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完一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是完成了一节课,可是上完一节课就真的等于完成一節课吗?完成得怎样?学生有那些收获?学生在本节课堂教学只表现怎样,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怎样……都值得我深思。
教学生与教会学生应该是两码事,教会学生学习是一件麻烦事,非常的不容易;要想让学生拥有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水。本人从教多年,对“教书育人”四个字感悟很深,对此做如下几点分析仅供参阅:
一、 备课是关键,是实施教育教学的第一步,是泉水流进学生脑子的第一滴水
教师要把握住这关键的一滴水,所以教师要备课,备学生;首先教师备课要备自己,备自己的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及流程中的设计意图等,要将自己融于教学中,要像演员一样把持住自己的角色,关键是演出的戏要有人去看,有人去看,就是好戏,看的人越多,证明戏就越精彩,就是一场好戏。 那么一场戏连观众都不感兴趣,那还是一场好戏吗?上课也是如此,如果自己上课之前没有备课,上起课来东扯西拉,同学们就找不到所要学的目标,更谈不上主次及重、难点了,这样的课上着上着就只剩下自己在那里比手画脚了。这样的课还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吗?其次备课还要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情情况,一个班级集体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聪慧程度是不一样的。备课要围绕学生所学的点出发。对于什么程度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施教,比如说教师讲到某个知识点叫较难理解的内容,也许就中剩下几个同学跟着你一起学习了,这时候教师不要着急,将这几位同学教会了,再将任务给这几位同学分下去,再用他们的学习方式去教会不懂的同学,这样就形成“手帮手”的学习模式,最终师生都融。
二、备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而采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启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就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他们各有所得,学习——学会。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师教会学生更不容易,但是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去学,从而再学会知识要点,达到有收获的目的,最终师生共同完成教育教学。
三、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
我们生活在生活中,生活就是我们学习的出发点,很多生活实例就是我们学习的知识点,比如九年级化学学科中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点,溶质质量分数这个概念一下子出现在学生眼前,同学们会觉得太突然,会不理解,如果教师在实教过程中联系生活中的生活现象实例,比方说生活中“喝糖水”的现象,由淡——甜——更甜,分析同一杯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糖哪一杯甜,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了,那么生活中出现的浓药配液来除害虫的实例就迎刃而解,回到书面知识教同学换个角度就回到教育教学中了,教科书中的例题也是生活实例,浓变稀,稀变浓等,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一些。
四、教学过程中要设置教学情景
上新课之前,教师要设置情景把学生引入教育教学中来,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融于教学的情景,让学生投入进去,随着学生的投入教师抓住学生的心态进行新教知识点的设置,就像设“圈套”让学生去钻一样,让学生在钻的过程中新的知识点一点一点的消化掉,也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过程,这样下来,课堂气氛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较浓。
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我认为设置教学情景非常有必要,比如说“元素”教学中,元素符号的掌握,元素符号就是英文字母,读到九年级的同学还有哪一位不知道英文字母的呢?但是它就存在字母与字母之间的联系,有单个字母表示元素符号,有两个字母组合表示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是不能随便表示的,它必须是大写的,而且两个字母表示这种情况,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要小写,这时就设置一个场景,元素名称去找元素符号的场景(铜——Cu、银—Ag),学生更易掌握。
五、典故激趣,引人入胜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开头5分钟,能决定一节课的效能,应用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故事无疑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第六单元课题3讲二氧化碳的时候,我巧妙地运用“死狗洞”的故事,把学生引入神秘的意大利的一个奇怪的山洞: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人进去却安然无恙。据说洞内有一,妖魔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护,它不敢轻举妄动。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听到传说后,不畏艰险,毅然进洞考察,他发现这个奇怪的恶魔竟是二氧化碳,山洞里弥漫着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他从水里逸出后积聚在洞内地层低处,形成高度为半米左右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狗在洞里会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气体里很快地窒息而死去。”这样的开头,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六、创设趣味试验,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试验是激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一种元素的发现,一个定理的形成,做不做实验,学生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因此,要发展稳定学生兴趣,教师除了做好教材中已有的实验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趣味实验。如: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点燃,烧不坏的手帕,酚酞等各种试剂的应用等都会发展学生的兴趣,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直观、增强学习效果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兴趣的发展的正催化剂。
