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悟学理念”是广西贵港市教育局姚伟文局长提出的着眼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主要从学习的理解、学习的视野、学习的方略、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要求等五方面展开,指出“教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是学习的本质要求;而“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则是学习的根本要求。“悟学理念”以“感”为前提,以“悟”为根本,以“感”与“悟”的有机结合作为支点,使学习理念成为了一种反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要求和学习过程内在规律性的新的学习观念。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我培养出了一名广西体育高考状元,率队夺得了一枚民运会金牌和三枚农运会金牌。
“悟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获取大量感受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呈现感受材料并充分感受下,教师引导学生确立感受点,通过感受点不断提升和扩大,逐渐接近感悟桥(最近发展区),然后给予学生自我感悟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接受教学模式,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体性,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经验的活动过程。
对教师而言,“悟学式”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不确定性,这种教学的多样化和变动性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学上的决策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对“悟学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讳莫如深,或不敢运用,或错误实施。我认为,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对“悟学式教学法”缺乏理解所造成的。因此,对“悟学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作一番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一、“悟学式教学法”就是一种起始于生命原点以达精神丰裕的教育方法
“悟学式教学法”创立的基点在于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将教学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使获得的知识与人的生活、生命紧密连在一起,二者“同呼吸共命运”。它让人学会感动、学会思考、学会关怀、学会奉献,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它把教学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成了生命体的一部分,二者无法割裂开来,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这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同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体现出生命的本真与多姿多彩,共升智慧、人格,实现人性教育的回归。
有些老师很敬业,课堂讲解得也很到位,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大,原因就是忽略了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没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其实,只要我们足够重视和信任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表现空间,我们会发现,与其费时费力地满堂“灌”,倒不如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总结来得更有效果,而我们只需要适时地点拨、引导一下就可以了!
二、“悟学式教学法”也是一种以建构学习理论为依托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悟学式”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共享思维成果,达成“意义建构”,最终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发挥各自的主体性,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小组的社会性,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同时,各自分配一定的认知工作,彼此在知识建构上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学习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可以说,“悟学式”教学以合作方式取得了集体的成功,以集体的力量促成了个体的发展。
在体育课堂上,要传授一个技术动作,我并不急于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而是做动作示范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的部位与时间,然后令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边练习边思考,在练习中总结动作要领。在建立一定的动作概念以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请学生表述动作要领以后,予以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当学生们都基本建立动作概念以后,我才适时地概括动作要领,强调动作的要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请“悟学标兵”进行演示。这样一来,在建立技术动作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技术动作的直观影像,实现了从抽象认知到直观理解的“图式”。
三、“悟学式教学法”还是一种以创造性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目前,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新的教育热点。它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最佳抉择,必将带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是一个健康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普通的心理能力。“悟学式教学法”中的“悟”,就是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的内省达到最终对知识的领悟,甚至于创新。它提供令人好奇的材料,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尝试,逐渐发展乃至于创造新知识。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踩高跷”的新授课上,有一个班的学生在讨论技术要领时以力学原理为依据各抒己见,主张强调力臂(步幅)的和主张强调速率(步频)的成为两大主流。当我引入“稳中求快”的战术时,有人提出了横向滑步走的设想,理论基础是横向走步幅够大,不受两腋夹住步频也得到保障。于是这个班采用了独特的横向“蟹形跑”姿势,没想到在前俯后仰的狂笑声中,这个班取得了我校第十一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踩高跷接力的第一名。
四、“悟学式教学法”也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新课标特别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悟学式”教学注重学生思维的展开,强调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能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三多三少(即“考察學生的趋同思维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少,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多,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少,考察学生显性的知识掌握程度多,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少”),使教学成为学生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对象,应该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这个舞台上,老师扮演的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引导者角色。
2012年4月,我授命担任广西第七届农运会贵港田径队主教练。在此之前,我和我的队员们都没有参加过农运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整个备战过程中,对于最佳方法的摸索,队员们都是先通过力学分析,再搜索比赛视频,然后在实践中按表计时,总结出最有效的比赛方法。学生在“悟学”的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扮演的只是引导和点拨的角色。经过一个多月的积极备战,我的学生在广西第七届农运会上夺得了3金3铜的骄人战绩。
