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处着眼,取舍得法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o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老师在教学中把握取舍: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关键词】不求甚解;审美享受;有舍有得;粗中有细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前明确地告诉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说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下工夫。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工夫,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同样,在阅读《朝花夕拾》这本名著之前,我们就应明确地告诉学生,对于暂时看不懂的语句或语段,不必纠缠,应大胆放过。事实上,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名著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简单的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由于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已经成年,历经了太多的社会动荡,人事沧桑,在深情地回忆往事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了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可是学生未必能理解。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刻画,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又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在《范爱农》一文中,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然而他期盼已久的革命,最终却是如此:辛亥革命被投机—收买—镇压—窃取的结果,他怎能不绝望。“哀之大莫过于心死”,他的精神理想破灭了,他还能有生之可能吗?所以说,作者在此已经用深邃的笔触,暗示范爱农之死。这些人和事在当时来说都可算是重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对于没有多少知识储备的初二学生,理应不求甚解。
  二、教学中老师有所不为:把握取舍,有舍才有得
  我们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的表述和要求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异常重要。因此,在名著教学过程中的老师,不要怕学生不懂,平均用力,面面俱到,什么都讲给学生,结果使学生的名著阅读课变成了老师自己的才艺“表演”,结果是赔上时间又损了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真正是“吃力不讨好”。
  至于暂时无法体会的,如《狗·猫·鼠》一文中“正人君子”和《无常》中虚伪的知识分子是什么人。可以说这些都是启而不发的,理应“置之度外”,假以时日再说。最多按照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字面、文意的揣摩,了解和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主旨即可。至于深刻把握,真切领会,达成共鸣,则有待来日。这就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是“把握取舍,有舍才有得”。
  三、阅读指导,老师应有所为: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朝花夕拾》之所以成为散文经典,是因为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挖掘事件发人深省。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这些写人写事的细节处,加深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除夕夜长妈妈教少年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和元旦清晨等待鲁迅“恭喜”的语言、神态上的细节,把这个农村妇女的渴望幸福、期待祝福的急切心情和惊喜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老先生大声朗读文章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寥寥几笔动作细节描写,把老先生那种痴迷入神的情态,表现得惟妙惟肖。《父亲的病》——那些所谓“名医”的折腾人,拐弄人,鲁迅对他们开的“药引子”,如“蟋蟀一对”,而且还要是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进行了如实的叙述,顺便又讽刺道“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难怪“父亲”对这些药方、药引子以至医生也怀疑起来了,几次“摇摇头”。这些细节既写出了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心中的痛苦,也揭示了这些所谓“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细微之处还体现在多采用反讽和对比手法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进行批判、讽刺。反讽即是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上这些在教学时应该作为重点,真正做到:细处着眼,感悟经典。
  总之,老师在进行名著《朝花夕拾》阅读指导时,就应该具备《水浒传》众英雄豪杰的侠肝义胆:该出手时就出手,更应该像“花和尚”鲁智深那样:粗中有细。
  (责任编辑:刘影)
其他文献
【摘要】本人执教了高中新课程的一节诗歌教学课《雨巷》,引发了对生成性教学作用的反思,这节课课后反思的共同点是要善于引导,激活课堂,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课堂教学轻松快乐的气氛。以往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忽视了教师导的作用,忽视了学生
【摘要】作为传播汉语言文化和培养学生情感以及高尚人格品质的一门学科,高中语文必须注重体现其人文性的基本特征。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因素和问题,对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氛围;教材;互动;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培养学生养成在生活中阅读与观察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从茫然的应试教育的漩涡中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世界、发现生活,找出写好作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教育;作文;阅读;思考;生活。  【中图分类号】H193.4 【文献标识码】A  当孩子写出了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乐趣,这应该是他最成功的作文。如果被强迫写出一些无法理解、言不由衷的文章,只能是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封闭。所以,我相信
【摘要】作文修改至关重要!但如何修改,却成为作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辛辛苦苦改作文,学生马马虎虎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写作能力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学生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作文就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不利。因此,教师转变观念,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如何自己修改作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
【摘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阅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益的高低,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包含天文地理、医学农业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情低,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注重教学的情感体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的理解,提出了注重师生情感体验,激活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感受出发,体会当时的情景,感悟作者的感情,从而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学会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师生情感;激情教学;教学观念;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的学
【摘要】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发挥。而且,学生预习习惯养成对我们教学,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文主要从学生习惯预习的培养这一着力点及效果谈谈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预习习惯;养成;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预习一般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二者的有机统一。学是以教为主导的学,教是以学为主体的教。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我认为要做到“精、准、巧、实”。  【关键词】阅读教学;艺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要突出一个“精”字  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就要
【摘要】随笔写作教学是实施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激情引趣,放飞自由;丰富生活,夯实积累;拓宽阅读,积淀语言;优化指导,培养习惯等方面探讨了有效实施随笔写作,放飞学生自由童心,促进个性化写作的问题。  【关键词】随笔写作;个性化;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作文经常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较多,给学生的清规戒律不少,被人形象地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而随
【摘要】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负担着德育和美育的任务。新的德育价值取向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为目标,将整个德育过程建立在广义的审美过程基础上,用审美规律去塑造学生以性格为核心的个性心理。基于此,语文教育的最佳方式是通过美育手段去完成培养学生和谐人格的目标,就比用概念语言的空洞说教、理论规范的硬性灌输的德育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关键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