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下的行动力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百家湖幼儿园(以下简称百幼)自1996年8月建园以来,始终坚持“与伙伴同行,育关怀品格”的办园宗旨,以“伙伴共生,完整儿童”为办园目标,以“同玩、同伴、同行”为园训,提出了“交往、共生、包容、共享”的文化主张。通过“伙伴”理念的建构与实践,幼儿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在幼儿园、家庭、社区这些真实、自然、开放、多元的生活场中提升能力、学会交流、健全品格。
  百幼以幼儿与同伴的共同生活为基本形式,研究将幼儿、教师、家长、课程、环境等要素融入同一生态系统中,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彼此欣赏、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关系,让教师和家长以伙伴的身份与幼儿学习、合作、共进。幼儿园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构建了幼儿园6S管理框架、标准与评价机制,创设了有序、规范的教育环境,低耗、高质的工作环境,和谐、向上的园所形象,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探索、自主评价,获得行为的自主权。
  6S究竟是什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表面上看是各种醒目的标签,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家”,全园整洁、美观、有序,焕然一新,实则是文化“行动力”的落地生根:让“通过物品规范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再内化为一种素养,最终形成一种文化。
  如何使6S管理形成一种文化?这是从无到有,再到优化完善的过程。关键是所有人从对6S精神、行为文化的自我认同,再到自觉推进的过程。如何使教师和家长在6S文化力的浸润下产生行动力?百幼实行了“6S推進五步曲”(如下表)。
  以下阐述“6S推进五步曲”中独具特色的三则系列活动。

“6S素养口诀”——让每一个行为都有规范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每一项工作都有操作标准,幼儿的每一个活动都有行为规范,如这个时间段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实现从标准到行为的转化?如何达到从行为到习惯的内化?百幼教师充分利用6S目视化管理的特点,将师幼行为规范转化为可以理解与操作的“6S素养口诀”,使教师懂得管理自己的事情,幼儿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自理能力,养成自律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如教师上岗四步曲:提前五分来上岗,迅速换好工作装,开窗通风半小时,茶杯消毒三刻钟;又如幼儿睡前五步曲:睡觉之前小个便,脱好衣物叠一叠,轻轻走到小床边,枕头被子铺开来,钻进被窝露出脸。教师遵照目视化原则,将素养儿歌配合孩子的照片、绘画,图文并茂地呈现于班级卫生间、午睡房、楼梯等地方,发挥了教育功能,促进了幼儿认知发展,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6S通关大行动”——让每一张标签不仅仅是标签


  “6S通关大行动”是通过目视化管理及时发现6S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下达“通关指令”,教师在24小时内完成通关任务。
  以资料室为例。资料室是一所幼儿园存放后勤物资的重要场所,然而资料室物品繁多,摆放随意,杂乱无章。管理好一个资料室并不简单,需要管理员具有整理、归纳、分类、整合、分析等综合能力,还需要用心、细心和责任心。在“6S通关大行动”中,我园将6S目视化管理策略率先运用于资料室的管理,提出了“30秒口号”,即30秒内找到想要找的物品。为实现易取、易放、易管的目标,我园还提出了“6S物品管理要求”,即有物必有区、有区必分类、分类必挂牌。目视化管理的实现将引发资料室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变革。我园彻底清点资料室中的物品,按照物品报废程序,将老的、旧的、坏的物品淘汰,并依据“横打竖放、竖打横放”的原则将所有物品可视化呈现;再根据教育教学功能,将所有物品重新归类,根据物品大小选择透明纳物箱分类存放;贴上明显的区域挂牌和物品标识后,再次登记入库,在计算机中备份、备查,并实现网络共享,教师在班级中就可上网查询或电话咨询所需要的材料有没有,数量有多少,精确位置在哪里。资料室墙壁上物品分区、分类、入库、领用、借还、核库等流程示意图的呈现,更让教师的领取操作变得规范、清晰。任何一位教师来到资料室,都可以通过图示、标签或电脑定位显示在30秒内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

