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详细讨论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体系构建,并在此服务体系下,分析了在镇江市进一步发展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和必要性。
关键词: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体系;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42-02
引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各国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愈加重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做出了大量研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中国也急需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水平,实现重大突破;同时,中国面临环境、资源、能源、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发展需求,许多相关重大科技问题亟待解决。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部署的许多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都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切相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镇江市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科技基础设施基本概念及实施现状——以镇江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视角
1.科技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務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1]。
科技基础设施是专属于开展科技活动的基础设施,具备基础设施的特征和属性,同时也是信息化的科技基础设施。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依赖于科技基础设施,没有现代化的科技基础设施,科技水平也难以提高。目前科技界普遍认识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在国家科技计划和发展纲要中也专门针对科技基础设施进行研究,在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相关学者和国家出台的政策中对科技基础设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2]。
2.镇江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研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组织、优化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创建社会公用的科技服务基础平台,为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技术服务,为发展创新型经济、新兴产业爆发式发展、争创创新型城市提供创新支撑。在不断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镇江市突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向企业密集、产业聚集的区域倾斜,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协会及各种产学研联合体,所搭建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如“船舶数字化设计”、“LED封装与应用”、“电力电器检测”、“现代高效焊接”以及“茶业”、“眼镜行业”科技创新等,有力提升了该市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其中,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平台,依托江苏科技大学的专业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整合了镇江船厂等10多家造船企业的优质资源,拥有3 000万元的软硬件设施,200多个工作机位,成为国内船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软件系统最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江苏丹阳眼镜行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为行业提供产品研发和标准化服务的同时,着力解决眼镜产品检测难、权威性不高等问题,目前该平台的检测能力,已经覆盖眼镜产品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涉及的全部参数,为业内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推动了丹阳眼镜品牌提升和产业发展。
2010年以来,镇江市研发检测机构建设和“招所引院”工作又进一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做好“招所引院”工作,市科技部门在科技创新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专项资金1 000万元资助研发检测机构建设。南京大学—镇江高新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镇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期内,分别资助科技项目经费400万元;四是组织项目、争取上级科技部门支持。在部分研发检测机构建设过程中,市科技部门抢抓时机主动出击,一边进行研发检测机构建设,一边进行项目申报。组织“江苏省高性能材料研究院”申报省重大研发机构已经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合同编写阶段,有望获得1 000万元的经费资助;组织大全集团和东南大学联合申报的“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已通过认定,获得100万元经费资助。这些工作为该市研发检测机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构建
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的目标是系统收集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各种信息咨询机构等产生的各种类型数字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发布,为企业等各界提供方便、快捷、安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在各构建主体之间架设信息桥梁,推动科技信息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3]。服务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其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四方关于科技基础设施展开一系列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和信息支持,对资源进行宏观调配,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提出创新需求,并负责将研究成果产业化,高校承担部分科研功能,并输送人才,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提供技术支持,并与高校等进行项目合作,共同完成科研任务。
三、加快发展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意见
1.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面对目前新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态势以及周边省市经济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区域竞争压力,全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建设都正处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开放的、运行高效的新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国家级、省级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是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地区原始创新能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成果工程化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2.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度的需要。在科技基础施舍建设、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是由于中国的各类科技数据信息资源严重缺乏,如全世界数据库容量美国占63%,中国不到1%。更重要的是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中国现有的科学数据的利用率和共享程度极低,有效的数据得不到很好的整合,能为重大科技创新研究和研究成果产业化提供有效支撑的数据不到已有数据库的10%。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界需要建立共建共享意识,加强政府宏观上的统筹规划以及有效的政策与法规体系,使得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有效施行。
3.减少重复资源建设、加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重复建设是一个历来已久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和资源消耗的矛盾,这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顽疾。由于竞争压力和发展需要,企业都在不断增加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不断完善自身生产、服务体系的“大而全”建设,却很少有企业有共建共享意识,大型仪器设备闲置率很高,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提供了诸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样一些中介服务机构,让更多的企业来参与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享用科技基础实施的成果。
结论
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镇江市需要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为主要形式的研发平台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遵循综合性强、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针对本市科技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机构等公共研发平台,提高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建设为高新技术应用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77705.htm.
[2]彭洁,涂勇.基于系统论的科技基础设施概念模型研究[J].科学政策与管理,2008,(9):10-14.
