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打破传统的习作批改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进行习作评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习作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内容多元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标准多元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从而有效落实学生习作的评改与评价。
关键词:评价;作文评改;多元化;主体地位;个体差异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写作指导的延续。老师满心希望学生能从自己的精批细改中学到一些习作知识,从而提高习作能力。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习作评价过程:学生写完作文后就“万事大吉”了,接下来的批改、评讲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其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与其埋头批改学生的习作,不如教给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有关习作的评价标准,教师不但要自己认真学好,而且要带领学生学习,让他们了解本年级习作方面到底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然后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进行习作评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文章修改要自觉,学会自改和互改。”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习作批改模式。在习作评改实践中,笔者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老师评,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自评自改
自评自改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习作训练的目的,更是习作评价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名人修改文章或斟酌字句的小故事,如贾岛的“推敲”,曹雪芹的《红楼梦》,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典型范例,使学生认识到自评自改是写好文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
当然,自评自改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明确“改什么”。在刚开始教学生批改自己的習作时,笔者习惯先在黑板上出示该次习作的要求,然后用实物投影告知学生:“评价标准:1. 检查文章的内容是否切题;2. 检查文章的字数是否符合要求;3. 检查文章段落层次是否清楚明白;4. 检查句子是否通顺连贯;5. 检查字、词的运用是否准确、恰当;6. 检查标点符号是否用得正确。”在学生明白了“改什么”后,还要教学生“怎么改”,这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如:添加符号(增添内容)、删除符号(删减内容、文字及标点)、调序符号(调整顺序)、改换符号(改换词句或标点)等。学生掌握了修改符号,知道了“改什么”“怎么改”,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长期训练,学生的自评自改能力就会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也会随之逐渐提高。
(二)互评互改
通过互评互改,学生可以学习别人习作的长处,也能发现不足的地方,提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还能学会推敲字词……因此,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互改。
在学生互评互改后,教师还要收上学生批改后的本子,浏览批改的情况,然后从中抽出一些本子进行再批改,但批改时尽量尊重互改时的意见,肯定批改的成功之处,同时指出批改时错漏的地方。最后利用课后时间找作者和评改者进行交流,讨论原作和互改后、老师再次评改后的习作的不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改,同时对评改者的评改情况作适当的小结和指点,使之提高评改的能力。
(三)集体评改
我们利用教室的实物投影仪器进行集体评改习作。习作中教师巡堂时注意发现典型的文章并记下来,在指导学生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前投影出这些典型作品,并鼓励学生按评改标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评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评改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改”“这样改好在哪里”“改前改后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讨论、比较、推敲,学生的听说能力、习作能力得以发展,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四)家长评改
家长对学生习作评价主要起辅助作用,目的是促进学生提高对习作的兴趣。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让家长参与评价要选择适当的机会,每学期的次数不能太多,一般以两三次为宜。让家长参与评价的习作要考虑习作的内容,要让家长在评价中有话可说。例如,每学期开学的第一篇习作——《新学期的打算》,笔者都会让家长参与评价。家长在评价中,不仅了解了孩子计划的内容,还有助于督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实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师评改
在前面几轮评改的基础上,学生习作中的错字、错句已经基本解决。此时教师的批改就不在习作的内容上了,而在于对前面的批改进行评价,指出修改中好的地方,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拿到作文以后,会看老师对他这篇习作的评价,会根据老师的评语去看前面批改的情况。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学会评价。这比教师自己认真批改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更好。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习作,是语文课程的目的所在,是终极性的效能目标。要学会写作,首先要指导写什么、怎么写。因此,在设计学生作文的评价内容上,我们也要力求从多方面去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一)评习作能力
评字数和速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明确提出“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要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当然,为了凑字数而写的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是要删掉不计的。因此在一些作文课上,老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速度要求,记录学生完成习作的时间和速度,给予评价并以此促使学生提高习作效率。
(二)评习作过程
评习作的准备。由学生汇报或自我反思:习作前的准备是否充分;事先已思考还是临时准备;平时的阅读、思考是否充分等。 评习作的修改。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习作前有无起稿,自选修改后才誊写到作文本上,有无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有没有认真阅读老师、家长或小组成员给的评语;每次习作前后几稿,是否有明显改进的地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同学,评分尺度要略松一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等级评分标準。如习作的字数、速度就可以明确提出几种达标线。另外,为鼓励学生,每次习作正稿写到作文本上后,还可以重新修改。凡主动修改文章的,每改一稿,都在原来的等级分数上增加一个等级。在教师的批改中,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
多元化评价只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在实践教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量表,使习作评价成为一种模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发挥其习作潜能,评价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艳红.小学生习作多元化评价[J].教书育人,2010(16).
[4]刘新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5]熊丽华,达淑宁.小学习作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报告[J].宁夏教育科研,2011(05).
[6]赵春凤.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主体作文教学实验与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03).
[7]刘锋.多元评价:习作评改的新途径[J].语文天地,2016(02).
[8]孙丽丽.让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教育[J].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12).
[9]田风杰,李潜龙.小议多元化习作评价[J].宁夏教育,2007(06).
[10]詹建兴.改进作文评价方式提高学生习作兴趣[J].作文教学研究,2012(02).
[11]李艳.初探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习作评价模式[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4).
[12]马黑古者.小学生作文多元化评价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10).
