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立夏,毕业于江西大学历史系,先后供职于南昌大学、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单位。现为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教授;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客链接:http://blog.jxcn.cn/u/wanglixia/index.html
据说有人做过统计,对改革开放以来进北大、清华的状元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昔日的状元并没有成为当今生活和事业的状元,大成就的几乎没有,多数也就岗位好点,平庸者倒也不少。也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当年读书时分数顶尖者的学生,事业发展并不顶尖,倒是当年分数不咋的且不被老师看好的学生挺有出息,有的反而成为了事业的顶尖者。
这两个调查,给了我良多感慨,让我想起了几件事。一是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伤仲永》,说的是一个天资聪颖、从小就会咏诗的小孩,由于缺乏后天的继续教育,刚刚长大就与常人无异。二是改革开放不久江西出了个叫宁铂的少年大学生,当时被媒体捧为天才级的人物,分数虽高却未能铸就好学问,毕业留校拼搏数年只是个讲师不说,终因修为不够而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任你分数再高又能咋样,还不一样要接受社会的历练和洗礼。三是世界顶级大富豪比尔·盖茨,成绩不咋,读了个哈佛还是肄业,但并没有妨碍人家成就微软大业,在事业顶峰时千金散尽、奉献慈善。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事情让我们生出感慨,当然,这些事例并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但其中给教育带来的启迪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教育是育人的崇高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愈来愈多,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到位,可是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却仍不明了。面对社会的选人用人的导向机制和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往往不自觉地陷入唯分断论的窠臼,把对教育成效的衡量标准归结于分数的评价,于是导致了教育实践中的许多误区。窃以为,在教育的成效的评价标准上,需要来一次革命和更新。尽管分数与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岗位也有一定关系,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运用知识、再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数所代表的只是学习和理解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定分数代表一定的成绩,问题是,即便你进入好的学校,未必你本人就一定好,在人们眼中未必好的学生因为一分之差而发奋图强,从而成就了一番事业。
作为从事教育的人士,有个现实问题是,一个班的人员分数总有三六九等,因此不必太过势利地把眼睛只盯着少数分高的人,从而忽略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责任。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分数,提升所有人的素质和挖掘人的潜能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如果教师把眼光只盯住所谓的高分者,这就意味着对教育责任的一种背离。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分数好就意味好学校,好学校就意味好职业,好职业就意味好生活。教育如此急功重利,使得素质的提升退居其次,这到底是物欲和本性使然,还是功利的浮躁让教育背道而行?这与人人成才的教育追求差距何其之大,试问依然在分数论高低中厮杀拼搏的人们,我们所缺少的不正是一种观念的革命和机制的创新吗?
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就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新和进步,意味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也告诉人们按一种标准和一张试卷的考核评价标准来办教育的路将越走越窄,并终将穷途末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把学习提升、创造立业的自主权还给受教育者自身,既是基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自信,更是我们追求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自觉,只要努力走下去,就会有更多的人把教育作为一种需要和爱好,作为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
博客链接:http://blog.jxcn.cn/u/wanglixia/index.html
据说有人做过统计,对改革开放以来进北大、清华的状元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昔日的状元并没有成为当今生活和事业的状元,大成就的几乎没有,多数也就岗位好点,平庸者倒也不少。也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当年读书时分数顶尖者的学生,事业发展并不顶尖,倒是当年分数不咋的且不被老师看好的学生挺有出息,有的反而成为了事业的顶尖者。
这两个调查,给了我良多感慨,让我想起了几件事。一是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伤仲永》,说的是一个天资聪颖、从小就会咏诗的小孩,由于缺乏后天的继续教育,刚刚长大就与常人无异。二是改革开放不久江西出了个叫宁铂的少年大学生,当时被媒体捧为天才级的人物,分数虽高却未能铸就好学问,毕业留校拼搏数年只是个讲师不说,终因修为不够而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任你分数再高又能咋样,还不一样要接受社会的历练和洗礼。三是世界顶级大富豪比尔·盖茨,成绩不咋,读了个哈佛还是肄业,但并没有妨碍人家成就微软大业,在事业顶峰时千金散尽、奉献慈善。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事情让我们生出感慨,当然,这些事例并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但其中给教育带来的启迪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教育是育人的崇高事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愈来愈多,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到位,可是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却仍不明了。面对社会的选人用人的导向机制和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往往不自觉地陷入唯分断论的窠臼,把对教育成效的衡量标准归结于分数的评价,于是导致了教育实践中的许多误区。窃以为,在教育的成效的评价标准上,需要来一次革命和更新。尽管分数与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岗位也有一定关系,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运用知识、再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数所代表的只是学习和理解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定分数代表一定的成绩,问题是,即便你进入好的学校,未必你本人就一定好,在人们眼中未必好的学生因为一分之差而发奋图强,从而成就了一番事业。
作为从事教育的人士,有个现实问题是,一个班的人员分数总有三六九等,因此不必太过势利地把眼睛只盯着少数分高的人,从而忽略了有教无类的教育责任。因为教育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分数,提升所有人的素质和挖掘人的潜能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如果教师把眼光只盯住所谓的高分者,这就意味着对教育责任的一种背离。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分数好就意味好学校,好学校就意味好职业,好职业就意味好生活。教育如此急功重利,使得素质的提升退居其次,这到底是物欲和本性使然,还是功利的浮躁让教育背道而行?这与人人成才的教育追求差距何其之大,试问依然在分数论高低中厮杀拼搏的人们,我们所缺少的不正是一种观念的革命和机制的创新吗?
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就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新和进步,意味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也告诉人们按一种标准和一张试卷的考核评价标准来办教育的路将越走越窄,并终将穷途末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把学习提升、创造立业的自主权还给受教育者自身,既是基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自信,更是我们追求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自觉,只要努力走下去,就会有更多的人把教育作为一种需要和爱好,作为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