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组合?提高练习密度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ugh9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密度是指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值。它包括综合练习密度和专项练习密度。无论是学习技术,还是发展素质都离不开合理的练习密度。背越式跳高技术比较复杂,教学需要较多的器材,但学校的器材有限,班级学生人数却较多,如何提高背越式跳高课的练习密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组合器材
  案例: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执教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腾空过杆”动作,采用“拱桥”让学生练习,但摆放器材的过程相对复杂:先让学生将每个场地的1床跳高垫搬开,然后让学生把“拱桥”移到另一床跳高垫旁边再开始有序练习,练习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恢复场地。该练习中,移动器材的时间约为100s,而真正练习的时间却不长,尤其是“拱桥”的利用率较低。
  对策:体育教学中存在队伍调动与器材取放、摆放、组合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教师通常比较关注器材的充分利用与摆放,忽视器材的组合。其实,器材组合如果不合理,不仅反映教师设计欠严谨,而且会直接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如,教师选择“拱桥”练习本意是在降低难度的情况下让学生体会跳髋与收腹举腿的感觉,组合一床跳高垫是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保证练习的安全(如组合两床跳高垫,垫子太高影响练习效果),但移动器材花费大量的时间,得不偿失。其实,教师可事先将“拱桥”与1~2床大垫子(1m×2m)组合,并摆放在合理的地方,这样的组合不仅能取得同样的效果,而且能节省搬运器材的时间,保证课的流畅性,增加练习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分组练习时,可以组织等待的学生利用该器材组合进行练习,增加练习时间,提高运动负荷。
  二、合理组合练习
  案例:在本课的教学中,执教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立定背越式跳高”,每组10人,每个场地2人同时进行练习。殊不知,每组2个学生进行练习的同时,其余8个学生站在原地等待,这就意味着4个组有32个学生都在休息。
  对策:对于人数多、器材少、技术难度大的背越式跳高教材,分组学习是必然的。本课分成4大组,每组10人,考虑到充分利用器材,教师让2个学生同时进行练习,但还是有8个学生在原地站着等待。于素梅强调“少等多练”,在分组练习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少等待,多练习。如何实现“少等多练”,笔者认为,在策略上可采取“组合练习”,即在“主要”练习前、后适当设计一个或多个练习。如,教师可设计“原地向上跳4次 立定背越式跳高 仰卧挺髋”等组合练习。诸如此类的组合练习不仅能促进技术学习,而且能激发兴趣、发展体能、提高练习密度。
  三、合理组合内容
  案例:本课的主教材是“腾空过杆”,辅教材是“仰卧举腿”。在主教材学习阶段,每个学生大约进行了20次“腾空过杆”练习,在辅教材部分,每人练习30s仰卧举腿。
  对策:本课的主教材是“腾空过杆”,参与练习的身体部位主要是两腿与背部肌肉等。教师根据全面发展的原则,辅教材组合了“仰卧举腿”,表面上分析比较合理,但这种合理性要基于“学生的腿部与背肌有合理的练习密度(合理的刺激)”。从测评的数据上分析,学生的腿部与背肌的练习密度远远不够,这既不利于技术的学习,也不利于弹跳力和背肌力量的发展。其实,当主教材学习时,身体相关部位练习密度不足,可适当在辅教材增加发展背肌或腿部弹跳力的组合内容。如,组合发展背肌的“仰卧挺髋”游戏,即让学生仰卧在地上挺髋,比谁坚持的时间长,这样的组合不仅能继续增加背肌的练习密度,有效发展体能,达成课的身体健康目标,而且能促进“背弓”的形成,实现体能与技能的和谐发展。
  四、合理组合示范
  案例:执教教师在准备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了3个辅助性练习,采取了媒体示范。为提高观看的效果,他将学生集中,通过媒体演示了3个辅助性练习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散开接着进行练习;此处,集中和散开的时间约为46s。
  对策:练习与示范的组合包括4种方式,一是媒体示范与练习组合。这种示范适合于技术复杂的、不便于分解的技术;二是教师示范与练习组合。该组合适合于比较简单的技术;三是学生示范与练习组合。适合于教师不能示范等情况;四是混合示范与练习组合。适合于技术复杂、动作变换路线多的技术,如武术、健美操等。上述案例中的3个辅助性练习比较简单,但教师采用媒体示范,增加了组织的时间,因此,组合“媒体示范”有“画蛇添足”之嫌。其实,教师可以在保持原队形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示范、组织练习”的模式带领学生进行3个辅助性练习。如此,既减少了课前准备的时间与精力,又节约了队伍调动的时间;同时,教师亲自示范,还能树立威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本课还存在器材利用率低的问题。最明显的是教师耗费了较多的精力设置了6块跳高场地,但只利用了4块,另外2块跳高场地长时间闲置,仅仅只在分层练习时被运用了几分钟。与此同时,学生练习的跳高场地,也存在着器材利用率低的现象。如倒肩练习,教师安排学生2人同时练习;其实,教师可以安排4个学生同时进行练习。又如,在立定背越式跳高过橡皮筋的练习中,教师让单个学生依次练习,这样导致9个人等待,而该练習可以让2个学生同时练习,这样不仅能成倍提高练习密度,还便于其他学生对比进行观察,有利于技术的学习与提高。
