“你训你的,我行我素”,德育收效甚微。要改变这种状况,开展心理教育并用心理教育的策略从事德育工作,无疑是上策。我们应像从事心理教育那样从事政治、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努力、自我激励、自我实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德育活动在新的模式中运作,以取得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德育整体效应的扩大
  德育从其根本上来说,是培养人的品德教育,而任何一种品德都包括若干心理要素,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习惯等。因而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首先应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才有效果。纵观目前中学德育状况,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是较普遍的。不少同志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导向和社会规范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现状的研究、把握和教育引导,忽略了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德育是讲空头大道理的,是务虚的。要改变德育这种苍白无力的状况,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出发,虚工实做,在学生心理愉悦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德育的整体效应放大,真正发挥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渗透作用。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实现德育目标
  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因此,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必須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那么,如何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发挥它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开设心理教育课着手,把心理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各科教师都要重视心理教育。应该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从不同方面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还可以把心理教育渗透在品德教育和课外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除此之外,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家长努力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 山西省孝义市司马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
建筑策划是建设阶段前期确定设计依据和设计需求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威廉·佩纳的建筑策划理论以及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全过程建筑设计指南》中对于建筑策划步骤
在《现代性的意象:例子、话语与建筑》(上篇)一文中,我们简要分析了现代性的时间与空间意象、个人与社会意象、政治与经济意象。它们分别主要指涉现代性的“基础”、“主体”
香港市区重建一向注重各界人群(尤其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意见及参与度;社会影响评估(SIA)作为更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使规划方案得到反馈引导,也有助于项目得到各界最
我国城市住宅存量中,存在大量依据旧有规范建造的老旧住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居住品质的需求。研究以1998年房改为时间界线,从住宅建筑与住区层面,总结住宅居住品质标准演进
高校校园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计对犯罪预防和校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大学南校区为例,基于ArcGIS技术平台,通过应用建立网络数据集、建立缓冲区、计算成本
艺术村作为一个独特地理空间和社区组织形式,其公共空间本是容纳艺术家与居民公共生活及社会交往的物质空间,有些艺术村却没有产生空间的多元与混合,相反出现空间隔离,对艺术
雄安新区代表了国家层面对城市群的一次有意识战略设计。京津冀空间结构借此从以北京为中心的开放双廊结构,转化成京津冀之间三角形供应链与资源的闭合环线。以雄安新区为核
城市发展过程中,外来移民群体同质性聚集形成“移民住区”,居住隔离现象反映了移民住区面临的空间问题与融合困境。在既有的居住隔离应对实践与研究中,较多关注宏观层面,微观
在当前存量时代老城区宜居性更新诉求下,健康导向的街区治理和更新成为业界和学界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对街区尺度下建成环境要素与居民健康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内在机制研究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