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ui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焕发新机,填补了这片欣赏的真空,拓宽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组合;效果显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是生动的,趣味横生的,但是,课堂模式的程式化、固定化,学生也会有审美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课就会成为一潭死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焕发新机,填补了这片欣赏的真空。它以其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动感无限、容量大的课堂优势,令人耳目一新,深得师生喜爱。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到底有哪些效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体会,以与大方之家共赏。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触及情感,激发兴趣
  由于直观性、形象性强,多媒体手段可以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氛围情境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激发兴趣,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提高能力。学习的毅力在增强,意志在坚定,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表现在课堂上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如教《故都的秋》一文时,我运用了一个好的课前导入语,“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晉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又出示了如下许多古人咏秋的诗句: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
  让学生受到震撼和感染,接着放了下载的课文朗读:那行云流水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秋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超凡脱俗的美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秋的静、秋的美、秋的韵。为理解文中作者对故都的思念之情作铺垫,从而达到了增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做既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氛围,又考察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增加容量,加深理解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模式的程式化、固定化得到改观,打破了传统式、封闭式的死气沉沉的教学状态,将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相关信息吸取来。以排山倒海的信息量和知识源打开学生的知识存储,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讲《高祖本纪》一文时,针对学生对高祖的了解甚少,难以深刻了解高祖的性格特征的具体情况,笔者于是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有关高祖的一些影视片段,如:高祖欺韩信、项羽烹刘父、高祖逃跑踹骨肉、鸿门宴等,形象地向学生展示高祖的一些画面,所蕴涵的历史得到再现,文化底蕴的深邃得以体现。由于强化了具体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对高祖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
  三、天马行空、思接千载——丰富素材,拓展空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丰富素材,拓展思维、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实、自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物质基础。增强了联想想像力、分析判断力、审美力的提高。
  如在学习《祭十二郎文》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袁枚的《祭妹文》的朗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哭坟的片段,又播放诸葛孔明江东哭周瑜的片段,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死去亲人的怀念与哀思。学生表达流畅,情感充沛,全班学生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之中。接下来我再播放《祭十二郎文》这篇课文的朗读时,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结果在我还没有深入讲解之前学生就已经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了,学生带着兴趣去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多种手段、举一反三——加深理解,突破关隘
  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教学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化大为小、化远为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停放、慢放、重放等,进行观察、讨论、分析、综合、质疑、归纳、推理,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新知,突破课文重点难点。
  如教《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课,这一课归属于“与自然晤谈”这一专题。涉及到“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 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体现了新课标的“阅读与鉴赏”的理念。教材的设置注重加强学生对自然美、人文美的审美教育,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性灵,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教学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所以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章,训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文章内趣的审美能力。依据这样的思考(1)适时播放著名葫芦丝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播放《夕阳箫鼓》,让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2)出示了许多祖国山水画。(3)配以动情的朗诵,让学生聆听大师的心灵之声,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4)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综合、质疑、归纳、推理,达到突破课文重难点的目的。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善使者利之,拙使者害之。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笔写作教学是实施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激情引趣,放飞自由;丰富生活,夯实积累;拓宽阅读,积淀语言;优化指导,培养习惯等方面探讨了有效实施随笔写作,放飞学生自由童心,促进个性化写作的问题。  【关键词】随笔写作;个性化;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作文经常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较多,给学生的清规戒律不少,被人形象地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而随
【摘要】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负担着德育和美育的任务。新的德育价值取向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为目标,将整个德育过程建立在广义的审美过程基础上,用审美规律去塑造学生以性格为核心的个性心理。基于此,语文教育的最佳方式是通过美育手段去完成培养学生和谐人格的目标,就比用概念语言的空洞说教、理论规范的硬性灌输的德育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语
【摘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老师在教学中把握取舍: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关键词】不求甚解;审美享受;有舍有得;粗中有细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无理而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如能适时用“无理而妙”这一表现手法帮助我们解读中学阶段经典古诗文作品,如此,结构明了,理论深了,境界也大了。  【关键词】古典诗词;无理而妙;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贾至《春思》中写道:“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
【摘要】传统阅读教学存在弊端,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如何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首先教师应树立“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理念;教师对学生放手、放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乐于发现、感悟;让学生乐于成果展示;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阅读增添乐趣。  【关键词】享受;阅读;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当你报着敬业的精神、负责的工作态度在阅
摘 要英语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门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本文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模块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单元分布情况以及英语教材中文化信息的来源,提出改进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的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中英语 教材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正如“Harms认为,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
【摘要】《留侯论》是苏轼早期论说文的代表,该文是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體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这篇文章很典型地表现出了苏轼早期论说文的特色。其中纵横捭阖、雄辩畅达的文风,层
【摘要】做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最佳契机,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素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出路之一。  【关键词】课题;课程化;课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课题尽管有很多益处,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又存在诸多的困难。一是一线教师中缺乏研究性的人才;二是课题和常规教学之间的冲突;三是缺少专业性指导。这些困难往往使很多学校
【摘要】魏书生被誉为语文教育管理派的领军人物,其对教育及其规律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其语文教育思想与育人经验对当下语文教学工作者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论文首先概括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的内涵,进而分析其教育管理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最后依据其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对当下语文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管理;语文;魏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魏书生把管理学中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育
【摘要】只要我们老师认真上好每节口语课,并在平时多多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培养表达能力,相信我们的学生会越说越生动,享受到口语交际更多的快乐。本文以人教版《小兔运南瓜》为例对口语交际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兴趣;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案例背景】  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能善于交谈、与小伙伴开心地诉说自己家里的趣事,但是在正式场合或者口语交际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