“悟学式教学法”改变了课堂的学习机制,学生学会了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并在其中追寻无穷的乐趣。学习者变“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从而上升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
参考资料:
《悟学式教学法》姚伟文 贵港市农村教育信息资源网
“悟学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共同获取大量感受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呈现感受材料并充分感受下,教师引导学生确立感受点,通过感受点不断提升和扩大,逐渐接近感悟桥(最近发展区),然后给予学生自我感悟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接受教学模式,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体性,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经验的活动过程。
对教师而言,“悟学式”教学增加了教学的不确定性,这种教学的多样化和变动性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学上的决策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对“悟学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讳莫如深,或不敢运用,或错误实施。我认为,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对“悟学式教学法”缺乏理解所造成的。因此,对“悟学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作一番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一、“悟学式教学法”就是一种起始于生命原点以达精神丰裕的教育方法
“悟学式教学法”创立的基点在于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将教学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使获得的知识与人的生活、生命紧密连在一起,二者“同呼吸共命运”。它让人学会感动、学会思考、学会关怀、学会奉献,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它把教学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成了生命体的一部分,二者无法割裂开来,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这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同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体现出生命的本真与多姿多彩,共升智慧、人格,实现人性教育的回归。
有些老师很敬业,课堂讲解得也很到位,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大,原因就是忽略了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没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其实,只要我们足够重视和信任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表现空间,我们会发现,与其费时费力地满堂“灌”,倒不如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总结来得更有效果,而我们只需要适时地点拨、引导一下就可以了!
二、“悟学式教学法”也是一种以建构学习理论为依托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悟学式”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共享思维成果,达成“意义建构”,最终形成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发挥各自的主体性,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小组的社会性,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同时,各自分配一定的认知工作,彼此在知识建构上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学习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可以说,“悟学式”教学以合作方式取得了集体的成功,以集体的力量促成了个体的发展。
在体育课堂上,要传授一个技术动作,我并不急于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而是做动作示范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的部位与时间,然后令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边练习边思考,在练习中总结动作要领。在建立一定的动作概念以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请学生表述动作要领以后,予以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当学生们都基本建立动作概念以后,我才适时地概括动作要领,强调动作的要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请“悟学标兵”进行演示。这样一来,在建立技术动作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技术动作的直观影像,实现了从抽象认知到直观理解的“图式”。
三、“悟学式教学法”还是一种以创造性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目前,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新的教育热点。它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最佳抉择,必将带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是一个健康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普通的心理能力。“悟学式教学法”中的“悟”,就是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通过学生的内省达到最终对知识的领悟,甚至于创新。它提供令人好奇的材料,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尝试,逐渐发展乃至于创造新知识。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踩高跷”的新授课上,有一个班的学生在讨论技术要领时以力学原理为依据各抒己见,主张强调力臂(步幅)的和主张强调速率(步频)的成为两大主流。当我引入“稳中求快”的战术时,有人提出了横向滑步走的设想,理论基础是横向走步幅够大,不受两腋夹住步频也得到保障。于是这个班采用了独特的横向“蟹形跑”姿势,没想到在前俯后仰的狂笑声中,这个班取得了我校第十一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踩高跷接力的第一名。
四、“悟学式教学法”也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新课标特别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悟学式”教学注重学生思维的展开,强调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能很好地克服传统教学的三多三少(即“考察學生的趋同思维多,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少,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多,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少,考察学生显性的知识掌握程度多,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少”),使教学成为学生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以及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对象,应该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这个舞台上,老师扮演的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引导者角色。
2012年4月,我授命担任广西第七届农运会贵港田径队主教练。在此之前,我和我的队员们都没有参加过农运会,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整个备战过程中,对于最佳方法的摸索,队员们都是先通过力学分析,再搜索比赛视频,然后在实践中按表计时,总结出最有效的比赛方法。学生在“悟学”的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扮演的只是引导和点拨的角色。经过一个多月的积极备战,我的学生在广西第七届农运会上夺得了3金3铜的骄人战绩。
“悟学式教学法”改变了课堂的学习机制,学生学会了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并在其中追寻无穷的乐趣。学习者变“要我学,我厌学,我懒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勤学”,从而上升到“我活学,我巧学,我乐学”的境界。
参考资料:
《悟学式教学法》姚伟文 贵港市农村教育信息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