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思索与探讨

来源 :吉林农业·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to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都市农业应运而生,成为城市及市郊空间特殊形态的农业。特别是在我国,都市农业园区发展极为迅速,这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市农业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文章以西安市为例,论述了都市农业发展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都市农业;两级三层;三品认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06-2
  
  西安市作为农业和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客观要求、基础条件和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存在问题
  (一)农业生产、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并且落后
  没有真正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且标准体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确。不完整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都市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标准体系不完善。一方面体现在标准的适用性上,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一些规程并不能适应西安市的实际情况,焦点问题就是西安市地方标准的建设滞后尤其是能够体现都是农业特色的地方标准;另一方面体现在标准的涵盖面上,现在的标准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的操作规程上,产品质量标准建设相对滞后。
  2.技术指标落后,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一次,我国农业标准的标龄相对较高,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年至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西安市都市农业采标基本上都是原有国家、地方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的问题突出。
  3.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少,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少;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在都市农业标准有关服务性的标准空缺,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生产者对都市农业认识不清
  在没有深入剖析市场和科学调研的前提下,只顾眼前利益,忽略了农业发展的周期性特征,盲目上马,造成产品滞销,价贱伤农。认为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发展都市农业,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传统农业生产荒废,以环秦岭北坡观光农业为例,大大小小“农家乐”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以家庭为单位近2000家,虽然总量不小,但在发展上缺乏规划,大多都是以葫芦画瓢,人家怎么弄我就怎么弄,在生产方式上,大多都是单兵作战,一盘散沙,档次低,效益差,难以形成产业优势,低于市场风险能力差。
  1.专业技术性人才缺乏制约产业档次提升。一方面是从业人员不足,生产指导的形式往往就是办办培训班,搞搞讲座,形式大于内容,缺乏长期驻村、驻基地、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往往造成技术指导走马观花,顾此失彼。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有缺陷,现在各区县的普遍情况是技术人员只掌握传统生产技术,不能适应新型都市农业发展需要。
  2.监管缺位,盲目追求产业扩张。在产业扩张时,监管指导工作略显滞后,生产存在跟风问题,在没有调查市场的情况下,产业规模急速扩大,市场供求失衡,农产品滞销事件时有发生,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西安市农业生产还主要是以单家独户的种植、养殖和经营为主,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大。 部分农产品生产者不按标准生产现象严重。生产厂商和农民受商业利润驱动,故意违反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4.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健全。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近几年来步子很大,提出了“两级三层”检验监测体系规划,(市有中心、区县有站,基地有点)但由于工作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在区县一级检测手段总体相对落后,监管机制不够健全,范围相对有限,不少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工作中、压力大。
  5.产品认证、品牌化建设仍需加强。近几年来虽然西安市农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品牌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比例仍然偏小,以“三品认证”为例西安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0余个,无公害基地认定148个,绿色食品认证73个,有机食品认证8个,数字较前几年虽然大幅度提高,但占全国比重均不足1%,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二、建议与对策
  根据西安市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五大体系设想:
  第一、是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适合西安市农业发展现状,突出特色农业、提升产业档次的标准系统,逐步完善生产标准、加快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做好贮藏、服务等配套标准的建立,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各环节均有标可依。
  第二、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以推广需要建立一支稳定的技术服务队伍为支撑,技术服务队伍的构成,应以参与都市农业发展进程,长期在生产、经营一线从业,了解当地生产情况,责任心强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人员组成,从而保证技术服务工作长期连续开展,改变以往讲了就走,形式大于内涵的技术服务形式。
  第三,建立推广体系,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期的宝贵经验,需要一个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建立一个推广服务平台,各地不同模式的发展经验在平台上可以充分交流,使从业者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最佳模式。
  第四、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生产,保证质量安全是根本,在现行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环节的监管,将监管工作日常化,各项措施要简便易行,有良好的操作性,既要严把质量安全关,又要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
  第五、建立产业发展监管体系,都市农业在西安市的发展仅仅只有几个年头,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使整个产业能够健康、快速发展,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履行好自身职责,严格监管,既要为产业发展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又要对损害产业发展的短视行为应坚决整治,以免危害产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支持建立行业协会,通过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从业者行为,提高入会门槛,建立会员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协会自律功能。
  
  作者简介:王炳琳(1979-),男,陕西西安人,就职于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产品市场监管。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测深仪、声呐及多普勒计程仪保障维修过程中对换能器技术状态鉴定所面临的困境,研制了基于小信号电桥法的换能器测量仪器,通过单片机、信号发生器、电桥电路法、电压测量法测量换能器的动态等效电容、等效电阻、谐振频率等技术指标,并通过软、硬件予以实现,经实践检验,有效地提高了对换能器技术状态鉴定的效率。在日常修理中有很强的实用性。该方法已在回声测深仪修理调试检测设备中得到应用。
目前中职机制专业课教学面临两个重要障碍:其一,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其二,现有教学模式不利于中职机制专业课的教学。为了适应培养理实一体化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发挥学生自主学
文章介绍了茂名市的农业现状,总结了近年来茂名市农产品安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指出了农民的农产品质量意识淡薄、农用生产资料的品种结构不合理、捉产品总体质量水平低、农产
农村教学比较落后,在师资、教学设施方面与城市小学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寻找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分层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农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