其他文献
2012年高考课标卷第24题: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该题答案是C。某省的抽样得分率不及40%,师生们对此题的“非议”主要是该
妙玉似乎是《红楼梦》中最寂寞的人,她正值青春年少却只能独居于青灯佛案之下。可寂寞如妙玉,仍可以在中秋夜半时悄悄走出去,赏一赏朗秋的清池皓月,也可以在老太太带着众人前来时,独将宝钗、黛玉请进耳房里,与她们同品沉淀了五年的梅花雪水烹出的好茶,在黛玉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时,她便立即回一句“你是个大俗人”。这等直抒胸臆,谁能够?她可以高傲怪诞,守着自己的世界毫不妥协,在这层意义上,妙玉是自由的。  真正
王弯弯,女,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第二小学语文老师。热爱传统文化,将吟诵带入课堂,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亲爱的孩子:  我们在写景的时候,如果想把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表现出来,就需要把静态的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把景物处于变化、活动的运动状态描写出来,这叫做“景物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写才能表现出景物的动态之美呢?  要想表现出自然的动态,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景物发展变化的差异,用好动词。例如:春
许广平上大学时写过一个考试题目,名字叫《罗素的话》,交给了老师鲁迅。鲁迅审稿后批道:“《罗素的话》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5分,末尾的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意思是,这篇论文讲罗素讲得太多,而发挥自己观点的地方几乎没有。  不愧是鲁迅,说了85分给罗素后,还要加个括号补刀,把实际得分克扣到2分。或许,他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说,我给了你88分的感情分哦。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自古至
当柳宗元听到王叔文(唐顺宗时期政治家,永贞革新的推动者)被处死的消息时,心头一惊。他知道,他的头顶依旧悬着利剑。  人生真是无常啊。虽然过去一年了,但回想身在中枢推行革新的那一幕,还是热辣辣的。他不知道后世会怎样评价他们这八个月的努力。但他自思,上可以对天,下可以对地;而对于人事,此一时彼一时,人多口杂,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  当时,德宗驾崩,顺宗登基。只可惜顺宗身体差了些,早在未登基前就得
吴佩孚和冯玉祥都是直系军阀的骨干,关系却如同水火。冯玉祥最初依附袁世凯,曾是皖系军阀的主力,因与段祺瑞的“军师”徐树铮结怨,一怒之下离开段祺瑞,投到直系军阀曹锟名下。可吴佩孚一直对他心存敌意并设法排挤,一是觉得他不够忠诚,二是怕他抢了自己的风头。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冯玉祥立了头功,喜得曹锟屈尊下拜,连声夸道:“此战大胜都是仰仗将军!”并委任冯玉祥为河南督军。吴佩孚心里不快,却又无力阻挠,于
月朗星稀,夜深人静,一位教书先生刚批改完学生的作业。他揉了揉眼睛,喃喃自语:这可怎么办啊?随即他第一千零一次翻开《千字文》急切地寻找着什么。  作为伞村为数不多的识字的人,这位常常给别人家孩子取名的教书先生,此时却对自己孩子的名字十分头疼。最后翻到《尚书》某一页的时候,他眼里似乎有了火花,指着“燮友柔克”这一行字说:就是你了。单字一个燮,字克柔,他希望儿子今后做个以刚克柔、刚直不弯的直男。这个孩子
鲁迅曾高度评价过一本书:“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这本书就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说起司马迁,他可谓中国历史长河中,屈指可数的一种人: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改变者。他超越了命运的桎梏和打压,让不计其数的尘封历史重见天日,用笔端给各路英雄豪杰隆重定调。历史,因为司马迁,真的变得不一样了。  纵观司马迁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就伟业者,不外乎三个要素。  最好的启蒙是家风。  司
摘 要 德国战败后,由美苏英法组成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各自占领区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在对德国军事工业企业设施进行大规模拆除中,苏联驻德管制机构对德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德国科技的转移,采取了“自愿强制、为我所用”的做法。这种有选择性的人员和科学技术转移,特别是对火箭制造、飞机制造、原子武器制造及军事造船等技术的转移与利用,对苏联的经济恢复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加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苏联驻德
在你死我活的世界战争史上,效果极“坑”的武器从来不少,其中几样更是奇葩:一副大杀器的模样,战斗力却弱爆了。  拖拉机坦克  20世纪40年代,二战打遍全球,新西兰作为英联邦的一员,当然也要跟着往上冲。可新西兰是个纯粹的农业国,不但战斗力为负,机械化装备也稀缺,岂不是白送人头?新西兰国防部长Bob Semple灵机一动:咱可以改装坦克嘛!于是这款以其名字命名的“新型坦克”华丽登场。  乍看这款坦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