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核心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a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在学生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处于核心地位。思维是人们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教育的中心目的》一书明确指出:“强化并贯穿于所有教育的中心目的——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语文思维是学生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想性,而工具性强调的是课程的知识性,这二者都需要学生借助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归纳,去探究生活、社会、文化乃至哲学层面的问题,从而形成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学生的语文思维素养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尽管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生长性、表现性等特质,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存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
  一、重视思维情境创设,生成语文思维
  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认为:“每一门科学都必须考虑整个情境,即个体和环境两者的状态。”思维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生存环境变化的结果,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语文思维情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促使思维发生、发展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外显环境和内隐环境两个维度。学生思维就活跃在外显环境和内隐环境的共同作用之间。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过程, 它包含想象、审美、冶情等心理体验。情绪体验的特性使课堂教学情境一定程度上“不外露”, 但它对语文思维生成的影响却是外显的。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师不再局限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体现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思维力的生成。学生学习也不再限于还原教师教授或灌输的知识,而主要体现为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呈现出的思维素养提升。创设优良思维情境的方式、路径千变万化、多种多样,但对语文思维生成而言,触发情感是关键。
  思维情境创设应建立在教师思维素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教师思维素养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自主教学。自主教学就是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人生阅历,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巧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遵循规律,博采众长,特别是能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发挥个人特色,积极创新,主动形成极具思维素养的教学风格。
  二、关注思维多向联系,拓展思维广度
  思维生成对于高中生而言并非难事,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具备了自主思维能力,但彼此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广度方面。思维广度是指在同一思维层面上,对影响、制约问题的各种可能因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往往体现为对知识的整合和拓展能力。语文思维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思想视野。思维广度狭窄是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主要障碍之一。思维广度与思维的多向性密不可分,思维的多向性在高中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它既包括多种思维指向,又指多种思维起点,也包括多种逻辑规则及其评价标准,还指多种思维结果。思维多向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命题中。
  如:(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分析。这两道诗歌鉴赏题都是典型的開放性试题,在限制中有开放,鼓励个性化、自主性的鉴赏。这种思维多向指向的题型设计非常吻合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有利于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水平。
  常见的多向思维方法有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等,如在分析祥林嫂性格的时候,既要看到其勤劳善良、淳朴顽强、敢于反抗的正面性格,也应该看到其愚昧落后、麻木守旧、屈服命运的负面性格。还可以用借果推因生疑法,凡事多问些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如学习《肖邦故园》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作者描写肖邦故园独具匠心,你认为哪些词语具有典型性?落实后,可以继续追问,既然肖邦故园如此萧条,为什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会闻名于世呢?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有哪些影响?不少文本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我们组织教学时,就可以借果推因,多问些“为什么”,这样学习就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事物的多样性、内部的矛盾性与事物间复杂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多向思考。
  三、善于捕捉思维源点,发掘思维深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求中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较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具备理性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课堂上所萌发的思维千变万化、林林总总,我们重点培育的当然是有效思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萌发语文思维,更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思维深度即思考的深入程度。
  语文思维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这一个个“知识点”“技能点”就是思维源点。要全面理解《氓》这首诗,关键就是要捕捉思维源点,女主人公缘何被抛弃这个问题无疑是关键。以此源点统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聆听两千多年前先民的吟唱,更能让学生去思索、触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以及千百年来劳动妇女的宿命。
  思维源点在课堂上呈现的主要方式往往就是问题,发掘思维深度的有力途径便是让学生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学生语文思维活动得以开掘的重要体现。我们理应在文本开发的基础上,有效设问,做到强化问题意识、规化问题结构、细化问题环节,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深化的源点。
  文本的意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文本语言和意象的生发性的特点所决定的。特别是文学作品,其意蕴的生发性更为明显。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点”,如表意蕴藉、含义深刻、语意双关的句子,或者是一些不起眼的文本细节,这些往往能引发思考,深化思维发展。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林黛玉与贾宝玉在贾府初次见面时为什么就感觉似曾相识?文中为什么浓墨重彩写王熙凤的笑声?这些思维源点,能有效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文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朱绍禹先生说:“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思维力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走向,语文思维体系的完整性既体现思维在主客体关系上的统一,更体现了思维速度、思维广度、思维深度的统一。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核心只能是发展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1)
其他文献
<正>近几年,以网络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对传统纸媒形成强烈冲击。面对严峻的生存现状,一些财经纸媒仍我行我素,报道内容游离于读者"焦点",公式化、概念化、浅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桎梏的同时,语文教学出现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只求对话的形式而随意解读文本的现象。课堂在倡导师生多元对话、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同时,应该遵循多元有界的文本解读原则。所谓“多元有界”是在肯定阅读审美不确定性与差异性的同时,认为文本阐释是有阈限、有范围的,存在原文本的潜在意义内核,无论是文本内容的解读,还是组织对话
9月24日,全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大赛决赛在石家庄落下帷幕。两天来,47名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参赛选手中不乏全国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典范,是经过五千年沉淀传承下来的民族精华。正是不朽的古典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使中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但是,古诗文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特点与现代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古诗文欣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注重诗文诵读,感受作品音韵美  诵读的基础是把字音读准,把韵脚读稳。这要求诵读者能够
<正>现场,事实上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人们对现场的感知主要通过对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把握。因此,要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对现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知,出境
一、体育新闻娱乐化概念所谓的娱乐在《现代汉语大辞典》当中的解释则为快乐、消遣之意,也有解释为快乐有趣的活动。国外针对娱乐的解释则是指人从精神层面得到的一种愉悦感,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说话能力,忽视了语文听力教学,导致学生在听的能力上存在着许多弱点,影响着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人际的交流。有些学生听课,往往只抓住片言碎语,而不能把整堂课的内容完整记下来;有些学生听教师讲话,往往会在某阶段产生思维“短路”,以致前后内容连接不起来;有的学生听教师讲课,常常“走神”,漫不经心,似听非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