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到里的华丽转身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泊桑的《项链》自问世以来,多被读者解读为一个爱慕虚荣、贪图奢华的悲剧故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也成为评论界备受争议、褒贬不一的人物形象之一。主流观点认为她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也有观点认为她善良、诚实、勇敢、坚毅。本文认为,在现代礼仪视野下的玛蒂尔德显然不乏自爱自尊、讲究礼仪、诚实守诺、勇于担当的生活态度和品德。
  关键词:华丽转身;现代礼仪;玛蒂尔德;诚信守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项链》在世间流传已一百多年,小科员卢瓦泽尔和妻子玛蒂尔德应教育部长之邀参加一个晚会而丢失借来的一串假钻石项链,为此赔上了一条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真钻石项链而举家破产并债台高筑,遭遇了整整十年的还债生涯的这个故事,可谓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其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以其鲜活的形象和丰富的内蕴,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成了评论界备受争议,褒贬不一的人物形象之一。主流观点认为她是一个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典型,也有观点认为她善良、诚实、勇敢、坚毅。在现代礼仪视野下,笔者认为,玛蒂尔德精心筹划与会、成功参加晚会、为赔偿丢失的项链而甘愿付出十年辛劳的非凡举动,不仅体现了现代礼仪的规范和原则,而且还展示了玛蒂尔德诚信守诺、勇于担当的可贵美德和坚韧品质。
  一 玛蒂尔德与社交礼仪
  “礼仪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表达相互尊重、敬意或隆重之情,在仪表、仪式、仪态、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程序……”我国当代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认为“礼是尊重别人,仪是尊重的形式。”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礼仪不仅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还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受历史、民族、宗教、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礼仪迥然有别,各国的礼仪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但在现代礼仪交往中都离不开普遍性、规范性、对象性、可操作性的基本特征。无论古今中外,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荀子在《修身》篇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现代礼仪的作用不言而喻:或交流信息或增进感情或建立关系,此外,还可以充实自我。礼仪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艺术。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这样的生活逻辑:只有讲礼貌懂礼仪的人,才能够左右逢源应付自如,进而容易被周围的人所接受;只有讲究礼仪,才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精神风貌,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作了精心的谋划和准备,其动机主要是引人关注,她因天生丽质以及得体的礼服和恰当的首饰(钻石项链)在名流云集的上流晚会上一举获得成功。由此可见,玛蒂尔德社交的成功首先得益于礼仪的成功。
  1 考究礼仪、讲求细节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升,讲求仪表仪容早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共识,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有时甚至决定了事情的最终结果。《项链》里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恶性发展的法国,在那个资产阶级当权、社会道德沦丧、拜金主义盛行、追求享乐追求虚荣的恶劣社会风气下,考究仪表穿戴早已是贵妇们生活的追求和时髦。年轻时就向往过高雅和奢华生活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也不例外。只因其出身卑微,不得不听人摆布,嫁给了教育部的小科员卢瓦泽尔,当她收到丈夫的上司——教育部长邀请参加晚会的请柬时欣喜若狂。不难想象这样的一个晚会,参加者大多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上层人物和优雅贵妇。玛蒂尔德毕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深知仪表仪容在这样的晚会中的重要性,因此不惜用丈夫积攒下来买猎枪的四百法郎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袍,但她很快又陷入仅有了漂亮的裙袍而没有戴挂的饰物、没有一粒珠宝的烦恼和痛苦中。