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职业教育本科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探索r——基于德国经验借鉴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r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提升,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改革重要诉求.至2021年8月,33所高校进入“职业本科”试点阶段;然而对于现有试点高校如何转型为“职业本科”的问题,具体实现路径仍在摸索中.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基于招生制度、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高层次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的职责.借鉴德国人才培养经验,针对我国“如何试”的困境,对当前“职业本科”试点提出三方面解决建议.第一,构建“职教高考”制度,吸纳中职生源,从源头保障职业教育本科的“职业性”和\"高等性;第二,完善从企业招收教师的相关体制,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为人才培养闭环和生态圈建设铺设基础;第三,设置科学培养方案,在符合职业发展规律和专家知识学习特征的基础上,落实职业教育本科内涵建设.
其他文献
参与青少年科技活动是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高其科学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调查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活动参与现状与特点,该文收集并分析了来自全国22座城市的5、8、11年级的8000余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仅有不到半数的参测青少年在过去一年内参与过科技活动;在参与频次上,高中学段青少年显著低于中小学,县镇、乡村青少年显著低于城市青少年;在参与动机上,不同学段,性别和学校地域(东中西部)的青少年存在特异性差异;在参与的科技活动类型上,不同学段、性别、学校位置(城乡县镇)和学校地域(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健全落实机制是关键.该文以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研究”为依托,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对课题组所征集的小学段立德树人优秀案例进行分析.这些案例学校为了克服当前学校育人方式难以切合学生实情、学科育人有效性不足、教育评价滞后以及各育人主体难以形成合力等普遍性难题,从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拓宽育人实践路径、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多主体协同共育等多方面展开实践探索,努力攻克育人难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实践经验.在案例学校的实践基础上,结合小学
文章以专业工作室为依托,探索“工作室—实训比赛—就业创业”的“三级吸纳式”职业生涯路径,以帮助学生更好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过渡,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
护理专业认同感是护理人员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肯定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公众对该职业的期望统一起来.文章在深入分析护生专业认同感与“三教”改革密切联系的基础上,理性探索提升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感的教材、教法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路径.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要素.采用国际前沿的大尺度诊断方法,摸清我国职校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各级各类职校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该文基于国际COMET职业能力模型、理论和范式,开发、完善和检验了职校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能力测验》《影响因素问卷》和《测评背景问卷》,并对分布在全国五大行政区域的36所职业院校机械制造类和汽车维修类专业424位专业课教师进行了大尺度诊断.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年龄、教龄、学历、职业资格证、任课类型偏向、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的被测教师群体间职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了教学时空,促使线上线下教学融合逐渐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因此,该文在总结梳理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标杆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典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型、协作学习型、辅导教学型,深入分析了智慧校园对新型教学形态的支撑,并指出了基于智慧校园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创新方向.
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型导学关系”的特征是以知识探索和人才培养为目的、以社会伦理环境的协同为纽带、以高度互动的紧密联系为动力,其框架是价值协同、学术协同、利益协同、责任协同,存在的挑战是导学关系异化为“经济雇佣”“附属关系”“伦理越轨”“自由放任”.本文拟以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为例探讨构建新时代的导学关系及推动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大数据时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紧抓时代的发展机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与管理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rn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思维转变rn1.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rn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学生每时每刻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现从以经验直觉为准到以事实数据为准的转变.当收集到的数据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能够借此对学生进行分析和研判,得出有价值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
期刊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相关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该领域的已有研究,可将目前的研究方向大致归为两种不同的学科视角,即“价值本位”视角与“工具本位”视角.虽然也有研究者提出改变已有的认识偏执,将两种视角融合起来,但此类研究仍较为单薄.该文以生态学的思维来实现两种视角的融合,构建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生态优化”范式.首先,分析当前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技术植入”范式:技术本位的立场、功能替代的思维、主体异化的危害;其次,审视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拓展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实验教学的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式,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利用滇西边境地区现有的信息化装备,引入教育发达地区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先进经验和优质资源,开展中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发现边远地区实验教学信息化存在教育装备配备不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教师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设计能力较弱、面向学校和教师的专业技术服务和保障缺失等问题.针对问题从加强装备建设、组织师资培训、健全保障机制和注重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对边远贫困地区创新教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