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是一种语言,只有书面形式,人们不需要用它来进行口语交流,只是凭着视觉来识词,因此不太重视其读音。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字词、读音的教学,也常常进行得比较简单,甚至马虎,忽略了文言文注释中的音注。
音注是文言文导读的重要手段,在一些文言文中如不注音,根本不可能读出来。此外在文言文里,注音还是辨词别义的一种手段。在不少地方,读错了音,就无法正确解读词义,当然也就不能正确领会文义。
初中文言文选本注释中的注音,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生僻字注音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词,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只有在陈述历史事实时偶尔用之,因此,只有在文言文阅读时会遇到。甚至有些字词,现代汉语词典都不收释,这些字如不注音,就无法正确去认读。如:
(1)攻、(cuó)、苦(hù)、柘(zhè)、谯,皆下之。——《陳涉世家》
(都是古地名,特别是“苦”,在现代汉语里没有“hù”这个读音,只“kǔ”这个读音)
(2)伛偻
(yǔlǚ)提携——《醉翁亭记》(“伛偻”:驼背)
(3)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捕蛇者》(隳突:骚扰)
(4)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三峡》(山献:山峰)
二、古义旧读字注音
在文言文里,有些字虽是常用字,但由于保留了一些特殊的用法,因此需要同时保留历史的旧读音,还有古诗中的一些词,为了押韵,今天人们仍然读古音。这些读音与现代汉语的一般读音是不一样的,如不加注音,按现代一般读音去读,则无法反映这些字在文言中使用的历史面貌。例如: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敕勒歌》(野:为了押韵读“yǎ”,而不读“yě”)
(2)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木兰诗》(燕山:古地名,胡骑:胡人的战马)
(3)可汗(kè hán)大点兵——《木兰诗》(可汗: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民族君主的称号,是译音,不读“kě hàn”)
(4)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识”:记住,不读“shí”)
三、活用字词的注音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来的词性,充当另一类词,这就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有些活用词在不同语境中,读音也不尽相同。例如:
(1)大楚兴,陈胜王(wàng)——《陈涉世家》(王:作动词用,是“为王”的意思,应读作“wàng”)
(2)度(dúo)已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度:作动词,是揣测、估计的意思,与一般读“dù”作名词、量词有别)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曹刿论战》(间:作动词,是“参与”的意思,与读“jiān”作名词时不一样。)
(4)扶苏以数(shuò)故——《陈涉世家》(数:作副词,是“屡次,多次”的意思,与读“shù”作数词时或与读“shǔ”作动词是不同的。)
这种以音别义、别类的读法,已成为文言文中的一种习惯读法。因此注释中的注音具有别词别义的特殊作用,值得大家注意。
四、通假字的注音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统称的“通假字”实际上包括了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三类。古文字中原有这个字,后来这个字用作别义,而这个字原来的某个义项被一个新造的字所代替的,就是古今字。如:“便要还家”中的“要”是古字,“邀”是今字,“要”作“邀”解。一个字有两种以上的写法,这就是异体字,如“小惠未”中的“”是“遍”的异体字。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这便是通假字。如“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惠”为通假字,“慧”则叫本字)
在文言文阅读时,借字要按本字的原音来读。例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同“悦”,“愉快”的意思,应读“yuè”)
(2)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食”同“饲”,“喂养”的意思,应读“sì”)
(3)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同“弼”,“辅弼,辅佐”的意思,应读“bì”)
现行的文言文注释中,对生僻字注音,教会了读者这个词的读法。古义旧读字的注音,不但教会了读者字词的读音,还具有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活用字的注音,让读者了解因音而别义或别类的语言文字现象,而通假字注音,则让读者了解了古代文献书写用字的发展。
课文注释中的注音,能帮助读者认识语言文字现象,对读通文言文并积累字词材料也起了很大作用。读准字音,是诵读文言文的起码要求。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也特别重视对文言字词读音的考查。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弄清词义,尤其要注意多音多义词,通假字及活用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注意古今读音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效地引导学生注意以上这些情况。这样,在考试中遇到这类题目就能得心应手了。
