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视野下自然角“三性”环境的创设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o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自然角是幼儿认识、探索自然的窗口,其环境创设是为幼儿的发展而服务,直接影响幼儿对自然角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一、主题性环境——为自然角构建蓝图


  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意义,是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支持性的微自然环境,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自然的求知空间。特别是小班幼儿,对于身边事物的认知有限,经验不够丰富,创设有意义的自然角环境创设能提升幼儿参与的兴趣,促进身心发展,那这样的环境从何而来,又该如何丰富呢?
  (一)让幼儿成为主题的设计师
  自然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生活学习,及时捕捉相关的兴趣点,如:季节、气候、动植物、地理等,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筛选,以幼儿发展为本位,创设属于幼儿自己的自然角。
  如阳春三月,一次午后散步,眼尖的幼儿发现围墙边的迎春花开了,金灿灿的煞是好看,他们围在那里观看,有的说“好漂亮的花”,有的说:“这里好多黄色的花呀”,我抓住这个契机,说道:“这叫迎春花,它是来欢迎春天的”,轩轩突然问道:“老师,我们可以把春天搬到教室里吗?”就这样,幼儿和教师、家长一起了解春天的气候特征,分工制作柳树条、花朵、毛毛虫等装饰,还给各种器皿涂上绿色,将废旧的小椅子装扮成花园,再配上小栅栏,他们提议将可爱的毛毛虫作为标志,寓意班级的自然角会变得像蝴蝶一样美。班级自然角——“毛毛虫乐园”就此诞生。
  (二)让生活成为资源的大宝库
  小班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班级自然角里的资源应尽可能提供自然的物件,让幼儿在充分地触摸、操作、体验中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
  自然角的区域框架构建好了,里面安放什么内容呢?我组织幼儿讨论:“毛毛虫乐园里可以请谁来住呢?”在上学期自然角创设经验的基础上,幼儿很快地说出:“可以带一些植物”“还有小金鱼、小乌龟”“还能带一些种子”……显然,幼儿思维还停留在原有的经验水平上,于是我问道:“有哪些是春天特有的呢?”婷婷立马说道:“我家门口的小水池里有小蝌蚪,可以带来吗?”跃跃说:“昨天下雨了,我看到好多小蜗牛”……可见,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有了关注,对春天的了解又进了一步。
  令我惊喜的是,幼儿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树枝、鹅卵石等,这些不起眼的自然资源,成了极好的材料,幼兒通过触摸、想象、涂鸦,变成了自然角里独特风格的装饰品。
  在自然角主题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追随幼儿的兴趣,在明确主题后,教师需关注幼儿的经验水平,通过行为或语言的指导,为幼儿的经验建构注入催化剂,启发幼儿从多角度关注身边的事物,挖掘有利资源,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从而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自然角环境。

