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和“语文味”的共融共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之链》饱含浓浓的人间大爱之情,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有兼容思想,教学中,充分关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让学生在情境对话、问题互动和读写训练当中,充分体验“人情味”和“语文味”的共融共生。
  [关键词]爱之链;兼容设计;共融共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73-01
  《爱之链》以极其独特的构思,将三个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爱之链”,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触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观照情感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促使“人情味”和“语文味”共融共生。
  一、情境对话,说文本亦说文字
  语文教学之初,教师大多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成功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爱之链》讲述了三个小故事,其内在线索是极为明显的,有一位教师以此展开教学发动:大家先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爱”),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字,你会想到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和哪些事呢?看谁说得更精彩。学生陷入沉思之中,教师随即为学生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学生经过一番思考,逐渐找到了一些信息。教师让学生自由展示。“看到这个爱字,我们很自然想到了父母,因为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我们还会想到那些帮助别人的活雷锋,他们的爱是无私的,堪称人间大爱。”“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亲情之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間。这是‘爱之链’中歌颂的人间大爱。”教师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对学生兼容收获给出梳理,帮助学生顺利建立有形学习认知。
  教师利用板书和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看得真切,听得也入心,其心理触动是极为剧烈的。教师发动学生展示情境对话,让学生说出个性理解。学生展示个性认知,有俗话、有歌词,其语用意识得以体现,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属于说文本也说文字,实现了“人情味”和“语文味”的共融共生。
  二、问题互动,思情感亦思情语
  《爱之链》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在教学推进时,教师需要利用问题设计展开互动,并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问题设计需要有观照性。有教师设计了几个思考问题:找出课文出现的几个人物,围绕这几个人主要写了哪几个关于“爱”的故事?你能够用最为简洁的话,对这些人物进行概括总结吗?学生拿到思维任务后,快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积极互动讨论。展示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发表个性观点,学生发言踊跃。有学生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乔依、老妇人、女店主、女店主丈夫等人物。作者围绕这几个人写了爱的传递方面的故事。乔伊为老妇人免费修车、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理解丈夫,将爱的故事延续下去。也有学生说:“爱”的接力棒在生活中传递,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温暖,这些人都是好人,好人一生平安。教师参与话题讨论,给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为学生投放了思考问题,学生展开了针对性讨论和思考。从学生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适当的,成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特别是要求学生用最为简洁的话对这些人物进行概括总结,注重了语言运用的训练,这无疑属于“人情味”和“语文味”的共融共生设计。
  三、读写结合,训练感悟亦训练知识积累
  《爱之链》给读者带来丰富心理触动,教师在教学训练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触动现实,为学生设计适合度更高的训练任务。有教师给学生布设了读写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爱之链”类似的事情,展开回顾思考,搜寻相关事件,用灵动的笔触,记录下那些感人的瞬间。任务下达之后,学生便开始了热议。教师不时给出提示,要求学生要注意理顺情节,以及语言的合理运用。之后学生展示读写成果妈妈带我和弟弟去公园玩,因为人多,弟弟走失了。我们都非常焦急,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这时,公园管理处广播响了,说有一位小朋友找不到妈妈了,让家长去认领。我们自然是喜出望外,赶到管理处,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抱着我弟弟……我们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位小朋友在哭,原来小朋友要玩具,妈妈没钱买,我们便买下玩具送给了小朋友……”教师组织学生对这篇习作展开评价,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读写任务,这个训练本身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内容。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思想获得了历练和洗礼,语言表达也在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人情味”和“语文味”的共融共生。
  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要有兼容思想,在教学设计发动时,为学生提供“人情味”和“语文味”共融共生的学习环境,利用兼容性评价方式,矫正学生学习偏执做法,全面塑造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梳理文本脉络,概括语段大意一直都是重要的语文核心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和“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了解事件梗概”的概括性要求。虽然没有提及“概括段意”的字样,但都与概括段意的要求有着紧密的联系。提出要明确概念要求,明确基本方法;选用典型语句,尝试调整修缮;顺应认知思路,契合作者构思;总结提炼
[摘 要]《安塞腰鼓》一文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采用特殊的句式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以及陕北人民粗犷的生活情状。教学这篇散文,主要通过感情朗读、整体感悟以及学会构思等方式,让学生沉入文本,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教学设计 朗读 感悟 主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囿于“教课文”的小圈子里,过多地关注了课文内容,忽视了课程建构。要实现从课文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有效推进,还需要在两者之间搭建课堂这座“桥梁”,让教师借助这座“桥梁”树立课程意识,跳出“教课文”的圈子,进入到课程育人的广阔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科学确定课程目标、正确选择课程内容、有效进行课程组织等方面进行课程建构,使课程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课程
[摘 要]小古文的補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十分有必要,有意义。教师可通过复习旧课导入小古文的学习,引领学生梳理人物关系、进行对比阅读、整理学习方法,使学生领略到古文学习的意趣,从而爱上小古文。  [关键词]高年级;小古文;补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62-03  【背景】  文言文编入统编教材,凸显了古文的课
[摘 要]习作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体例创新,体现了该套教材更加重视表达训练的特点。习作单元以单元语文要素为统领,写作资源更为密集、更为聚焦,这对写作知识的开发、写作训练链条的构建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用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对其他单元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有着积极的样本意义。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单元;写作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中的读和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强化读写结合。以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为全例,从品读重点词语进行仿写,精读内容略写进行想象练笔,美读课文中心进行诗歌创作三个方面寻找读写结合的方法,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
课堂教学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学的不可预知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应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加强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言语交往的交际场,使之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还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但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的误区也随处可见,现略作举例并进行剖析。  一、请“告诉”走开,让学生自主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
[摘 要]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编者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新课标的对话,发掘教育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新课标各学段要求由浅而深、螺旋上升式设计的各年级语文要素,设计准确而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巩固、延续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要]《短诗三首》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现代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联系所学、学习字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迁移仿写、课外链接等途径,使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核,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碰撞。这样的课堂,具有语文味、诗歌味和课程味。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设计;想象;仿写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阅读课堂要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建构阅读思维,培养儿童成长为真正的阅读者。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创意读写绘活动和预测、联结等实用阅读策略,全方位提升孩子的阅读素养,让整本书阅读“玩”起来、“活”起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绘本阅读;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4-0071-02  绘本是什么?“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