[3]胡丽梅,毛惠芳,沈同平.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12):73-74.[责任编辑 陈凤雪]
关键词: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体系;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42-02
引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各国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愈加重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做出了大量研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中国也急需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水平,实现重大突破;同时,中国面临环境、资源、能源、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发展需求,许多相关重大科技问题亟待解决。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部署的许多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都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切相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镇江市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科技基础设施基本概念及实施现状——以镇江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视角
1.科技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務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1]。
科技基础设施是专属于开展科技活动的基础设施,具备基础设施的特征和属性,同时也是信息化的科技基础设施。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依赖于科技基础设施,没有现代化的科技基础设施,科技水平也难以提高。目前科技界普遍认识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在国家科技计划和发展纲要中也专门针对科技基础设施进行研究,在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相关学者和国家出台的政策中对科技基础设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2]。
2.镇江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研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组织、优化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创建社会公用的科技服务基础平台,为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技术服务,为发展创新型经济、新兴产业爆发式发展、争创创新型城市提供创新支撑。在不断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镇江市突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向企业密集、产业聚集的区域倾斜,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行业协会及各种产学研联合体,所搭建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如“船舶数字化设计”、“LED封装与应用”、“电力电器检测”、“现代高效焊接”以及“茶业”、“眼镜行业”科技创新等,有力提升了该市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其中,江苏省船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平台,依托江苏科技大学的专业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整合了镇江船厂等10多家造船企业的优质资源,拥有3 000万元的软硬件设施,200多个工作机位,成为国内船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软件系统最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江苏丹阳眼镜行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为行业提供产品研发和标准化服务的同时,着力解决眼镜产品检测难、权威性不高等问题,目前该平台的检测能力,已经覆盖眼镜产品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涉及的全部参数,为业内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推动了丹阳眼镜品牌提升和产业发展。
2010年以来,镇江市研发检测机构建设和“招所引院”工作又进一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了做好“招所引院”工作,市科技部门在科技创新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专项资金1 000万元资助研发检测机构建设。南京大学—镇江高新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镇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期内,分别资助科技项目经费400万元;四是组织项目、争取上级科技部门支持。在部分研发检测机构建设过程中,市科技部门抢抓时机主动出击,一边进行研发检测机构建设,一边进行项目申报。组织“江苏省高性能材料研究院”申报省重大研发机构已经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合同编写阶段,有望获得1 000万元的经费资助;组织大全集团和东南大学联合申报的“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已通过认定,获得100万元经费资助。这些工作为该市研发检测机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构建
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的目标是系统收集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各种信息咨询机构等产生的各种类型数字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发布,为企业等各界提供方便、快捷、安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在各构建主体之间架设信息桥梁,推动科技信息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3]。服务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其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四方关于科技基础设施展开一系列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和信息支持,对资源进行宏观调配,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提出创新需求,并负责将研究成果产业化,高校承担部分科研功能,并输送人才,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提供技术支持,并与高校等进行项目合作,共同完成科研任务。
三、加快发展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意见
1.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面对目前新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态势以及周边省市经济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区域竞争压力,全国很多地区的经济建设都正处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开放的、运行高效的新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国家级、省级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是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地区原始创新能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成果工程化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2.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度的需要。在科技基础施舍建设、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方面,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是由于中国的各类科技数据信息资源严重缺乏,如全世界数据库容量美国占63%,中国不到1%。更重要的是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中国现有的科学数据的利用率和共享程度极低,有效的数据得不到很好的整合,能为重大科技创新研究和研究成果产业化提供有效支撑的数据不到已有数据库的10%。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界需要建立共建共享意识,加强政府宏观上的统筹规划以及有效的政策与法规体系,使得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有效施行。
3.减少重复资源建设、加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重复建设是一个历来已久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展和资源消耗的矛盾,这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顽疾。由于竞争压力和发展需要,企业都在不断增加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不断完善自身生产、服务体系的“大而全”建设,却很少有企业有共建共享意识,大型仪器设备闲置率很高,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提供了诸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样一些中介服务机构,让更多的企业来参与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享用科技基础实施的成果。
结论
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镇江市需要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为主要形式的研发平台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遵循综合性强、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针对本市科技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机构等公共研发平台,提高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建设为高新技术应用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提供专业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277705.htm.
[2]彭洁,涂勇.基于系统论的科技基础设施概念模型研究[J].科学政策与管理,2008,(9):10-14.
[3]胡丽梅,毛惠芳,沈同平.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12):73-74.[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