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多媒体魅力提高语文教学之功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e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也想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怎样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新颖直观的视觉冲击被广大教育者钟爱。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小学应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一、运用多媒体,趣中置疑。疑中生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而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更突出表现新教材图文并茂、活泼新颖的特点,在更生动、直观的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头昏脑胀,但教学效果并不佳。这种枯燥单一,重复往返的教学形式,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会影响到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模式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即所谓的教学模式。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教学环境,使教与学始终处于一种“活化”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很早以前人们就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比如大多数语文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常常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语言的渲染创设学习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而有了多媒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执教《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先放映了一段城市雪景,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文章的景物描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当代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意义,不仅使学生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更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文学的审美意义,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多媒体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正是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引入审美轨道产生强烈的审美共振。
  总之,多媒体教学大大活跃了语文课堂的气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体现出教学手段的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自主创新教学具有独特的作用,有无穷的魅力,我们在教学中千万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孙国萍、黄厚江《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3]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4]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环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手段上看,多媒体技术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7很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学生认知图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英语;课改;课堂教学    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课改后的初中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
【摘要】随着英文电影的大量引进,电影片名的翻译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讨论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中国文化翻译方法    1 引言    电影是当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形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走进了中国电影院、电视以及网络。一部好的电影除了要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演员的精湛演技和绚丽多彩的画面,还应具备一个回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心灵之间的融洽与碰撞,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是一门比较抽像的学科,特别是一些几何图形,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些图形的特点,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少,空间想象能力差。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认识这些图形呢?设计合乎儿童生活实际和具有儿童情趣的操作实践活动,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
江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中小学校,我们作为高中英语基础教育的前线,我们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呢?为此,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注重听说,培养英语素质  1、课堂英语化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
自读课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现行教材编排大量的自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只有重视自读课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中。可以说,自读课是“教”和“不需要教”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设计自读课型的教学时。应以讲读课的内容为基
[摘 要]本文以电影《热血教师》为背景,以电影里的主人公克拉克先生教书育人的事迹为依托,阐述了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智慧,以爱的方式来教育和管理学生,是每一位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完成社会赋予教师这个职业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智慧 爱心 管理 班级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热血教师》,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影。电影里的主人公克拉克先生原本是一位很优秀的小学教师,他年轻,充满热情,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課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关键词]组织教学 导入 兴趣 参与    组织教学,顾名思义即排除各种客观环境干扰,激发学生主观积极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考
二十多年来我到过一些地方听过专家做课和评课,后来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在听专家做课和评课时,用心作笔记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我现在要说的是如果用心听而没做笔记事后能够记住的才是理解最深刻、记忆最永久、也最有用的内容。我有幸听过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评课,他在评课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难者不难,易者不易。新者不新,旧者不旧”。这句话使我铭记在心,永不忘怀。我还有幸听过刘德武老师
【摘要】中职数学教学不能脱离中职学生实际情况。本文从如何让中职生走出数学学习失败的阴影,为什么要加强与初中数学的联系教学,如何处理教材,优化课程内容,以及如何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    中职数学教学一直是广大一线数学教师头痛的问题,普遍认为中职生是一群素质不高、没有进取心、高度厌学的群体。学习数学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一种负担,甚至少部份一开始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议论师生关系紧张,本文试着归纳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提出“爱学生就向学生展现我们的美好,用我们最美好的一面去影响、感染学生”的观点,并总结了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努力改善师生关系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向学生 展现 美好    爱学生就向学生展现我们的美好,这是我努力了十几年的教育境界。这次学校征集教师个人教育格言,我也就毫不犹豫地写上了这句话。  经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