二、探究性环境——为自然角添砖加瓦


  自然角区域的创设一般分为欣赏区、种植区、实验区、饲养区四大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如何站在幼儿的角度创设具有探究性的环境,更清晰、明确地体现各区的目的,支持幼儿自主地去观察、探索、感知,激发创造潜能呢?
  (一)观其内涵,引发生命力
  在自然角的创设过程中,多数教师都会将自然角的欣赏区定义为幼儿的照顾区,小班如此,中大班也如此,确实,这样的定义能培养和锻炼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及照顾花草的技能,但时间久了,幼儿的兴趣也逐渐消失。如何通过环境,从内在丰富欣赏区,真正发挥其价值呢?
  1.寻专注点,提供探索支撑
  在“毛毛虫乐园”乐园创设初期,幼儿对带来的绿植新奇不已,每天都会去观察照料,时间久了,去观赏的人越来越少。为了引发幼儿兴趣,我邀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花草,谈话活动顿时变成了讨论活动,“我的小花是黄色的,你的是紫色的”“我的叶子是长长的,他的叶子也是,你的不一样”“我的叶子边上是毛毛的,你看”……这不就是比较吗?多好的教育机会,于是我在创设区设计了图示:看看我们哪里不一样,同时还在边上设置了常见叶子的图谱,供幼儿比对认知,从此欣赏区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2.寻兴趣点,增添探索色彩
  在“毛毛虫乐园”的欣赏区里,还保留了上学期展示的种子,一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摸一摸,猜一猜”游戏热衷不已,顿时想到可以将种子放在箱子里供幼儿游戏,我根据种子的形状、质地等进行了筛选,并投放到自然角,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触摸感受种子的不一样,自然角又多了一道风景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小班幼儿对事物兴趣的持久度较低,教师更要关注其已有的认知水平及最近发展区,通过材料诱发幼儿的兴趣和行为,通过环境的优化引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二)究其原因,诱发探索力
  自然角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实验室”,他们通过亲自种植、比较实验,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科学认知。自然角环境的创设要随时捕捉幼儿有价值的问题,让环境成为无声的老师,友好的同伴。那如何创设幼儿自己的实验室呢?
  在种植区,幼儿将种子种在了土里,并一起讨论:植物的成长需要哪些条件?我说:“小种子跟你们一样,都喜欢喝水。”小娴说:“我喜欢喝有甜味的水,小种子会喜欢吗?”针对幼儿的这个想法,我设置了小小实验区“种子喜欢喝什么水?”实验区里设置了四种不同环境(糖水、咸水、酸水、纯水),供幼儿观察,哪种环境下的种子长得最快最好。幼儿带着问题,每天去观察,交流发现记录,同时我还将种子发芽的成长图粘贴于墙上,供幼儿比对。
  创设这样自由、自主的自然角环境,无形中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环境创设的参与权,更是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提升了综合能力。