关键词:评价;作文评改;多元化;主体地位;个体差异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写作指导的延续。老师满心希望学生能从自己的精批细改中学到一些习作知识,从而提高习作能力。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习作评价过程:学生写完作文后就“万事大吉”了,接下来的批改、评讲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其实,“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与其埋头批改学生的习作,不如教给他们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有关习作的评价标准,教师不但要自己认真学好,而且要带领学生学习,让他们了解本年级习作方面到底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然后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进行习作评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文章修改要自觉,学会自改和互改。”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习作批改模式。在习作评改实践中,笔者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老师评,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自评自改
自评自改是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习作训练的目的,更是习作评价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名人修改文章或斟酌字句的小故事,如贾岛的“推敲”,曹雪芹的《红楼梦》,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典型范例,使学生认识到自评自改是写好文章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措施。
当然,自评自改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明确“改什么”。在刚开始教学生批改自己的習作时,笔者习惯先在黑板上出示该次习作的要求,然后用实物投影告知学生:“评价标准:1. 检查文章的内容是否切题;2. 检查文章的字数是否符合要求;3. 检查文章段落层次是否清楚明白;4. 检查句子是否通顺连贯;5. 检查字、词的运用是否准确、恰当;6. 检查标点符号是否用得正确。”在学生明白了“改什么”后,还要教学生“怎么改”,这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如:添加符号(增添内容)、删除符号(删减内容、文字及标点)、调序符号(调整顺序)、改换符号(改换词句或标点)等。学生掌握了修改符号,知道了“改什么”“怎么改”,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长期训练,学生的自评自改能力就会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也会随之逐渐提高。
(二)互评互改
通过互评互改,学生可以学习别人习作的长处,也能发现不足的地方,提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还能学会推敲字词……因此,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互改。
在学生互评互改后,教师还要收上学生批改后的本子,浏览批改的情况,然后从中抽出一些本子进行再批改,但批改时尽量尊重互改时的意见,肯定批改的成功之处,同时指出批改时错漏的地方。最后利用课后时间找作者和评改者进行交流,讨论原作和互改后、老师再次评改后的习作的不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改,同时对评改者的评改情况作适当的小结和指点,使之提高评改的能力。
(三)集体评改
我们利用教室的实物投影仪器进行集体评改习作。习作中教师巡堂时注意发现典型的文章并记下来,在指导学生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前投影出这些典型作品,并鼓励学生按评改标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胆评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评改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改”“这样改好在哪里”“改前改后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讨论、比较、推敲,学生的听说能力、习作能力得以发展,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四)家长评改
家长对学生习作评价主要起辅助作用,目的是促进学生提高对习作的兴趣。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让家长参与评价要选择适当的机会,每学期的次数不能太多,一般以两三次为宜。让家长参与评价的习作要考虑习作的内容,要让家长在评价中有话可说。例如,每学期开学的第一篇习作——《新学期的打算》,笔者都会让家长参与评价。家长在评价中,不仅了解了孩子计划的内容,还有助于督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实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教师评改
在前面几轮评改的基础上,学生习作中的错字、错句已经基本解决。此时教师的批改就不在习作的内容上了,而在于对前面的批改进行评价,指出修改中好的地方,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拿到作文以后,会看老师对他这篇习作的评价,会根据老师的评语去看前面批改的情况。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学会评价。这比教师自己认真批改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更好。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习作,是语文课程的目的所在,是终极性的效能目标。要学会写作,首先要指导写什么、怎么写。因此,在设计学生作文的评价内容上,我们也要力求从多方面去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一)评习作能力
评字数和速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明确提出“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我们通常要求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要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当然,为了凑字数而写的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是要删掉不计的。因此在一些作文课上,老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速度要求,记录学生完成习作的时间和速度,给予评价并以此促使学生提高习作效率。
(二)评习作过程
评习作的准备。由学生汇报或自我反思:习作前的准备是否充分;事先已思考还是临时准备;平时的阅读、思考是否充分等。 评习作的修改。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习作前有无起稿,自选修改后才誊写到作文本上,有无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有没有认真阅读老师、家长或小组成员给的评语;每次习作前后几稿,是否有明显改进的地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是否采纳。
三、评价标准多元化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同学,评分尺度要略松一些,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等级评分标準。如习作的字数、速度就可以明确提出几种达标线。另外,为鼓励学生,每次习作正稿写到作文本上后,还可以重新修改。凡主动修改文章的,每改一稿,都在原来的等级分数上增加一个等级。在教师的批改中,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
多元化评价只是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在实践教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量表,使习作评价成为一种模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发挥其习作潜能,评价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艳红.小学生习作多元化评价[J].教书育人,2010(16).
[4]刘新萍.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5]熊丽华,达淑宁.小学习作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报告[J].宁夏教育科研,2011(05).
[6]赵春凤.让学生的作文灵性飞扬——主体作文教学实验与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8(03).
[7]刘锋.多元评价:习作评改的新途径[J].语文天地,2016(02).
[8]孙丽丽.让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教育[J].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12).
[9]田风杰,李潜龙.小议多元化习作评价[J].宁夏教育,2007(06).
[10]詹建兴.改进作文评价方式提高学生习作兴趣[J].作文教学研究,2012(02).
[11]李艳.初探评价主体多元化的习作评价模式[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4).
[12]马黑古者.小学生作文多元化评价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