教学生与教会学生应该是两码事,教会学生学习是一件麻烦事,非常的不容易;要想让学生拥有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水。本人从教多年,对“教书育人”四个字感悟很深,对此做如下几点分析仅供参阅:
一、 备课是关键,是实施教育教学的第一步,是泉水流进学生脑子的第一滴水
教师要把握住这关键的一滴水,所以教师要备课,备学生;首先教师备课要备自己,备自己的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及流程中的设计意图等,要将自己融于教学中,要像演员一样把持住自己的角色,关键是演出的戏要有人去看,有人去看,就是好戏,看的人越多,证明戏就越精彩,就是一场好戏。 那么一场戏连观众都不感兴趣,那还是一场好戏吗?上课也是如此,如果自己上课之前没有备课,上起课来东扯西拉,同学们就找不到所要学的目标,更谈不上主次及重、难点了,这样的课上着上着就只剩下自己在那里比手画脚了。这样的课还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吗?其次备课还要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情情况,一个班级集体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聪慧程度是不一样的。备课要围绕学生所学的点出发。对于什么程度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施教,比如说教师讲到某个知识点叫较难理解的内容,也许就中剩下几个同学跟着你一起学习了,这时候教师不要着急,将这几位同学教会了,再将任务给这几位同学分下去,再用他们的学习方式去教会不懂的同学,这样就形成“手帮手”的学习模式,最终师生都融。
二、备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而采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启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就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他们各有所得,学习——学会。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师教会学生更不容易,但是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去学,从而再学会知识要点,达到有收获的目的,最终师生共同完成教育教学。
三、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
我们生活在生活中,生活就是我们学习的出发点,很多生活实例就是我们学习的知识点,比如九年级化学学科中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点,溶质质量分数这个概念一下子出现在学生眼前,同学们会觉得太突然,会不理解,如果教师在实教过程中联系生活中的生活现象实例,比方说生活中“喝糖水”的现象,由淡——甜——更甜,分析同一杯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糖哪一杯甜,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了,那么生活中出现的浓药配液来除害虫的实例就迎刃而解,回到书面知识教同学换个角度就回到教育教学中了,教科书中的例题也是生活实例,浓变稀,稀变浓等,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一些。
四、教学过程中要设置教学情景
上新课之前,教师要设置情景把学生引入教育教学中来,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融于教学的情景,让学生投入进去,随着学生的投入教师抓住学生的心态进行新教知识点的设置,就像设“圈套”让学生去钻一样,让学生在钻的过程中新的知识点一点一点的消化掉,也就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过程,这样下来,课堂气氛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较浓。
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我认为设置教学情景非常有必要,比如说“元素”教学中,元素符号的掌握,元素符号就是英文字母,读到九年级的同学还有哪一位不知道英文字母的呢?但是它就存在字母与字母之间的联系,有单个字母表示元素符号,有两个字母组合表示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是不能随便表示的,它必须是大写的,而且两个字母表示这种情况,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要小写,这时就设置一个场景,元素名称去找元素符号的场景(铜——Cu、银—Ag),学生更易掌握。
五、典故激趣,引人入胜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开头5分钟,能决定一节课的效能,应用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故事无疑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第六单元课题3讲二氧化碳的时候,我巧妙地运用“死狗洞”的故事,把学生引入神秘的意大利的一个奇怪的山洞: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人进去却安然无恙。据说洞内有一,妖魔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护,它不敢轻举妄动。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听到传说后,不畏艰险,毅然进洞考察,他发现这个奇怪的恶魔竟是二氧化碳,山洞里弥漫着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他从水里逸出后积聚在洞内地层低处,形成高度为半米左右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狗在洞里会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气体里很快地窒息而死去。”这样的开头,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六、创设趣味试验,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试验是激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一种元素的发现,一个定理的形成,做不做实验,学生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因此,要发展稳定学生兴趣,教师除了做好教材中已有的实验外。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补充一些趣味实验。如: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点燃,烧不坏的手帕,酚酞等各种试剂的应用等都会发展学生的兴趣,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直观、增强学习效果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兴趣的发展的正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