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诗的颜色

来源 :延安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h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印象
  一个地理符号
  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封面上
  一项八角的蓝点燃五角的红
  背景是黄土地
  在黄土派砚池里  在丹青者
  緊凑的衣襟里  碎土落下
  山丹丹花一枝两枝别上焦墨
  枝叶清晰  小米养人
  地图上的箭头向东  向西
  在闯王马蹄踩过的夜里  那霜
  装满了胯下那一壶鹿皮箭囊
  所谓陕北  在一座塔的背影和电报消息里
  延河流动为木刻  手下木屑跳动
  水波里木香澎湃
  高过那一座教堂钟声
  满眼是绿意葱茏
  绿意起伏  为夜景  为山色  为楼群
  起伏为一条绿色的蟒龙
  它终于转换为另一种回首的形式
  路遥故居
  一座青铜站在那里
  高大的青槐树冒着青烟
  从字里行间弥漫出来
  地下的煤块
  以文字垒墙
  以垒窑洞之青砖之土坯砌文章
  那些烟雾随着门前溪流
  携带青谷子的河流
  继续灌向青铜之四壁
  集雨窖
  四季雨水正集合在这里
  酝酿翠绿和草绿
  督促苹果花开的秘笈
  也在里面   每到子夜
  还有一颗水滴叩响窖门之声
  我一直敬佩静水深流或静止
  塬上的苹果香暂时储存这里
  它近似酝酿高纯度的一方酒窖
  从立秋之日开始
  液体要去化成枝桠
  雨水变换成满山鸟声
  延安再绿
  绿  大片大片
  在陕北地图上蔓延
  在陕西地图上蔓延
  在中国地图上蔓延
  不需要红色  黄色  蓝色
  久违的绿色尽情蔓延
  最小的一厘米一厘米之间
  它们开始喊话
  用雨水喊话
  向一枚叶子蔓延
  延安甘谷驿红薯
  熟悉它犹如我熟悉自己的血管
  熟悉它犹如草茎熟悉自己的雨水
  它的藤蔓越过中原
  它的叶子和延安的叶子
  没有两样
  熟悉它犹如一方缺口的瓷碗
  在无数的缺口上
  红薯露出脸庞
  犹如缺口土墙上趴满的饥饿
  我此时站在红薯地头
  有歌手唱信天游
  叶子翻新  一一增加了
  早晨重新铸就的露珠的光亮
  中国第一口石油井
  在延长大地睁开眼睛
  石油不再瞌睡
  这里有中国第一口油井
  随意吞吐火苗的窗口打开
  古意且衬托现代信息
  《梦溪笔谈》里分辨出来大地美酒的层次
  机器沉默  一直在发言
  石油是液体的是固体的是气体的
  暗流不语  它在流淌
  不会告诉你一条油路向东或是向西
  安塞剪纸
  把塬上的声音剪下来
  陕北云朵贴上风情  你在剪下
  那一片火烧云
  红是一种温暖  是你为山塬裁置的披肩
  是光和火走来的前兆
  如一支羊鞭跳荡
  你把羊群合起来  一块红色陕北
  一块烫手红  在折叠
  陕北腰鼓
  鼓声饱满  像谷粒
  绽放成为粮食
  鼓声新鲜  像苹果花开放过了
  鼓声今日就要结果
  鼓声涂上颜色摆在桌面上
  一个人在我眼前把鼓敲响
  十个人在我眼前把鼓敲响
  你们的白毛巾裹扎着雪
  鼓声里  我看到有苹果的红光
其他文献
先前从未听说过甘谷驿这个地名。这次随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团赴延安访问,不期然就走进了这个位于延安市区以东35公里处的古镇,它属于宝塔区,地处延川县、延长县、宝塔区“两县一区”交汇处。显然,它因古驿站而得名。下车前,我上网快速地查了一下甘谷驿,得知它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和元年,即在这里设广武郡,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有名的“三关门户”。境内残存有古城墙、烽火台、古驿站、
期刊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延安也是我心中的圣地。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清粼粼的延水河、亮堂堂的杨家岭窑洞……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象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从小就对延安有一颗虔诚敬仰之心。在哪腥风血雨的岁月,就是在这里,革命先辈怀揣着理想、信仰和必胜的信念,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投入到抗日的战场,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历程。新中国从延安走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长大后,诗人贺敬之对延安的满腔
期刊
我是湖北人。湖北雨水多,湖泊遍布,有“千湖之省”的说法。我少年时生活的村庄,出门便是大湖,波涛说不上浩渺,却也很有几分动人。门口那大湖之外隔着江堤,正对着长江瘦弱处。湖北交通发达,九省通衢说的就是那里。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生活,海见得惯了,交通自是不必说,更是畅达。由于长期在这两个地方生活的缘故,我对水是有亲切感的,青山绿水对我来说再自然不过了。去延安之前,我想起了贺敬之先生著名的《回延安》,那诗在
期刊
打小就常听当中学老师的爸爸叨念,延安是革命的圣地,革命摇篮。不谙世事的我听得一知半解,只记住了延安这个地方在满地黄土的大西北,至于何为“圣地”没弄明白,“摇篮”倒是让我联想到小时候睡过的“悠车子”,其真正隐喻我也是似懂非懂。  上学后从课本里、图片中,火柴盒上看到了宝塔山、枣庄、杨家岭、南泥湾,又从“巍巍的宝塔山,滚滚的延河水”“毛主席万岁”等激情澎湃的诗句中,感受到了延安的伟大,延安仿佛成了我童
期刊
那一支疲惫的队伍  踉踉跄跄踏进陕北  腊子口的劲风还在袖口萦绕  马家軍的马蹄声还在耳畔震响  可边塞小镇却用三碗剁荞面  款待了远来的毛大帅  而另一个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  巨手一挥  便切掉了讨厌的跟踪者  叫切尾巴也可以  这可是条硕大的尾巴  一千七百多匹战马  甩动起被解放的尾巴  横空扬征尘  在吴起镇参加红军  于是吴起,这个战国时的名将  就这样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画了一个硕大的
期刊
一  在乾坤湾农家院落已经住了数天。我在重复着一件事,早、中、晚都要走出窑洞,站在高坡上眺望乾坤湾的风光。这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风光,要想描述它,必须静下心来,平复心中的激动,否则无法讲述。但在这种描述的欲望中,却又总是感觉被什么东西牵拽。  什么呢?  那几天的清晨,因为总是飘着细雨,再加上工作日,所以游客稀零,据说节假日或是公休日,这里的窑洞早就爆满。如今细雨中的乾坤湾异常清净,这也正是思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