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抒怀 寓意高远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1392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像《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后《赤壁赋》等,而《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也是千古佳作,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在黄州所作。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孰能至此!”托物言志,借物咏怀是这首词的主要特点。苏轼对咏物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咏物写得既多又好,深深地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的孤鸿,《定风波·咏红梅》中的红梅,无不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情怀。
  苏轼在咏物词中不仅注意写出物之形,更注意写出物之神,进而寄托词人深沉的情感与高沽的精神品格——这才是词人咏物的真正目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正是这样的作品。词的上阕,描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漏断”即指深夜。上阕意思是说,院中夜深人静,一弯缺月挂在上,稀疏的梧桐枝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个“幽人”,可能是想像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这正契合了作者谪居的身份。作者以贬谪之身,在这寂寞的夜晚难以入眠,是合乎情理,不足为奇的。这样的景物描写可见词人心情的不平静。经过一场大风波,确实令词人的内心十分复杂。正在徘徊之时,依稀看到了一只孤独的飞鸿的身影,它的出现触动了词人的心弦,人鸿之间竟有了某种的相通,物我相看,于是下阕便有了对孤鸿的着意描写。
  下阕承接上文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定,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凉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初贬黄州,“乌台诗案”的阴影仍未能消除。孤鸿的惊惶正是词人的惊惶,写物同时写人,物我相融。然而孤鸿的惊惶更因为是“有恨无人省”,它心中的苦恨有谁清楚?有谁明了?苏轼一生从未放弃施展宏图、为世所用的政治抱负,即使遭遇多次外放、贬谪,他仍用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地方任上为老百姓效命,故每到一处上任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这种为国为民的情怀,使他不忍心看到百姓遭受某些新法带来的痛苦,于是在诗中大胆直言,直陈其弊,如《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新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规定,赋税要钱不要米,以致农民低价卖米换钱交税,谷贱伤农,农民无路可走,难以为生的境遇。没料到这些关注、反映现实的诗篇却成为新派罗织罪名的证据,这怎么不令苏轼愤懑、痛苦呢?孤鸿心中的“恨”无人了解,正写出了诗人心中的一腔报国热情无人领会,物与人同一心情,物中也就有了人的影子。最后两句尤能见鸿之神韵,人之标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本不栖宿于树枝而宿草丛,这是其习性,词人偏写鸿故意不肯栖宿于高枝,而选择寂寞寒冷的沙洲独居,这种有意而为之的选择,恰见鸿不愿意随波逐流。这种自甘寂寞,正是词人坚守信念、洁身自好人格的写照。鸿与人相互映衬,相互比照,写鸿即是写人,人与鸿已融为一体,鸿的精神融入了词人的精神,鸿的形象也为此格外的高洁,与众不同。这正是苏轼自我形象的特征。
  全词运用比兴寄托手法,借咏鸿来喻己,从而寄托了自己的情怀,语语相关。在这个冷月无声、万籁俱寂的夜晚。寂寞的词人与缥缈的孤鸿遥遥相看,既写人又咏物,此人从鸿的身影中看到了自己。他赋予鸿以独特的神韵,既写其形,更重写其神,塑造出鸿与众不同的形象,从而在孤清旷远的意境中凸现了词人孤傲、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苏轼咏物词寄托之深远,艺术手法之出色可见一斑。黄蓼园所评较恰当地指出了该词的独特:“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之寂寞。而初从人谈起,言如孤鸿之冷落。第二阙,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其他文献
一本内容精彩的书要有一个精美的封面,一件优质的商品需要精美的包装,同样的道理,一篇优秀的作文也需要有精美的表现形式。近几年来,不管是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作文形式可谓是花样百出,品类繁多,这些新的文体形式突破了传统形式的单调,给我们的作文带来了亮色。因此,为我们的作文寻找新颖迷人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成了我们作文训练中的重要内容。   纵观那些成功的满分作文,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面对一大堆语言文字,更是面对美,面对美的生活,面对美的精神。教师如果教育得法,就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震撼力,必然会作用于学生的理智、情感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语言美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是无限的,阅读的本质是
[提要]中学生作文需要虚构。根据人的社会生活、人的素质提高和创作本身的要求,虚构在中学生作文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从中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来看。虚构也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虚构必要切实可行      作文要真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作品要真实并不等于作文仅要真人真事,所以,作文并不因此排斥虚构,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虚构往往是创造力的表现,尤其对文艺作品来说。不过,中学生的作文与文艺作品毕竟区别很大,那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三个面向”对我国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要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即共產主义的理想和道德修养,这是为人师表的先决条件。②要有渊博的学识才能,包括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这是做一个合格教师的业务基础。③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本文仅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应
關于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这三个概念有些人在使用时很随意,甚至会混淆,只有清楚区分这三个概念的异同,才能恰当使用,体现出哲学中语言要规范的特点。
《上石潭记》全文以“清”字为中心,写景抒情围绕一个“清”字来进行,以诗情画意的笔调,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清冽的潭水,清闲的游鱼和清幽的环境,从而表达出一种愉悦中有宁静,宁静中含凄清,凄清中露峻洁的复杂感情。  对于《小石潭记》中的“清”,已有众多精当的点评。而对于文章第三自然段中的“明灭可见”和“不可知其源”的赏析评论就略少些,现斗胆浅析如下:  第三段原文是:“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
人在家中坐,愁从心上来;心有千千结,诗有千千解。“愁”在诗人心中是无意喷涌的一丝浪花,诗在读者心中是有意掀起的层层涟漪。越是忧郁的言语,越容易产生心灵的反应;越是伤情的诗句,越可能形成感情的共鸣。重读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笔者沉郁其中,非借助言语而不能平静。    一、余光中的“愁”何以如此之深    凡人之愁语,多片时而生,片刻而止:凡人之感伤,多随人心而来,又随人心而去。诗人余光中却并
2009年6月,学校开展“以教导学”教学模式的大型公开课活动,活动要求各个科组推出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并要求全校教师听课、评课。我们数学组高度重视本次活动,迅速召开科组会议,经过讨论,会议推荐由我来上八年级第四章《相似三角形》的最后一节课《测量旗杆的高度》。公开课后,听课教师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是一节有特色、有个性、效果好、水平高的公开课。本人从中得到极大鼓舞。    一、公开课的教学
[摘要]古典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是一个让学生体会美,欣赏美进而品评美、培养美的一个过程。文章从领略古典诗歌的乐意、体会古典诗歌的情感意蕴、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四个方面分析了在教学中美育教学过程的完成,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字]古典诗歌乐意情感意境语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来看,诗歌的出现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民族有着重视诗
刺 虎    勉县城西10公里108国道旁有一巨大岩石,相传为陆游刺虎处。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三月十七,四十八岁的陆游携妻子儿女从成都经利州(今广元)至南郑(今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帐下当幕僚,任宣抚使暑干办公事。王炎与陆游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与金兵在大散关激战。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反攻计划未能实现。十一月初二,受友人范成大之邀,陆游一家离汉中至成都,在成都府安抚司就参议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