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像《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后《赤壁赋》等,而《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也是千古佳作,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在黄州所作。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孰能至此!”托物言志,借物咏怀是这首词的主要特点。苏轼对咏物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咏物写得既多又好,深深地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的孤鸿,《定风波·咏红梅》中的红梅,无不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情怀。
苏轼在咏物词中不仅注意写出物之形,更注意写出物之神,进而寄托词人深沉的情感与高沽的精神品格——这才是词人咏物的真正目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正是这样的作品。词的上阕,描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漏断”即指深夜。上阕意思是说,院中夜深人静,一弯缺月挂在上,稀疏的梧桐枝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个“幽人”,可能是想像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这正契合了作者谪居的身份。作者以贬谪之身,在这寂寞的夜晚难以入眠,是合乎情理,不足为奇的。这样的景物描写可见词人心情的不平静。经过一场大风波,确实令词人的内心十分复杂。正在徘徊之时,依稀看到了一只孤独的飞鸿的身影,它的出现触动了词人的心弦,人鸿之间竟有了某种的相通,物我相看,于是下阕便有了对孤鸿的着意描写。
下阕承接上文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定,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凉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初贬黄州,“乌台诗案”的阴影仍未能消除。孤鸿的惊惶正是词人的惊惶,写物同时写人,物我相融。然而孤鸿的惊惶更因为是“有恨无人省”,它心中的苦恨有谁清楚?有谁明了?苏轼一生从未放弃施展宏图、为世所用的政治抱负,即使遭遇多次外放、贬谪,他仍用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地方任上为老百姓效命,故每到一处上任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这种为国为民的情怀,使他不忍心看到百姓遭受某些新法带来的痛苦,于是在诗中大胆直言,直陈其弊,如《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新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规定,赋税要钱不要米,以致农民低价卖米换钱交税,谷贱伤农,农民无路可走,难以为生的境遇。没料到这些关注、反映现实的诗篇却成为新派罗织罪名的证据,这怎么不令苏轼愤懑、痛苦呢?孤鸿心中的“恨”无人了解,正写出了诗人心中的一腔报国热情无人领会,物与人同一心情,物中也就有了人的影子。最后两句尤能见鸿之神韵,人之标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本不栖宿于树枝而宿草丛,这是其习性,词人偏写鸿故意不肯栖宿于高枝,而选择寂寞寒冷的沙洲独居,这种有意而为之的选择,恰见鸿不愿意随波逐流。这种自甘寂寞,正是词人坚守信念、洁身自好人格的写照。鸿与人相互映衬,相互比照,写鸿即是写人,人与鸿已融为一体,鸿的精神融入了词人的精神,鸿的形象也为此格外的高洁,与众不同。这正是苏轼自我形象的特征。
全词运用比兴寄托手法,借咏鸿来喻己,从而寄托了自己的情怀,语语相关。在这个冷月无声、万籁俱寂的夜晚。寂寞的词人与缥缈的孤鸿遥遥相看,既写人又咏物,此人从鸿的身影中看到了自己。他赋予鸿以独特的神韵,既写其形,更重写其神,塑造出鸿与众不同的形象,从而在孤清旷远的意境中凸现了词人孤傲、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苏轼咏物词寄托之深远,艺术手法之出色可见一斑。黄蓼园所评较恰当地指出了该词的独特:“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之寂寞。而初从人谈起,言如孤鸿之冷落。第二阙,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在黄州所作。黄庭坚评此词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孰能至此!”托物言志,借物咏怀是这首词的主要特点。苏轼对咏物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咏物写得既多又好,深深地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的孤鸿,《定风波·咏红梅》中的红梅,无不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情怀。
苏轼在咏物词中不仅注意写出物之形,更注意写出物之神,进而寄托词人深沉的情感与高沽的精神品格——这才是词人咏物的真正目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正是这样的作品。词的上阕,描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漏断”即指深夜。上阕意思是说,院中夜深人静,一弯缺月挂在上,稀疏的梧桐枝叶,仿佛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这个“幽人”,可能是想像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这正契合了作者谪居的身份。作者以贬谪之身,在这寂寞的夜晚难以入眠,是合乎情理,不足为奇的。这样的景物描写可见词人心情的不平静。经过一场大风波,确实令词人的内心十分复杂。正在徘徊之时,依稀看到了一只孤独的飞鸿的身影,它的出现触动了词人的心弦,人鸿之间竟有了某种的相通,物我相看,于是下阕便有了对孤鸿的着意描写。
下阕承接上文专写孤鸿,说这个孤鸿惊恐不定,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凉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还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初贬黄州,“乌台诗案”的阴影仍未能消除。孤鸿的惊惶正是词人的惊惶,写物同时写人,物我相融。然而孤鸿的惊惶更因为是“有恨无人省”,它心中的苦恨有谁清楚?有谁明了?苏轼一生从未放弃施展宏图、为世所用的政治抱负,即使遭遇多次外放、贬谪,他仍用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地方任上为老百姓效命,故每到一处上任都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这种为国为民的情怀,使他不忍心看到百姓遭受某些新法带来的痛苦,于是在诗中大胆直言,直陈其弊,如《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新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规定,赋税要钱不要米,以致农民低价卖米换钱交税,谷贱伤农,农民无路可走,难以为生的境遇。没料到这些关注、反映现实的诗篇却成为新派罗织罪名的证据,这怎么不令苏轼愤懑、痛苦呢?孤鸿心中的“恨”无人了解,正写出了诗人心中的一腔报国热情无人领会,物与人同一心情,物中也就有了人的影子。最后两句尤能见鸿之神韵,人之标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本不栖宿于树枝而宿草丛,这是其习性,词人偏写鸿故意不肯栖宿于高枝,而选择寂寞寒冷的沙洲独居,这种有意而为之的选择,恰见鸿不愿意随波逐流。这种自甘寂寞,正是词人坚守信念、洁身自好人格的写照。鸿与人相互映衬,相互比照,写鸿即是写人,人与鸿已融为一体,鸿的精神融入了词人的精神,鸿的形象也为此格外的高洁,与众不同。这正是苏轼自我形象的特征。
全词运用比兴寄托手法,借咏鸿来喻己,从而寄托了自己的情怀,语语相关。在这个冷月无声、万籁俱寂的夜晚。寂寞的词人与缥缈的孤鸿遥遥相看,既写人又咏物,此人从鸿的身影中看到了自己。他赋予鸿以独特的神韵,既写其形,更重写其神,塑造出鸿与众不同的形象,从而在孤清旷远的意境中凸现了词人孤傲、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苏轼咏物词寄托之深远,艺术手法之出色可见一斑。黄蓼园所评较恰当地指出了该词的独特:“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之寂寞。而初从人谈起,言如孤鸿之冷落。第二阙,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