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的拓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x15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们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管仲列传》。本课教学设计新颖,切入巧妙;老师准备充分,学生发言踊跃。
  现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步骤摘录如下:
  一、以管仲为何被称作“春秋第一相”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概括:管仲治政取得了哪些成就?
  三、管仲获得重用的原因是什么。品读管鲍之交。
  四、管仲治国虽取得了极大成功,但司马迁没有详叙其政绩,原因何在?
  总结:渴慕与寄托朋友知己之情君臣知遇之恩
  对于这节课,专家给予了肯定与赞扬:“课堂容量大,拓展丰富”“课内外内容有机整合”,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然而引起我们思考的恰恰就是这个所谓的“亮点”。
  本课中补充拓展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四环节。教学实录如下:
  师:管仲治国虽取得了极大成功,但司马迁没有详叙其政绩,为什么呢?
  师投影以下三个内容:
  内容1: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内容2:管晏功德甚伟,而太史公载其一二轶事,大要在于结交推贤,意有所寄耳。(明·陈子龙)
  内容3:管仲仇也,鲍叔荐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赎之,迁盖自伤其弗遇也。(明·柯维骐)
  又展示投影: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清·李晚芳)
  师:请同学们结合这些评论,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
  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好,基本挖掘出了作者司马迁隐藏在本文中的深意,就是借写管仲感激朋友知己之情,感谢君臣知遇之恩,来表达自己缺憾与不平。
  这个教学环节主要讨论文本的第四节,是为了完成教9币预设的主题探究题,即挖掘作者为管仲立传的用意。为了便于论述,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这一段话高度概括了管仲治政的理念与实绩,语言简洁,含意丰富。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文本字面理解还是有困难的,尤其是涉及了一些历史事实。虽然课下有注解,但是显然不够。如果仅据此来探求文本的微言大义,恐怕是有困难的。但我想如果在此处能补充相关的史实,帮忙学生完整地理解文本,将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如果我上这节课,我会补充如下材料:
  1.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齐师进次于陉。《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僖公四年》
  2.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日:“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韩非子·说林上》
  3.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史记·齐太公世家》
  这三个材料,分别介绍了“桓公伐楚”“桓公征山戎”“于柯之会”的来龙去脉。它们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还可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视野。
  再回到这节课中老师所设计的问题上:司马迁却并没有详叙其政绩,为什么呢?对比我补充的三则材料,这个问题的答案应是:因为《史记·齐太公世家》里已有详细记录,所以《管仲列传》就简略了,作者运用的正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互现”笔法。借此,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旧知。
  同时我们发现:课堂上老师补充的两段材料,是史论而不是史实,因此,它极具个性色彩,见仁见智。而这节课引用史论来作补充材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阅读难度。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学生还没有完全地深入地了解文本,就先行展示他人的评论,这不是帮忙学生理解文本,而是规定了(或暗示了)学生理解的方向。所以,此处引用资料,看似内容充实,实则空洞;名为拓展,实则束缚。
其他文献
《李将军列传》是苏教版选读教材《史记》中的一篇自读篇目,有趣的是大家几乎都把它作为讲读篇目处理,这也不难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的英武神勇的形象早已深种在人们的心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使多少命途多舛的人流下同情之泪:更何况,这篇文章故事性强,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处理文本内容时,更多的人喜欢探讨“李广之死”,而对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一情节轻轻带过。“于无疑处有疑”,
第一部分 开宗明义,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往往借助某一事物或者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师:同学们,你们把题目与作者连起来说句话,如何?  生:周敦颐说“爱莲”。  师:真好!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世界”,看看周敦颐如何说“爱莲”。  (课堂反思: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点明“说”
在讲解《沁园春·长沙》的练习时遇到两个有争议的题目,详录如下:  1.诗歌为了诗意浓郁、节奏和谐,常常使用倒装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词的下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
余光中(1928.10.21—2017.12.14)祖籍福建永春,是台湾文学家、著名诗人,《乡愁》是他的代表作。1971年5月某日,余光中因思乡情愫长期淤积,不能自已,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寓所里,赋诗《乡愁》。事毕,热泪盈眶,反复吟唱。后来,作品被收录诗集《白玉苦瓜》中。《乡愁》的问世,不仅在台湾岛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在中国大陆广为传诵,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余光中从小历经战火,饱受迁徙之苦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力量,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影响。中职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薄弱,在学习上挫败感强烈,进而学习动机受到损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二、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传统是包袱,它拖住了前进的脚步;也有人说传统是财富,它滋养着向上的渴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以“传统”为话题的材料作文,材料提供了关于“传统”的两种不同认识,立意可就这两种认识展开,表达对待“传统”利弊的看法;也可
“门”,一直被赋予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东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门虽设而常关”表明自己的归隐心志,宋人唐庚在《醉眠》中以“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表达自己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诗圣”杜甫也在他的诗歌中,通过一扇扇门,表明了他对儒学的继承与诠释、对功名抱负的执着、对各种现实打击及社会磨难的担忧苦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理想之门·求索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
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全知的权威,所谓与学生对话,其话题是教材编者或教师预先设定的,而且对话的方式也是确定的,甚至最终的阅读结论,也是早有定论的。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知识经过整理系统性强,接受快捷有效。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丧失了魅力,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的不是沉浸唤醒感悟升华的体验过程,而是教师加诸的成熟文本理解。教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详尽的参考资料、反复多次阅读后形成的“经验”替
评讲课绝不是在学生做过一遍的基础上,师生将其内容重复推演一遍。在“关键能力”“为学而教”越来越成为教学共识的背景下,如何让高三阅读评讲课这一常态课型发挥其最大教学效益,笔者认为以下三个任务不可或缺。  一、重构新问题——在学情视角下优化内容  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其前提条件是进行充分的学情探测。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无疑要以此为起点,充分重视高三学生阅读理解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深入研
比喻论证是高中议论文写作时的常用论证方法,用得恰当,可以为议论文增添文采和说服力。学生在作文中常使用,但却因用得不恰当、不到位而达不到相应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修正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本人有针对性的上了这次“议论文比喻论证训练指导”,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感受比喻论证的说理效果,二是通过训练,掌握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技巧,使说理变得形象生动。  一、感受魅力,明确目标  为了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