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

来源 :中国肿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1978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肿瘤防控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内容,肿瘤防控,登记先行.中国的肿瘤登记,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历经50年代艰难萌芽、70-80年代起步发展、90年代项目维持、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已走过63年的发展历程,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肿瘤登记道路,产生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登记成果,在世界肿瘤登记领域彰显了中国影响.该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肿瘤登记发展历程,梳理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肿瘤登记现状,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王凯军主任医师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过程中研创的一种针法.其理论基础为《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离合理论和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顾植山教授据此绘制顾氏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图1),王凯军主任医师由此将三阴三阳量化分布于太极图中各特定区域(图2),在人身各处作开阖枢太极图(以头部及腹部为主,图3),于太极图中相应部位针刺或点按以治疗各科杂病.在前期的临床实践中,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已被证明具有手法简单、应用广泛的特点.现介绍医案2则与同道交流.
目的:探索中医传统灸法温和灸和雀啄灸治疗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6名,分别予足三里穴温和灸和雀啄灸,时间为25 min,采用红外热成像仪监测足三里穴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并采用仿真测温仪监测模拟皮层施灸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观察温和灸和雀啄灸第20 min时模拟皮层和受试者足三里穴产生的温度场分布,并选取距离施灸中心半径0.7、2.1、3.5 cm的温度值,比较模拟皮层和足三里穴在不同悬起灸法下的温度场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温和灸和雀啄灸20 min时,足三里穴的温度场皆为以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肾俞”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炎性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模型组及艾灸组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弗氏完全佐剂(CFA)复合造模方法复制AA模型.艾灸组于“足三里”“肾俞”进行艾灸干预,每穴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21 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炎性因子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 α(
现代进化解剖学研究表明上臂遗留正中动脉是常见的解剖变异,且有增加趋势.这个现象正好能够解释汉简帛十一脉到《内经》十二经脉的转变和手厥阴经脉的增补.经系统分析对比,笔者提出“阴脉为动脉,阳脉似神经”假说,用以解释在针刺和穴位出现之前的秦汉时期经脉理论.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描述了肢体的6条主要动脉和6条重要神经的分布、生理和病理.证据提示,可能是由于针刺和穴位的引入改变了《内经》以后的经脉理论发展方向,促进了气血、经络、脏腑归经等理论的形成.
采用文献调研和德尔菲专家共识,总结针刺治疗癌痛的重要穴位,为制订《针刺治疗癌痛临床实践指南》提供证据基础.通过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针刺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28项,归纳分析选穴方法和高频使用的穴位,据此设计德尔菲调查问卷,对30名国内外针灸、肿瘤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认为针刺治疗癌痛应采用个性化取穴方案,取穴以足三里、合谷、太冲、三阴交、阳陵泉和阿是穴为主.结合临床研究证据与专家调研结果得出针刺治疗癌痛的重要穴位,然而临证选穴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细化.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CSVD)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用于治疗高LDL-C血症的主要药物为他汀类药物,其他可选药物包括依折麦布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抑制剂(inhibitors of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i-PSCK9)等.这些
通过统计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腧穴学》《经络腧穴学》中上肢不同部位腧穴主治病证的分布情况,发现臂部腧穴常有治疗瘰疬、瘿病的记录,而手经中位于肘关节以下的腧穴以及循行过颈的足经的下肢腧穴却少有此类主治作用.基于古今文献进一步分析,认为臂外侧部的腧穴,尤其是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可能具有治疗瘰疬、瘿病的特殊作用.
患者,男,73岁,于2020年6月18日就诊.主诉:右侧外耳及耳周疼痛18 d,伴右侧口眼歪斜15 d.现病史:18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耳部疼痛,耳周区域不可触摸,疼痛程度及范围呈进行性加重,伴口苦口干.15 d 前突然出现右侧面肌无力瘫痪,采用止痛药治疗(具体不详),未见明显疗效.刻下症:右侧外耳部及耳周疼痛难耐,风吹即痛,不可触摸,入夜尤甚,疼痛范围为整个右头部及右侧面部,右侧外耳道可见数个疱疹.
总结针刺参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应用价值.围手术期针刺不仅可在术中阶段有效镇痛并减轻术中应激反应,在术前也可缓解以术前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在术后则对手术造成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调节作用.针刺作为一种安全的非药物疗法展现出参与加速康复外科(ERAS)多学科干预的核心优势.未来的研究需多维度地探索与评价围手术期针刺的作用,在建立围手术期针刺循证依据的同时,逐步揭示围手术期针刺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