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不断形成,小组合作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学习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组合作 学习实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出主体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对提高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操作过程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形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 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 探究、评价。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性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去研究。
1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敬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10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不分角色,将很难进行下去。
2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3 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技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4 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组合作 学习实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出主体学习、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对提高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操作过程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形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 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 探究、评价。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性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讨、去研究。
1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敬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10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不分角色,将很难进行下去。
2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3 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技巧。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慢慢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4 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