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

来源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维吾尔民间每一个社区都有专门哭唱丧歌的妇女,她们不但善于言辞,擅长哭唱,而且谙熟有关丧葬的仪礼,谁家有了丧事,她们便闻讯赶来协助料理,并领唱丧歌。丧歌的曲调固定,因人而表达不同内容的不同词句。不同声音以及不同的哭腔交汇成一片哭声,加上母畜与幼畜此起彼伏,千腔百调的嚎叫,给人的强烈印象和感受是“悲声惊天,哀痛动地!”
  维吾尔民间的丧葬仪式,虽说都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进行,但因各地教派的不同,历史文化渊源影响的相异,所处地理环境的区别等因素,在大同之中有许多小异呈现出形形色色的特点。
  在维吾尔民间,当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的病人处在弥留之际时,其亲属就请来一位阿訇到家里念经驱鬼避邪,同时,由阿訇用小木勺往弥留者的嘴唇上不断滴着“符水”。弥留者如果是福寿双全的老人,其儿孙还要把家里擀面时用的布单“苏铺位”拿到老人身旁展开,把老人的手掌按在上面,在上面留下他的掌印。
  这些民俗事项,都是以人们关于灵魂不灭、赏善罚恶、天堂地狱等信仰为背景的。维吾尔人认为,人处在弥留之际时如果没有阿匐在身边念诵驱返鬼经,不往嘴里滴符水,亚魔“邪伊坦”就会乘机而来,以其父母亲的形象出现在生命垂危者的眼前,将其魂灵骗入火狱中,这对死者是一个极大的不幸。
  在有些地区,当人暴病猝死,没有来得及往嘴里滴符水时,人们不定期会议论,“此人去的不干净,可能被拒于天堂大门之外”等等。人们认为,把寿星的掌印留在”苏铺拉”上面,就可以把福大寿长的“特性”留住,遗传给后代子孙。
  当弥留者气绝身亡时,阿訇立刻用早已准备好的白布将死者的下巴托起绑住,以防其下腭脱节闭不住嘴,将来把裹尸布“咬住”。同时,也将死者的两只脚的大拇指拴在一起,以防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交叉”起来。
  人们认为,如果死者“咬住”了裹尸布,或者他的腿”交叉”起来没有发现就埋进了坟墓,那么灾祸将牵连他在阳世的亲属。人们出于这种提防心理,在洗尸时把那些绳结打开,洗完之后,尽管尸体早已僵硬,但还要照样绑好拴住。在有些地区把尸体放入墓穴之后,还要查看一下死者的嘴巴是否咬住了裹尸布,并在其两脚之间立一块土坯,以防两腿交叉。
  按照古老的传统,丧家报丧之后先将圈棚里的母畜和幼畜分开,分别关在两处,使它们大的叫、小的嚎,喊声不断。同时,死者至亲按辈分和一定次序在门前分男女排成两队,每人手执一根一米来长的木棍作为“丧杖”,仰候前来吊丧的乡亲。在妇女队伍中必有一位是“丧歌”哭唱者,哭唱者一见远处有吊丧者前来便放声哭唱,其余人尤其是女眷也放声应和恸哭,同时用手中的“丧杖”使劲捣地,那情景真是让人感到悲痛欲绝。
  来吊丧者忍住哭泣,一边安慰丧眷,一边从怀里掏出一顶黑帽或一块儿白纱巾或一条1.5米左右长的白布,交给丧家中的长者,或直接给他们戴在头上或扎在腰上。这些东西都是丧家必需的服孝标志。然后,吊丧者依次站在队尾,使男女两队随着人数的增加由门口向远处伸延。亡者至亲男女都要以白布扎腰,戴黑色厚重的帽子,身穿过膝的长袷袢。女的还要披白纱头巾,穿白布长衫,长衫上套黑色短袄。这是维吾尔民间丧家至亲的装束。
  民间的哭唱丧歌是很有特点的一种民俗事项。所谓丧歌,是指这种场合由死者亲眷以固定的曲调哀诉死者生前对自己的种种恩惠,咏叹对死者的无限惋惜,以及自己因此而将面临的人生艰辛为内容的歌,曲调忧伤而悲凄。
  丧歌的歌词,因家眷个人与丧者的关系不同而有区别。在维吾尔民间每一个社区都有专门哭唱丧歌的妇女,她们不但善于言辞,擅长哭唱,而且谙熟有关丧葬的仪礼,谁家有了丧事,她们便闻讯赶来协助料理,并领唱丧歌。丧歌的曲调固定,因人而表达不同内容的不同词句,不同声音以及不同的哭腔交汇成一片哭声,加上母畜与幼畜此起彼伏,千腔百调的嚎叫,给人的强烈印象和感受是“悲声惊天、哀痛动地!”现在,丧家省略了丧事仪式中的许多内容,但专人哭唱丧歌的风俗在大部分地区还依然流行。
  在维吾尔丧葬习俗中,还有一个在堆起的坟丘上立刻栽一根有胳膊粗的白杨树枝的习惯。在来坟头为亡人祈祷和致祝词时,还提来“巧贡”(一种铜制盛水用具,主要用来烧水)把里面的水浇在“树”根上,希望它生根成活。事实上树枝成活抽叶、长大成树的极为罕见。人们把这种行为不叫栽树,而称“栽哈达”。“哈达”在维吾尔语里特指栽在坟丘上的长木杆。
  在此后的岁月里,每年还要不定期地栽一棵新树枝,这被称做”换哈达“。换哈达一般在传统节日的早晨,也就是节日礼拜之后,从清真寺直接去上坟扫墓之时。这也许是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理作用下形成的风谷吧!