三、生成性环境——为自然角粉墙添饰


  自然角生成环境是指将幼儿在自然角探索过程中所延伸出来的内容通过补充性环境创设,给予幼儿继续探索的空间和支撑。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所生成的内容,给予支持,在见证儿童学习历程的同时推动环境的动态发展。
  (一)优化墙面,变“看”为“做”
  自然角环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各种空间,展示墙可根据各班自然角创设的实际情况及幼儿的需求来进行选择,可以是成果性的记录,也可以是过程性的资料,或者是延伸性的内容等。
  “毛毛虫乐园”设置于班级外的阳台上,区域较小,所以我将栏杆作为自然角的展示墙,以照片记录的方式进行。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发现幼儿对于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不熟知,于是我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打印成图片,供幼儿认知,但是发现幼儿对此并不感兴趣。一天忽遇大风,栏杆上的图片被风吹落,幼儿帮忙整理,发现几个幼儿认真地粘贴小蝌蚪成长的过程,时不时还争论几句,我突然明白了,将图片全部摘下,放在了一旁的盒子里,此后幼儿总会三两结伴自由操作。
  其实在日常自然角的环境创设中,教师经常会把所有空档都填满,看似丰富,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能进行适当留白,把机会交给幼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在“填补”过程中,其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二)整合空间,变“面”为“体”
  在创设自然角环境的时,教师们过多的关注平面的布置,但对于一些空间较小的班级,很难将延伸性的内容再次进行丰富与调整,这时就要充分利用自然角立体空间,如:隔断、悬挂等。
  一天,幼儿无意间发现了一只小瓢虫,十分新奇。但园内小昆虫的数量和品种有限,于是我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走进自然,寻找小昆虫,同时将这些小昆虫拍照打印出来带到幼儿园。我将昆蟲的照片挂在栏杆上的柳树枝上,垂到适合幼儿的高度,写上提供者的名字,鼓励幼儿相互介绍认识的昆虫,通过同伴间科普,幼儿能认出好多常见的昆虫。
  自然角延伸环境的内容可以是来自于课程,也可以是来自于生活,满足幼儿的需求,利用一切可能的空间及资源,将原有的环境进行优化,多元化的进行发展,从而给幼儿探究学习的机会,亲近自然的机会,利用环境推动幼儿的生成,让环境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园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应该是幼儿自主开展学习的平台,是幼儿想象与探索的天地,是家园合作学习的窗口,教师要充分发挥“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通过“三性”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让幼儿真正与环境进行互动,成为环境的主人和同伴,让环境成为幼儿游戏、探索、学习的支柱。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昆士兰有一个社区小型幼儿园——C
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我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至后来在国际上备受推崇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和瑞吉欧教育理念,在众多世界公认的成功幼儿教育模式中,环境的作用在不断地被强调和突出。  笔者选取蒙台梭利教育(以下简称“蒙氏教育”)和瑞吉欧教育作为研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尤其是近两年,区域、区域活动、自发自主游戏成了热门的词。其实,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区域及区域活动并不是这些年才出现的。上个世纪初的蒙台梭利课程就强调了区域,所谓有准备的学习环境,指的就是各种功能的区域。当然,蒙台梭利课程中的区域活动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区域活动含义有相当大的不同,但蒙台梭利课程关于区域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区域及区域活动是有参考意义的。台湾
鸡蛋实验是我今晚最喜欢的部分,当鸡蛋被摆在桌上的时候,我以为我已经全都琢磨出来了。我们会先进行个人观察,接着在小组里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你还会强调亲身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人的观察的力量。然后我们将继续进行这节课的下一个环节。我的这些预想与实际接下来发生的情况相差甚远。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我这辈子会用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考虑鸡蛋的问题。这真让我大跌眼镜!在下了课开车回家路上,以及睡觉之前思考的时候,我
针对以往幼儿园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相互割裂的现象,我们在开展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创设了与主题需要和发展相关的融合性情境区域活动,尝试探索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的融合、区域游戏之间的相互融合、区域游戏的目标与主题活动目标的融合。下面,以主题活动“空中小卫士”为例,作具体分析。  一、在主题活动中创设融合性区域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幼儿园里,更多的教师会使用积极的赏识教育来鼓励儿童的正面行为。我国幼儿园中教师常说的“你真棒”、小红花以及各种奖励贴纸就是为了鼓励孩子们产生和维持社会和幼儿园期望的行为。很多老师用心制作这些小奖励,甚至搭上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委实让人感动。  表扬和奖励来源于行为主义,当个体受到正面的刺激,则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延续和增强。表扬和奖励都属于外在刺激,儿童希望得到这些外在的正面认可。而进
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以下简称百幼)自1996年8月建园以来,始终坚持“与伙伴同行,育关怀品格”的办园宗旨,以“伙伴共生,完整儿童”为办园目标,以“同玩、同伴、同行”为园训,提出了“交往、共生、包容、共享”的文化主张。通过“伙伴”理念的建构与实践,幼儿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这些真实、自然、开放、多元的生活场中提升能力、学会交流、健全品格。  百幼以幼儿与同伴的共同生活为基本形式,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尝试、大胆探索并初步掌握两人面对面快速平稳通过独木桥的方法。  2.锻炼运动中的平衡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  3.学会互助,懂得谦让,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阅读过故事《小羊过桥》,能快速平稳地在高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的长凳上行走。  物质准备:长凳10条,羊角装饰10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音乐,《拥抱春天》音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
家长早上送孩子入园经常会提出些小要求,如“老师,某某有些上火,需要多喝点开水”“老师,某某今天早上没有大便,中午请你提醒她一下”“老师,我下午开会,要晚接孩子”……家长们希望教师能够把他们说的事情放在心上,但面对众多家长的要求,记忆再好的教师偶尔也会忘记某件事。因此,我找来便利贴把家长的要求一一记下来,顺手贴到办公桌旁的墙壁上,完成后就撕掉。一天,一位家长由于没有时间等待与我对话,就把自己的要求写
一、问题提出  根据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陪餐制度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校园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搜索相关研究,从文献来源看,重时效轻系统。各类报道层出不穷,但系统化的学理研究不足,如《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