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知识的获取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交流完成的。语文的课堂语言,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推进课堂进程的组织语言,包括课文的导入,对学生的提问,启发等;另一部分则是:就文本内容本身,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解读、欣赏、评价的语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试着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启发性五个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也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形成恶性循环;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
五、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遇到课上不听讲的学生,我会随时叫起来,让他回答问题。这样的学生多数是班中的后进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听课,我会边讲边走到他身边,或有意识降低讲课声音,放慢讲课速度以引起学生注意,让他明白老师的意图。
组织教学时,注意给学生以亲切感。让学生注意你,愿意听你讲课,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来接受你教课。对课上出现回答精彩的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当发现有的小组学生有不注意听讲时,我会用表扬另外较好一组学生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只字九冬寒。”此外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师整个人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这不是个单纯的技巧性问题,因此不可能简单解决,它归根结底是教师语文综合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所以,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多读精思,与时俱进,加深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专业知识的根系更深更广,如此,有墨十斗,撒一斗既是精彩纷呈,余音绕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大法,也是最高标准。
(辽阳市宏伟区第二小学)
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试着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启发性五个特征。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也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形成恶性循环;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
五、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遇到课上不听讲的学生,我会随时叫起来,让他回答问题。这样的学生多数是班中的后进生。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听课,我会边讲边走到他身边,或有意识降低讲课声音,放慢讲课速度以引起学生注意,让他明白老师的意图。
组织教学时,注意给学生以亲切感。让学生注意你,愿意听你讲课,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来接受你教课。对课上出现回答精彩的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当发现有的小组学生有不注意听讲时,我会用表扬另外较好一组学生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只字九冬寒。”此外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师整个人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这不是个单纯的技巧性问题,因此不可能简单解决,它归根结底是教师语文综合素养在课堂上的体现。所以,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多读精思,与时俱进,加深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专业知识的根系更深更广,如此,有墨十斗,撒一斗既是精彩纷呈,余音绕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大法,也是最高标准。
(辽阳市宏伟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