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当立足课堂,教会学生;其次应当想方设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有利于释放学生个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飞扬他们的个性,展现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粗浅地谈几点我的想法.
(一)灵活多变的备课是立足课堂的基本要素
细读《新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一次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预案的设计旨在教学主题的确定、学情的预设、活动版块的创设、主干问题的构想. 因此,预案的设计宜重在课堂框架的搭建,不宜过分追求一步到位;教师应该遵循“宜粗不宜细”的教学理念,设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备课的重点是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我们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所以我们的教学必定是随着学生的情思所至而灵活变动的、是人性化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反应可能会与教师一开始的设计发生冲突,这时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学情动态,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进而调整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问题、课堂流程,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次备课. 教师立足于课堂的同时,由于及时调整了备课,不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充分、自由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老师既不对着教学预案“依葫芦画瓢”,生硬灌输,也不忽略甚至扼制学生的当堂思维,而是灵活地根据学情顺势利导、进行符合学情需求的师生探究,时刻体现“学生在我心”的人本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标准》条件下,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再是之前的“教材内容的枯燥再现、教学实施的简单模式、教学方法的单一展示”,而是从性质、意义、方法、功用等方面都因为时代的需求而有了很大改变. 所以教师要及时适应自身的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思维碰撞、重视学生的课堂实际所得,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狠下功夫. 因此教师备课是教师立足课堂,释放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我们一定要转变思想,将“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导着学生走进教材”,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和谐共振.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飞扬学生个性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都带有乐趣. ”并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证明:对故事特别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故事导入,将会使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 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白兔到深山去采蘑菇. 一到山上,看到满地鲜嫩的蘑菇,高兴不已,她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她想到该回家了时,才发现天色已晚,自己又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白兔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后,小鸟说:“小白兔,我知道从这儿回你家有三条路,可不知走哪条路最近,这样吧,我把三条都告诉你,你自己找最近的路吧. ”于是,小鸟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安然无恙地回家了,非常高兴. 讲到这儿,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有哪三条路吗?想知道小白兔是怎么找到最近的路的吗?”同学们当然想知道,于是就出示书上的图,从而让学生想办法找出最近的路,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三)让“爱”充满课堂是立足课堂、飞扬个性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没有“爱”的课堂不能算是理想的课堂. 只有当师生间的真情互动时,我们能感觉到“爱”在身边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此时,教师才能动情地教,学生才能入情地学. 只有在充满真情的课堂上,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进而达到真正的互动,教师不会对学生一味地“填鸭”,学生也不会一知半解地迎合教师的想法;只有在充满爱的课堂上,教师才不会局限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情. 只有那些有“爱意”的教师,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会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在遇到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时,会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让同学们都看到属于你的风采和智慧.”……在教师充满爱意的鼓励中,学生往往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在这样的有“爱”课堂里,教师不可能无情地高压式灌输,也不可能有枯燥单一的教学流程;在这样的有“爱”课堂里,只可能有学生充分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 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飞扬,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四)抓好基础知识教学,通过课堂自学活跃思维
教师的教学应重基础、重启发,通过老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将之发散并迁移,从而发现新知、得到新知. 教师的当堂教学虽没有定法,但必须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即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基础到运用,循序渐进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探究的欲望,并自行生成思维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式. 课堂教学可采用“议、分、归”的方法来连缀整个教学内容. 具体实施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发现各自的疑问,然后教师根据教学提出问题,发现两者的异同点,再互相议论、研究,接着由学生小组分析或教师启发、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状态,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智慧和热情,最后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这样,学生学得有趣、灵活,既掌握了双基,又活跃了思维.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粗浅地谈几点我的想法.
(一)灵活多变的备课是立足课堂的基本要素
细读《新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一次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预案的设计旨在教学主题的确定、学情的预设、活动版块的创设、主干问题的构想. 因此,预案的设计宜重在课堂框架的搭建,不宜过分追求一步到位;教师应该遵循“宜粗不宜细”的教学理念,设法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备课的重点是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我们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所以我们的教学必定是随着学生的情思所至而灵活变动的、是人性化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反应可能会与教师一开始的设计发生冲突,这时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学情动态,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进而调整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问题、课堂流程,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次备课. 教师立足于课堂的同时,由于及时调整了备课,不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充分、自由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老师既不对着教学预案“依葫芦画瓢”,生硬灌输,也不忽略甚至扼制学生的当堂思维,而是灵活地根据学情顺势利导、进行符合学情需求的师生探究,时刻体现“学生在我心”的人本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标准》条件下,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再是之前的“教材内容的枯燥再现、教学实施的简单模式、教学方法的单一展示”,而是从性质、意义、方法、功用等方面都因为时代的需求而有了很大改变. 所以教师要及时适应自身的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思维碰撞、重视学生的课堂实际所得,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狠下功夫. 因此教师备课是教师立足课堂,释放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我们一定要转变思想,将“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导着学生走进教材”,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和谐共振.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飞扬学生个性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都带有乐趣. ”并且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证明:对故事特别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故事导入,将会使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知识. 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白兔到深山去采蘑菇. 一到山上,看到满地鲜嫩的蘑菇,高兴不已,她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她想到该回家了时,才发现天色已晚,自己又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白兔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后,小鸟说:“小白兔,我知道从这儿回你家有三条路,可不知走哪条路最近,这样吧,我把三条都告诉你,你自己找最近的路吧. ”于是,小鸟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安然无恙地回家了,非常高兴. 讲到这儿,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有哪三条路吗?想知道小白兔是怎么找到最近的路的吗?”同学们当然想知道,于是就出示书上的图,从而让学生想办法找出最近的路,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三)让“爱”充满课堂是立足课堂、飞扬个性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没有“爱”的课堂不能算是理想的课堂. 只有当师生间的真情互动时,我们能感觉到“爱”在身边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此时,教师才能动情地教,学生才能入情地学. 只有在充满真情的课堂上,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进而达到真正的互动,教师不会对学生一味地“填鸭”,学生也不会一知半解地迎合教师的想法;只有在充满爱的课堂上,教师才不会局限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是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情. 只有那些有“爱意”的教师,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会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在遇到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时,会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让同学们都看到属于你的风采和智慧.”……在教师充满爱意的鼓励中,学生往往能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在这样的有“爱”课堂里,教师不可能无情地高压式灌输,也不可能有枯燥单一的教学流程;在这样的有“爱”课堂里,只可能有学生充分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 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飞扬,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四)抓好基础知识教学,通过课堂自学活跃思维
教师的教学应重基础、重启发,通过老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将之发散并迁移,从而发现新知、得到新知. 教师的当堂教学虽没有定法,但必须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即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基础到运用,循序渐进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探究的欲望,并自行生成思维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式. 课堂教学可采用“议、分、归”的方法来连缀整个教学内容. 具体实施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发现各自的疑问,然后教师根据教学提出问题,发现两者的异同点,再互相议论、研究,接着由学生小组分析或教师启发、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状态,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智慧和热情,最后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布置课后练习、作业. 这样,学生学得有趣、灵活,既掌握了双基,又活跃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