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师生双边提问的有效推进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ao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为线索展开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体系属于"问题体系"。学生自主提问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可见,教师提问的技巧,学生提问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整体活动的实施效果。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提高师生双边提问的有效性。
  一、做好“起始提问”,让实践活动精彩开篇
  在活动起始阶段,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师生更顺畅、更成功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研究,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实践提供能力上的保障。
  (一)教师把握发问角度,提高学生提问的精确性
  学生提问能力最基本的体现是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与该次的活动主题具有紧密的联系。
  【案例一】
  我校响应少工委号召开展“做最美光盘小达人”活动。开题课,教师放了一组照片:有学生浪费饭菜的;有饭店服务员宣传”光盘行动”的……观看之后,教师问:“看了这组照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老师,照片中的女生为什么把青菜全倒掉?”“她叫什么名字?”其余学生也议论纷纷。
  案例中两位学生将关注焦点集中到谁倒掉了饭菜这个问题上,干扰了其他学生提问的方向。究其原因,指导教师提问过于松散,没有深入思考、用心斟酌。教师的发问是需要用心斟酌的。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你看第一张照片中的同学把好好的饭菜都倒进了垃圾桶,太可惜了。我们该怎么做呢?关于光盘行动你们想了解哪些信息呢?这样引导,学生自然将思考点转移到“光盘行动”上。
  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之后,应该选择恰当的角度发问,让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快速、精准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后续活动的高效实施提供保障。
  (二)学生着眼生活提问,提升主题研究的可行性
  叶圣陶曾说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教育。笔者理解为:源于生活的问题,才能最大程度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舞台,才能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的宗旨。
  【案例二】
  我校开展“远离阴霾”活动,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宁波连续阴霾事件的新闻报道,接下来两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甲同学:我国每年因阴霾等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多少?
  乙同学:阴霾天气危害很大,为减少空气污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甲同学的问题提到了“GDP”,小学生能提出这个概念的确值得表扬,但这个概念解释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有条件提供学生体验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此相比,第二个问题普通又贴近生活,同学们探究之后,提出可通过宣传、讲解、实践等方法,向父母和身边人宣传购买低排量汽车、少开空调、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帮助学生实现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环境、改善生活的目的。
  二、关注“中期提问”,让活动实施高效推进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决定学生做事的效率和探究活动的质量。教师应关注“中期提问”,通过改进师生双方提问的品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启发式追问,养成问题思维的逻辑性
  在活动实施之初,学生常常无从入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上网查阅资料,而非思考解决问题的先后步骤。这时我们可采用追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案例三】
  《米醋探秘》一课,笔者从不断追问学生未知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思维的逻辑性。
  师:想探究米醋软化东西的本领,你们首先想到了什么?
  生:做实验得出结论。
  师:怎么做实验?
  生:先准备实验材料。
  师:你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生:米醋、鸡蛋、饼干、苹果、铅笔、尺子……
  师:打算用什么器皿盛放?
  生:纸杯会打湿。塑料盒可能会腐蚀。老师,玻璃瓶行吗?
  师:考虑得很周到,玻璃器皿借你们一用。开始实验?
  生1:不行,还要设计实验的方法。
  生2:还要思考实验的记录方式。
  ……
  师:在探究活动没有任何思绪之前,我们可以先思考哪些问题急需解决?把问题罗列出来,然后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这将很快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
  教师通过追问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罗列出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直至产生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
  (二)学生三思后设问,确保问题措词的严密性
  在活动实施中,学生常常会采用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活动,此类活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由活动前设计的问题品质决定。
  【案例四】
  H7N9禽流感病毒的出现令群众闻流感色变,为此,我校开展“和感冒 SAY NO”活动。其中有一组同学设计了一份《我校师生感冒情况调查问卷表》。
  1.你经常会感冒吗? A经常B不经常C从不
  2.你得了感冒一般多久可以恢复?A三天B一星期C一星期以上
  ……
  分析如下:
  (1)问题概念不清。究竟一年感冒几次算是“经常”呢?类似问题是不能得到准确、有效的回答的。如果把问题设计为:你每年感冒的次数是多少?A.0 ~2次B.3~4次 C.4次以上 显然更恰当。
  (2)问题回答预设不全。第二个问题,选项中缺少了“三天以下”的可能性,而预设的不完整使得原本非常切题的提问失去价值。
  上述案例提问出现的偏颇源于学生缺乏思考。为此,教师在平时课堂常规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三思后提问的习惯,注意措词用句的严密性。
  三、注重“后续提问”,让活动成效明显提升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展示交流评价过程看作成果分享过程,看作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等环节进行真实情感的抒发,思维的交锋,从而产生新的问题、想法和继续探究实践的欲望。
  (一)教师倡导炮轰式提问,捕捉活动资源的生成性
  炮轰式提问即在一连串的提问互动中进行思维碰撞,得到启示,论证已完成行为的正确性,进而促成新的思考,调整下一步行动。
  【案例五】
  我校在上《我与中草药有约》中期成果汇报课时,教师先请“常见中草药知多少”小组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实践体会,然后请学生进行炮轰式提问:你们现场展示的这些中草药是从哪里找来的?你们确定这些草药属于常见的吗?你们在研究草药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困难?……
  发言同学质疑的背后都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汇报小组一一解答,是对前期活动的再次回顾与反思。令人惊喜的是,活动交锋过程中无法解答的问题,恰好成了该组后续活动的研究方向。
  在中(终)期成果汇报、活动方案制定等课堂均可采用“炮轰”式提问。不仅利于学生间思维碰撞,还能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把实践活动做深、做透。
  (二)学生撰写问题式反思,推动活动实施的持续性
  写活动反思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没有反思就很难进步。在成果交流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整个活动历程,让同学们习得反思与评价的方法。把在活动中碰到的问题描述出来是小学生比较容易实现的一种反思方法。
  【案例六】
  生1反思:同学们在课堂上做一周蜗牛探秘汇报,我很羡慕,我想,为什么我当时就没有实践的兴趣呢?
  生2反思:每次讨论,组长总是否定我的建议,慢慢地,我不再发言。一次上课,我介绍了滚铁环的方法,老师夸我真能干,还奖励我实践星,以后我一定认真参加实践活动。
  上面两段自我反思说明:完成一个主题活动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小学生年龄小,兴趣持续度不高,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实践的动力,然而老师的一次表扬,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撰写的问题性反思,了解学生的实践状态和心理需求,从而思考选择哪种合适的办法进行引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高效实施的途径有多种,有效提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这种策略的引领下灵动!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庄市中兴学校 315201)
其他文献
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品德课堂要运用好这一模式,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并以突破课堂难点为准则,根据课程标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知识等方面帮助学生制定并完成适当的合作学习目标。为此,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  一、确定适当的合作话题  1.根据教学重难点确定合作话题  教学重难点是依据教
贴画是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构思、撕剪、排列、粘贴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农村小学因为资源、硬件等方面的限制,向来对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的培养是相对薄弱的。贴画教学取材广泛、创作限制小、起步门槛低的特点有利于在农村小学推广实施。本文作者就结合自己所在学校多年来有关贴画教学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与同行商榷。  一、贴画教学的一般流程  贴画的制作过程简易、有趣,有规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采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