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宏观形势及几个重点问题分析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iddm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连续两年8%以上的高增长后,2004年宏观经济增长形势变得较为微妙,“过热论”、“不热论”以及“局部过热论”不断地发生碰撞,莫衷一是。但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两点认识是相对明确或已经形成共识的,一是中国经济自2002年中期以后进入到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二是局部的投资过热潜伏着较大的宏观经济风险,特别是可能造成今后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过剩的巨大压力,并很可能再次重演“通货紧缩”现象。
其他文献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城镇职工失业和下岗,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每年还有数百万到上千万新增经济活动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但迄今为止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程度使得城镇就业继续增长,不仅表现为新兴部门就业比重的提高,还表现为非正规就业渠道的开拓,最终体现在就业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前者是指由社会总需求增速下降、慢于总供给增速所引起的有效需求(即有购买力需求)不足(即供过于求)而导致物价全面持续下降。后者是指由有效需求过旺(即求过于供)导致物价的全面、持续上升。
税式支出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有几个广为接受的基本要素:即税式支出是由于政府对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的追求,以税收优惠的形式,通过对基准税制的偏离而导致的税收的减少。这种税收的减少对政府而言不但在财源出入上类同于财政支出的增加,而且往往在形式上也可以用财政支出来替代。
近五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的巨大转变,使货币政策目标决策问题又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关于货币政策目标定位的问题,分歧主要是坚持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单一目标还是坚持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双重目标。坚持币值稳定单一目标论的重要依据是货币政策“中性理论”、动态不一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国内物价持续走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货币现象,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利,治理通缩的主渠道是货币政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定义,以通货膨胀率低于1%作为通货紧缩的标准,那么按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来看,1997年我
本文拟通过对苏州外资企业的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结果,对各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行为进行比较,以总结出外商企业在中国经营的共性与个性,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
2003年8月20日,“农民增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会议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全国农业史志编研协作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当代农业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从事农业管理工作和农村经济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总体上呈持续拉大的趋势。不仅从不同省市、自治区来看是如此,而且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来看也是如此。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和美国国际民营企业中心主办、山西苑军实业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高层沙龙”,于2003年10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研究员和山西苑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二明先生共同主持了会议。30余位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上升阶段。GDP的增速由2001年7.3%。2002年8%,上升到2003年的9.1%。要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上,放到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速度可以调低一点,但也不能下降太多。宏观经济政策要在这个总盘子下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