为摆脱烦恼顺应当时佩戴项链赴会的礼节风俗,玛蒂尔德拒绝了丈夫用鲜花作饰物的建议,而向有钱的好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众所周知,不同服饰产生的礼仪效应是不同的,作为舞会的服饰必须尽可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为了成功参加晚会,玛蒂尔德非常考究服饰的搭配(漂亮的裙袍+钻石项链),精心设计仪表仪容,从而锦上添花地塑造了良好的礼仪形象。“晚会的日子到了,卢瓦泽尔太太一举获得到成功,她的美貌压倒了所有在场的女人。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名字,想方设法和她结识……”玛蒂尔德这些精彩的表现既符合交际礼节,也表达了对他人的高度尊重。社交礼仪的本质是尊重,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如果遵循社交礼仪的要求,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晚会上的玛蒂尔德魅力四射一夜成名,不得不归功于她参会前一系列包括裙袍、项链在内等礼仪细节的考究。应该指出的是,她这短暂的成功、快乐、满足的背后,换取的代价是十年的还债之路,招致了得不偿失的严重后果,那是不可取的,应另当别论。
  2 自律克己、举止得当
  按照现代礼仪的要求,参加舞会不能疏忽一些必要的礼节,如在舞会上既要热情开朗、大方得体,又不能表现轻浮和没有节制。从这个视角而言,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表现无可挑剔:一是没有因为卑微的身世和寒酸的家境而在众人面前感到自惭形秽,唯唯诺诺;二是没有凭借自己的美色和手腕,去勾引和俘获上流社会中有权有势有名望的男人,从而实现自己的那些“梦想”;三是在舞会中始终表现出轻松自如,自尊自信,开朗热情而又适可而止、举止得当的状态。这正是礼仪中之适度原则的体现。礼仪中的适度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注意保持人际交往的距离,做到感情适度,彬彬有礼,热情大方,不能低三下四、轻浮谄谀。玛蒂尔德注重礼仪修养而且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丧失自我的本质,尤其是在法国当时拜金主义盛行的骄奢淫逸的社会环境里,她依然能够洁身自爱,自尊自重,着实令人称道。
  3 维护自尊,体现TPO原则
  TPO分别是英文中time、place、occasion三个词的首字母,意思是时间、地点、场合。“TPO”原则是指服饰穿戴者的穿着要求因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地点在这里指环境,当某个人进入某个环境,必须与之保持一致,否则环境会对他形成一种排斥力,以致让其他人感到不舒服而做出负面反应。为了让自己的服饰及舞会中的形象和当时的环境保持一致,散场出来的玛蒂尔德不但拒绝丈夫为她披上简朴的御寒衣服,而且很识趣地快速离开。玛蒂尔德这种顾全面子,避免遭遇上流社会的轻视甚至嘲讽的做法,被人认为是虚荣心极重的表现,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不可否认,玛蒂尔德这些表现固然有虚荣之心,但这也是符合舞会的礼仪规范的,体现了现代礼仪中的服饰穿着TPO原则和正常的心理要求。心理学认为,人的生理性需要包括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引起不愉快的刺激进行回避或防御。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玛蒂尔德的心理诉求是无可指责的。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礼仪符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穿着符合身份的得体服装,是礼仪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也能体现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对生活的态度”。如果忽略了礼仪服饰这个原则,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将使自身的形象受损。   二 诚信守诺,勇于担当
  面对钻石项链丢失这飞来的横祸,面对即将压倒在身上的极端贫困和精神肉体的双重折磨的人生重大变故……玛蒂尔德没有逃避,也没有赖账,既没有怀疑过朋友的项链是假的,也没有想过要买条仿真的项链忽悠朋友,而是第二天就毫不犹豫地与丈夫一起想方设法落实赔偿计划,为了信守礼仪中的约定,玛蒂尔德一家先是给好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去信解说推迟还项链的原因;接着就是跑遍珠宝店都要购买相同的项链还给朋友;第三是知道自己没有足够的钱购买项链归还主人时,玛蒂尔德不惜倾家荡产,东挪西借,甚至和高利贷者以及各式各样放款人借钱,她早已英勇地下定决心,非还清这笔巨大的债务不可。她辞退了女仆,搬了家,租了一间屋顶下面的小阁楼居住,并且一个人包揽了家里所有粗事、脏活……而莫泊桑笔下的另一篇短篇小说《珠宝》中的朗丹夫人却为了追求享乐和财富,出卖自己的肉体与灵魂,走上了堕落和沉沦之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在参加舞会后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用肉体去换取婚外的所谓“浪漫爱情”和奢侈生活,最后耗尽财产,负债累累,失去了重新生活的勇气而选择了死亡。