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是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认识、情感等)和客观环境因素(时间、空间、设备等)所构成的情和境的总和教育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和发展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一个情境连接着另一个情境,所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发挥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在心情受压抑的紧张状态下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所以创设良好心理情境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感情输出,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热爱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从内心尊敬、信任、感激教师,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采取措施主动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用法之中”创设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对化学这门与社会紧密相连,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产生深厚的感情
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化学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以及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都可成为创设问题情境的丰富素材
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中关于“低碳经济”的内容时,我用新闻事件创设情境:据报道,过去60年中,温室效应使大量珊瑚虫死亡,造成南太平洋一些岛国,如图瓦卢面积略微变大,其境内9个环状珊瑚岛中有7个面积增加超过3%但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使景色秀丽的图瓦卢于50年后沉入海底,图瓦卢居民要求地球上60亿人向他们道歉我提出问题:温室效应为什么使珊瑚虫大量死亡,图瓦卢国土面积为什么会增加3%?学生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讨论和猜想有的学生猜想到了珊瑚虫的外壳成分是碳酸钙,海水中碳酸浓度增大使珊瑚虫外壳逐渐溶解而死亡,而残余的珊瑚虫外壳增大了国土面积我又提出:如何证实你的猜想?有的学生设计实验证实,有的学生建议上网查资料接着又问:引起温室效应的人为因素有哪些?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哪些,你还有什么建议?整个课堂因为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主动地进入了学习,在一个个问题中逐渐构建了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世界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了学习的迫切性和成功的自豪感
知识的问题化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而问题的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有意义,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情感
三、创设合作化的探究情境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直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建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建构的基础是经验,建构的方式是活动新课程改革将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倡导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师积极创设合作化的探究情境就极其重要
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我用一则氯气泄露的新闻事件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在氯气泄漏时,为什么消防官兵用要水枪喷射气罐?学生猜想氯气能溶于水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学生验证成功后,继续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与水反应,氯气溶于水后与水反应吗?如果反应,产物可能有什么,如何验证?学生又投入了新一轮的猜想和验证中在一个个阶梯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主动积极的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学会交流与学习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实验探究能力不同,他们提出猜想与假说的方式、角度、深刻程度等也都有着较大差异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准确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取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也能培养发散思维,丰富知识体系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命发展愿每位教师都能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都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引领者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发挥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在心情受压抑的紧张状态下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所以创设良好心理情境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感情输出,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热爱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从内心尊敬、信任、感激教师,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采取措施主动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用法之中”创设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对化学这门与社会紧密相连,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产生深厚的感情
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化学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以及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都可成为创设问题情境的丰富素材
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中关于“低碳经济”的内容时,我用新闻事件创设情境:据报道,过去60年中,温室效应使大量珊瑚虫死亡,造成南太平洋一些岛国,如图瓦卢面积略微变大,其境内9个环状珊瑚岛中有7个面积增加超过3%但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使景色秀丽的图瓦卢于50年后沉入海底,图瓦卢居民要求地球上60亿人向他们道歉我提出问题:温室效应为什么使珊瑚虫大量死亡,图瓦卢国土面积为什么会增加3%?学生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讨论和猜想有的学生猜想到了珊瑚虫的外壳成分是碳酸钙,海水中碳酸浓度增大使珊瑚虫外壳逐渐溶解而死亡,而残余的珊瑚虫外壳增大了国土面积我又提出:如何证实你的猜想?有的学生设计实验证实,有的学生建议上网查资料接着又问:引起温室效应的人为因素有哪些?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哪些,你还有什么建议?整个课堂因为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主动地进入了学习,在一个个问题中逐渐构建了知识体系,用自己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世界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了学习的迫切性和成功的自豪感
知识的问题化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而问题的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有意义,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情感
三、创设合作化的探究情境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直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建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建构的基础是经验,建构的方式是活动新课程改革将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倡导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师积极创设合作化的探究情境就极其重要
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我用一则氯气泄露的新闻事件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在氯气泄漏时,为什么消防官兵用要水枪喷射气罐?学生猜想氯气能溶于水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学生验证成功后,继续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与水反应,氯气溶于水后与水反应吗?如果反应,产物可能有什么,如何验证?学生又投入了新一轮的猜想和验证中在一个个阶梯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主动积极的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学会交流与学习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实验探究能力不同,他们提出猜想与假说的方式、角度、深刻程度等也都有着较大差异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会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准确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取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也能培养发散思维,丰富知识体系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生命发展愿每位教师都能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都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