“家庭6S革命”——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幼儿的伙伴


  孩子们在6S管理中呈现出自主管理、同伴管理的状态后,家长们也渐渐熟悉、认可了班级6S管理方式,在时常参与班级物品管理的同时,也悄悄将6S管理带入家庭。家长们和孩子们展开了“物品整理——张贴标签——旧物改造——点缀生活”系列活动。例如,小欣一家用三色标签来区分区域,即家庭公开区域使用蓝色标签,帮助所有家庭成员、来客快速找到家中物件;家庭私密区域使用粉色标签,在规范自己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不常用物件使用黄色标签,提示这些物品可陆续进入储藏室等储物区域。在这场家庭革命中,大家不仅废物利用,使用食品盒、鞋盒、罐类来进行收纳,还利用鲜花、画作、小物件装饰点缀每一个角落。这场“家庭6S革命”让每一位家长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伙伴,也诠释了“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实践只有触及心灵,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园所文化建设必须从幼儿、教师、家长的内在需求出发,搭建内在成长的“心梯”,才能真正激发团队的活力与凝聚力,才有可能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其他文献
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分享行为不仅包括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物品和劳动成果,也包括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是幼儿亲社会的一种行为表现。每周五的“玩具分享日”,小班幼儿都会带着自己的玩具奔向教室,或是与同伴交换玩具,或是邀请同伴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这种由分享发起方和共享方双主体的共同活动,能让幼儿在现实环境中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和愿望,从而形成和谐快乐的分享行为。一、遵循年龄特点,接纳小班幼儿
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借此机会写写我在安吉期间的收获。我一直致力于为幼儿茁壮成长创设环境,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游戏、成长和生活。安吉游戏与我的观点以及想法完全吻合,但安吉游戏又不同于我以往的任何经验。在安吉的经历比我接受邀请时想象到的更有挑战性。在安吉的一周里,每所幼儿园都有太多东西让我不断观察、惊叹、思考、确认。我的脸颊因不断地笑而僵硬,我的眼睛因为不停地观察而疲劳,有些天我不停地做笔记并提出许
一、教研背景  杭州是一个拥有众多博物馆的城市,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历史沉淀的博物馆,如中国丝绸博物馆、伞扇博物馆和南宋官窑博物馆等。2017年我园开启了园本课程的新板块——走进博物馆,并以项目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博物馆之旅,期望通过与博物馆资源的互动,激发幼儿对博物馆的关注,在感受博物馆文化底蕴的同时促进幼儿深入探究的能力。  在项目开展前期,教师们一一走访,从课程规划的角度,对场馆的地
以往我园的日常教研活动重点放在观摩课后的评价上,尽管研讨的气氛也很浓,但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依然很多,进步不很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和教师展开讨论:我们的教研是否出现了问题,教师的教学为何没有更大的改观?教师们有的说:每次的研讨,不谈优点只找缺点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有的说:太多的不足让教师无处下手解决问题:还有的说:我们的教研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呢?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课前先反复“磨课”,然后
澳大利亚昆士兰有一个社区小型幼儿园——C
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我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及至后来在国际上备受推崇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和瑞吉欧教育理念,在众多世界公认的成功幼儿教育模式中,环境的作用在不断地被强调和突出。  笔者选取蒙台梭利教育(以下简称“蒙氏教育”)和瑞吉欧教育作为研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尤其是近两年,区域、区域活动、自发自主游戏成了热门的词。其实,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区域及区域活动并不是这些年才出现的。上个世纪初的蒙台梭利课程就强调了区域,所谓有准备的学习环境,指的就是各种功能的区域。当然,蒙台梭利课程中的区域活动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区域活动含义有相当大的不同,但蒙台梭利课程关于区域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区域及区域活动是有参考意义的。台湾
鸡蛋实验是我今晚最喜欢的部分,当鸡蛋被摆在桌上的时候,我以为我已经全都琢磨出来了。我们会先进行个人观察,接着在小组里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你还会强调亲身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人的观察的力量。然后我们将继续进行这节课的下一个环节。我的这些预想与实际接下来发生的情况相差甚远。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我这辈子会用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考虑鸡蛋的问题。这真让我大跌眼镜!在下了课开车回家路上,以及睡觉之前思考的时候,我
针对以往幼儿园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相互割裂的现象,我们在开展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创设了与主题需要和发展相关的融合性情境区域活动,尝试探索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的融合、区域游戏之间的相互融合、区域游戏的目标与主题活动目标的融合。下面,以主题活动“空中小卫士”为例,作具体分析。  一、在主题活动中创设融合性区域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幼儿园里,更多的教师会使用积极的赏识教育来鼓励儿童的正面行为。我国幼儿园中教师常说的“你真棒”、小红花以及各种奖励贴纸就是为了鼓励孩子们产生和维持社会和幼儿园期望的行为。很多老师用心制作这些小奖励,甚至搭上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委实让人感动。  表扬和奖励来源于行为主义,当个体受到正面的刺激,则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延续和增强。表扬和奖励都属于外在刺激,儿童希望得到这些外在的正面认可。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