相比之下,玛蒂尔德并没有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择手段,而是选择诚信与坚强来面对不公平命运的挑战,她不惜用十年的节衣缩食和含辛茹苦来捍卫做人的清白与尊严。作为一个大显社交才华并引起教育部长关注的美貌少妇,如果纯粹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那么凭借她的社交魅力通过非道德的渠道来挣钱还债结果就并非如此了。因为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风姿绰约的容貌和优雅的风度,只要她愿意像朗丹夫人或者爱玛那样,她完全可以不必为此付出十年的青春代价。当这个消损了当年风韵的玛蒂尔德,十年之后在香榭丽舍大街巧遇女友——福雷斯蒂埃太太时,面对女友的惊愕,她表现出来的却是坦然和自豪的欢笑。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行为举止是心灵的外衣。”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还与思想意识密切相关。礼仪必须以思想为基础、以真诚为原则,倘若缺少高尚的道德作为内容,那么礼仪只能成为华丽的装饰。玛蒂尔德能如意借到光彩夺目的钻石项链,首先是因为她具有诚信的意识才赢得好友福雷斯蒂埃太太的充分信任,并愿意把所有的首饰都拿出来让她随便挑选;其二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为维护自身的信誉而不顾一切地借债还债,以致因十年的辛劳而变成一个活脱脱的穷苦人家的老妇人。上帝向玛蒂尔德关了一扇门的同时又向她开启了另一扇窗,十年的风霜虽然夺走了她风韵迷人的青春,但是她的心灵却因此得到净化与升华:变成了一个以道德为准则,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高尚之人。对于那些放弃契约精神和道德坚守的人来说,玛蒂尔德为了还清债务全力以赴,那怕付出青春,抛弃美貌和家产,历尽人间沧桑……也在所不惜。这一切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信用和承诺。从这个层面来说,玛蒂尔德无愧于所处的那个时代诚信守诺的楷模了。
  诚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礼仪中的题中之义。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化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玛蒂尔德从追求外表的华美而借项链到获得短暂的幸福和满足、从丢失项链的乐极生悲到为赔偿项链不惜代价,再到最后偿还债务后露出天真而自豪的欢笑,实现了人生舞台上,从表(追求浮华的美丽诱人)到里(质朴、坚强、自豪)、从物质(爱慕豪华富贵的上流生活)到心灵(诚实守诺、甘守清贫、坦然快乐)的华丽转身。玛蒂尔德的人生选择以及由一串项链而引发的喜与乐、悲与苦的命运转折,除了给人们带来契合现代礼仪的有益启示之外,还展示了蕴含其中的有关贫穷与富贵、虚幻与现实、美丽与丑恶、得到与失去、成功与失败等人生哲理的深沉和广泛的思考。如果说玛蒂尔德用十年的青春和血汗换来的只是一条有价的钻石项链,是令人可悲可笑的话;那么,她的一诺千金、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是无价的,是令人赞美和敬佩的。
  参考文献:
  [1] 张桂蓉:《现代礼仪》,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莫泊桑,汪阳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3] 张佑青:《公共关系实务与礼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
  [4] 董桂英:《公关礼仪教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郑雪:《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 谢瑞芳:《现代公关礼仪》,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何洁芳,女,1966—,广西钦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工作单位: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在张炜的作品中,“野地”意象几乎灌注融会在一系列故事里,并且包容万象。本文通过解读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剖析作家“野地”意象所展示出来的基本结构,反映出其精神内核,使情、理、景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梳理出艺术特质所表现的象征、诗意的渲染、质朴的叙述。  关键词:艺术;象征;结构;“野地”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炜是一位有着强烈个性气质的著名
期刊
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拉德最富盛名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生命的空虚和充盈,通过对生命中“轻与重”的描写、媚俗的质疑、色彩的运用,诠释了生命中不曾泯灭的真理。本文试对文中色彩的运用加以分析,阐述色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关键词:米兰·昆拉德;色彩;人物塑造;媚俗;重与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米兰·昆拉德,捷克小说家,曾多次提名诺贝