  换哈达是周年祭奠之后,人们祭奠,悼念和缅怀已亡祖先的一个主要方式。人们把新枝紧挨着原来的枯枝栽下去。正因为是这样,在禾田,喀什等地的坟丘上都有一簇枯木,构成了荒凉、凄惨、悲哀的景观。许多枯木上还系挂着千万条经过风吹、雨打,日晒而退色的布条,它们在戈壁上的劲风中不住地狂飞乱舞。有的枯木上悬挂着或用木刻或用布做的三角形”符”,还有牦牛尾巴、塞满麦草的羊皮筒等也在风中抖动着,更增加了悲凉而神秘的气氛。
  维吾尔民间在超渡亡灵的伊斯兰教仪式“纳玛孜”结束后,将尸体抬往基地之前,还有一个把死者一生的“罪过”象征性地卖给活人的小小仪式,也可称做“赎罪”仪式。买死者罪过的人往往都是有智能障碍的残疾人、流落此地生活没有着落的异乡人、或当地好逸恶劳的懒汉。
  因为,按照民间流行的赏善惩恶,因果报应的观念,任何一个正常人是不愿意把别人的罪过接受过来自己背负着的。
  维吾尔民间认为,把尸体放入墓穴填进7坎土镘土时,死人必然复活,回答“撇日希台”即天仙的审问。能否正确回答冥问的审讯事关重大。正确的回答是:我是安拉忠诚使者的臣民,是穆罕默德的信徒,我的信仰是《古兰经》,我的圣行是每日的五次礼拜等。要对答如流,证明自己是虔城的伊斯兰教信徒。
  根据这一信仰,在有些地区的葬俗中,当尸体就要放入墓穴时,人们把写有标准答案的纸放在死者的胸口,或将那张纸做成一面小纸旗,插在墓穴的西壁上。因为死者的脸是朝西侧着的,让他随时能看到答案。在有的地区,凡参加葬礼的人都要对着一个小土块儿念诵正确答案,在墓穴就要封口时,死者的长子或其近亲将土块儿收集起来倒进墓穴,认为这也有提醒和帮助死者正确回答问题的作用。
  在维吾尔民间的葬俗中,把死者埋入坟墓之前,有给死者的一生作一个口头“鉴定”的习俗,这是普遍流行的,但具体作法各地略有不同。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等地,下葬仪式一结束,死者的长子或其他至亲便问主持阿訇:”我死去的父亲或某某是怎样一个人?“阿訇便说出一连串套语,中心意思就是证明死者是个虔诚的穆斯林。
  维吾尔民间在死者去世当日,3日,7日,20日、40日和周年时要进行祭奠活动,维吾尔语称作”乃孜尔”。
  其形式是宴请乡亲做“杜瓦”即祈祷,请阿訇诵经等。在所有的祭奠活动中,周年祭最为隆重。祭奠中的饭食就是用大块的牛羊肉做成的抓饭。饭前饭后。都要做“杜瓦”即祈祷诵经,并向亡者的家属表示慰问。在城市里,除抓饭外还有其它食品,如糖,干果,糕点等摆在桌子或餐桌上。
  祭奠活动中不饮酒、不高声谈笑,在室内也不播放音乐,整个场面从始至终都是肃穆的。凡来参加乃孜尔的来客都带礼物,按传统惯例,有三个以上的大白面馕、砖茶,方块儿糖,白布等。如果那一天被邀请人有病或因急事不能来,事后也得准备一包礼物,走这个礼补这个情。年祭之后,一般不再举行乃孜尔了。
  (编辑 柴沛沛)
其他文献
爱的心与爱的结果,有时候会完全相反,因为方式不对。我们不能因为爱便为所欲为——我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能早一天意识到这一点。    丈夫去世才五天,母亲催我去相亲  今年的4月17日,我老公突发心肌梗塞,丢下我和孩子去了另外一个世界。说实在的,看着直挺挺躺在那里的他,我没有多少悲伤,只有满心的悲哀,为自己。这个男人,就在3个小时前,还嫌我穿着不漂亮不让我随他一起进医院的大门,而要自己年轻貌美的侄女陪同。
任何东西都有温度,或冷,或暖。爱也一样,也是有温度的。  星期天,我写完了作业正在看书,突然门开了,只见爸爸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咦,”我有些好奇,“爸爸,你今天怎么下班这么早啊?平时不是七点多才回來吗?现在才六点刚过啊!”“我和同事换班了。先别说我了,快,快点儿,赶紧走,杨红樱的签售会要开始啦!”爸爸喘着粗气催促道。我这才想起,是呀,今天杨红樱阿姨要来桐乡举办签售会!  上周四,得知著名的儿童文