(责任编辑 吕 行)
音注是文言文导读的重要手段,在一些文言文中如不注音,根本不可能读出来。此外在文言文里,注音还是辨词别义的一种手段。在不少地方,读错了音,就无法正确解读词义,当然也就不能正确领会文义。
初中文言文选本注释中的注音,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生僻字注音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词,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只有在陈述历史事实时偶尔用之,因此,只有在文言文阅读时会遇到。甚至有些字词,现代汉语词典都不收释,这些字如不注音,就无法正确去认读。如:
(1)攻、(cuó)、苦(hù)、柘(zhè)、谯,皆下之。——《陳涉世家》
(都是古地名,特别是“苦”,在现代汉语里没有“hù”这个读音,只“kǔ”这个读音)
(2)伛偻
(yǔlǚ)提携——《醉翁亭记》(“伛偻”:驼背)
(3)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捕蛇者》(隳突:骚扰)
(4)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三峡》(山献:山峰)
二、古义旧读字注音
在文言文里,有些字虽是常用字,但由于保留了一些特殊的用法,因此需要同时保留历史的旧读音,还有古诗中的一些词,为了押韵,今天人们仍然读古音。这些读音与现代汉语的一般读音是不一样的,如不加注音,按现代一般读音去读,则无法反映这些字在文言中使用的历史面貌。例如:
(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敕勒歌》(野:为了押韵读“yǎ”,而不读“yě”)
(2)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木兰诗》(燕山:古地名,胡骑:胡人的战马)
(3)可汗(kè hán)大点兵——《木兰诗》(可汗: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民族君主的称号,是译音,不读“kě hàn”)
(4)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识”:记住,不读“shí”)
三、活用字词的注音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来的词性,充当另一类词,这就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有些活用词在不同语境中,读音也不尽相同。例如:
(1)大楚兴,陈胜王(wàng)——《陈涉世家》(王:作动词用,是“为王”的意思,应读作“wàng”)
(2)度(dúo)已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度:作动词,是揣测、估计的意思,与一般读“dù”作名词、量词有别)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曹刿论战》(间:作动词,是“参与”的意思,与读“jiān”作名词时不一样。)
(4)扶苏以数(shuò)故——《陈涉世家》(数:作副词,是“屡次,多次”的意思,与读“shù”作数词时或与读“shǔ”作动词是不同的。)
这种以音别义、别类的读法,已成为文言文中的一种习惯读法。因此注释中的注音具有别词别义的特殊作用,值得大家注意。
四、通假字的注音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统称的“通假字”实际上包括了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三类。古文字中原有这个字,后来这个字用作别义,而这个字原来的某个义项被一个新造的字所代替的,就是古今字。如:“便要还家”中的“要”是古字,“邀”是今字,“要”作“邀”解。一个字有两种以上的写法,这就是异体字,如“小惠未”中的“”是“遍”的异体字。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这便是通假字。如“惠”通“慧”(甚矣,汝之不惠——“惠”为通假字,“慧”则叫本字)
在文言文阅读时,借字要按本字的原音来读。例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同“悦”,“愉快”的意思,应读“yuè”)
(2)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食”同“饲”,“喂养”的意思,应读“sì”)
(3)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同“弼”,“辅弼,辅佐”的意思,应读“bì”)
现行的文言文注释中,对生僻字注音,教会了读者这个词的读法。古义旧读字的注音,不但教会了读者字词的读音,还具有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活用字的注音,让读者了解因音而别义或别类的语言文字现象,而通假字注音,则让读者了解了古代文献书写用字的发展。
课文注释中的注音,能帮助读者认识语言文字现象,对读通文言文并积累字词材料也起了很大作用。读准字音,是诵读文言文的起码要求。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也特别重视对文言字词读音的考查。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弄清词义,尤其要注意多音多义词,通假字及活用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注意古今读音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效地引导学生注意以上这些情况。这样,在考试中遇到这类题目就能得心应手了。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