期刊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被认为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中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畸人,结合作者的创作目的,探讨作者对畸人的肯定态度,即畸人们纯真善良,满怀希望与梦想地追求生活的真正价值,从精神方面讲是很美的人。  关键词:畸人;孤独;真实;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描述了一群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这些人丝毫算不上伟大
期刊
摘要:索尔·贝娄在创作上延续了欧洲现实主义文风的传统,同时又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强调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欲望的追求,其笔锋直指处处充满畸形繁荣和虚假的现代大都市生活,通过淋漓尽致的现实生活刻画人性、批判现代文明,展示群体存在和个人分裂之间的矛盾,充满了现代性意蕴。本文试对《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对话艺术加以分析,阐释其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揭示文章背后真正的意思。  关键词:典故;第二人称;讽刺;黑色幽默
期刊
摘要:在《密探》中,康拉德运用双重性的叙述设计,安排了公开和隐蔽的情节,正反双方相似的交谈以及互相对应的人物,试图以此来暗示维护法律与秩序的政府官员和以颠覆既有秩序为目的的无政府主义者之间惊人的相似性。  关键词:双重性;公开情节;隐蔽情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康拉德的《密探》是一部充分展示其写作技巧的作品,拥有“简洁的形式和结构”和“复杂的有机结构”(Cran
期刊
摘要:尽管真正的爱情是艾略特一生所追求和倡导的,但道德与责任在她的心目中却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艾略特创作的主要作品说明:当爱情与道德不能兼顾、婚姻与责任发生冲突时,处在新旧观念夹缝中的艾略特做出的艰难选择。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爱情;道德;责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爱情是解读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一个关键词。在现实生活中,她走过了一条不为人
期刊
摘要:作为揭示人类心灵真相的罗曼史,《红字》讲述了一个在清教时代所发生的关于人性脆弱与悲哀的故事。霍桑在展现道德与情感、良心与欲望、理性与本能的对立冲突中,通过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并且正视其多维度与立体性。这个“自我”体现着霍桑对复杂人性的充分理解及对人类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红字》;纳撒尼尔·霍桑;自我;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
期刊
摘要:造成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原因已经被无数学者探讨,本文的侧重点不在于分析造成其悲剧的成因,而是对其进行一种女性主义的解读,通过女性陷入的“被看”与玩物的境遇、渴望沟通的心态、双重道德标准下的自审以及顺从的内化四个方面的分析,为现实社会中寻求自身解放的女性和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一种反观的视角。  关键词:被看;玩物;顺从;内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男权话语下,女
期刊
摘要:本文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对《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除了宗教原型以外的其它与儿童因素相关的原型线索加以分析后发现:作品中的角色所体现的原型思维方式和言行方式与儿童的天性较为吻合,可以满足儿童读者的“伙伴心理”、“英雄情结”以及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而对儿童读者来说,该作品无异于一次思想上的狂欢盛宴。  关键词:《纳尼亚传奇》;原型;儿童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奥瑟罗》以悲剧结局而震撼人们的心灵,但这出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人物性格内因角度分析悲剧造成的成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一面心灵的镜子。  关键词:奥瑟罗;悲剧;心理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威廉·莎士比亚开始他的创作是从喜剧开始的,他曾乐观地歌颂人性的真、人性的善,赞叹人的美和力量。他写过许多用聪明才智战胜生活中各种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