妈妈,尽管我们每天朝夕相处,但我仍有很多话闷在心里不敢说。借这篇作文,我敞开心扉,和您说一说心里话!  周末,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周的期盼。而对于我来说,周末不要也罢——它被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占满了,非但不能休息,反而比平时上课更累。  妈妈,您知道吗?我多想在周末也可以睡一个懒觉,也可以邀上几个朋友一起去玩,也想做一些平时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可现实又是怎样的呢:星期六,一大早我就要起床去上羽毛
学校要组建一支鼓乐队。范思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心里充满了期待。她长得漂亮,成绩也好,入选鼓乐队的概率很大。  果然,两天后,班主任杨老师把范思思和几个同学叫到办公室,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鼓乐队,如果参加,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和排练。范思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和她一块儿参加鼓乐队的,还有郑小玉。范思思看了郑小玉一眼,有些郁闷,她想:难不成以后要常常跟郑小玉打交道吗? 哦,天哪,这个事实犹如晴天霹雳! 
正在聚精会神学习的我,突然被妈妈的尖叫震得一抖——“啊!飞蛾!”我飞速抓起旁边的拖鞋冲出去,两只鞋底默契地一碰,就熟练地夹走了趴在墙上一动不动的小飞蛾。  最近,家里经常会有这样一些不速之客。这让有些洁癖的妈妈受不了,她觉得家里到处都是细菌,一直忙着打扫。  打扫之后尽管家里干净多了,可妈妈还总是皱着眉头唠叨。对了,作为发明家,我可以设计一个智能吸尘器,把妈妈的煩恼“吸”光。  说干就干,我把自己
假期,爸爸带我去了有“印度洋明珠”之称的国家——斯里兰卡。在那里,我意外地遇见了一只可爱的“强盗”。  它长着一对圆溜溜的小眼睛,拖着一条毛茸茸的长尾巴,身上灰褐色的毛皮光亮得像擦了油似的,背上有两条土黄色的条纹看上去非常时尚。小朋友,你们猜到它是谁了吗?对了,它就是一只小松鼠。  当我正坐在桌边吃早餐的时候,它出其不意地跳到了餐桌上,从盘子里拖了一片面包就抱着吃起来。我激动地赶紧拿起手机拍照,它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剥鸡蛋。前几天老师就让我们为这次活动好好准备,我在家里也练习了多次,班级“剥蛋能手”的称号,我是志在必得。  活动就要开始了,我们把各自事先准备好的熟鸡蛋拿了出来。我拿出一支水彩笔在鸡蛋壳上画了一个开心的表情,代表着我必胜的决心。接着,我面带微笑,举着鸡蛋念念有词:“如意鸡蛋,随我心意,快快显灵!”我刚念完咒语,老师就发出了“开始”的号令,紧张的剥鸡蛋比赛正式拉开
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绩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源远流长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