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中之变话“明油”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hong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鼎中之变,可以治国”,形象地说明了热菜烹调过程中应该注重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控制烹调进程,保证菜肴制作的质量。
  进行热菜烹调,有时需要根据成菜的具体情况,在菜肴成熟后即将出锅时根据成菜的具体情况淋入一定数量的油脂,烹饪界常谓之为“明油”,也称“尾油”。烹饪中可用于明油的油脂种类很多,除了普通的油脂如色拉油、猪清油、花生油、麻油、鸡油等以外,有的还使用葱油、豆瓣油、花椒油、红油等,在菜肴中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合理、有效地使用明油,往往可以提高菜肴的档次,保证菜肴的质量。
  
  一、明油的烹饪学意义
  
  1、对菜肴有增香、调味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油脂自身的理化性质,脂肪受热后分解成具有一定香气的酯类,从而使菜肴的香味增加;同时,有的油脂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香气,例如麻油、猪清油等,也可以使菜肴吸附油脂的香气。另一方面,由于有些用于明油的油脂除了本身具备的香气外,还加入了其他调味品经浸炸而成,这样就具有了复合的味道,如花椒油、红油、葱油等,除了具有油脂本身的香味,还具有麻味、辣味、葱香味等,在赋予菜肴香味之外,还具有补充调味的效果。例如:“葱烧海参”在出锅前淋入一定量的葱油,使成品葱香四溢:而“鱼香肉丝”出锅前淋入红油和花椒油,使菜肴具有麻辣香鲜的味觉效果。
  2、增加菜色的光泽度。主要是爆炒类的菜肴,勾芡后适时淋入适量的明油,部分油脂由于在高温的作用下发生乳化,与芡汁融合在一起,会增加芡汁的透明度,减少芡汁对光线的吸收;另外大部分油脂会吸附在芡汁和菜肴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油脂层,犹如“镜面”一样可以把照射在菜肴表面的光线反射出去,使菜肴的光泽度增加,亮度增强,这就是所谓的“明油亮芡”,可以使菜肴光亮剔透,提高观感,增强进餐者的食欲。例如爆炒腰花、炒猪肝等菜肴,都是通过明油来达到明油亮芡的目的,提高菜肴的光泽度。
  3、保持菜肴的温度,提升菜肴的品味效果。由于油脂的燃点较高,蕴热量大,散热速度慢,温度较为稳定,因此可以有效地保持菜点的温度。明油过程中,油脂本身蕴含的温度可以使菜肴的温度保持比较长的时间;另外由于菜肴外面包裹着一层油脂,就像给菜点穿了一层保暖衣,使菜肴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从而保持了菜肴的温度。人类对于菜肴的品尝有着最佳的品味温度,一般热菜的最佳品味温度是50℃~80℃。明油保持菜肴温度一定时间内不散失,无疑可以提升人们的品味效果。例如滑炒鱼片、宫保鸡丁等菜肴经明油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菜肴的温度,在品尝时就可以得到最佳的品味感受。
  4、增加菜肴的润滑感。由于油脂本身性质的影响,明油后的菜肴质地润滑度明显提高。提高菜肴的润滑度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减少菜肴和锅壁的摩擦,避免粘锅现象,使晃锅和翻锅更容易,从而有效保持菜肴形状的完美;二是提高菜肴的润滑度,改善菜肴质感,更利于人们食用。
  
  二、明油的适用范围
  
  就中国热菜烹调的传统习惯来说,明油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勾芡的菜肴,尤其是爆炒类菜肴,主要起到“亮芡”的作用。实际上,对于热菜的烹调,除非原料本身可以产生大量的油脂,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适量明油,来保证菜肴的光泽度和食用温度:尤其是脂肪含量相对较少的原料如植物性原料等,则可适当增加明油数量,以补充菜肴中脂肪含量的不足,除达到我们上述提高的作用外,对于平衡营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明油的常用方法
  
  1、四周淋入法。是在菜肴成熟并勾芡后,在出锅前将油脂沿四周锅壁淋入,然后迅速颠勺翻锅,使油脂均匀地黏附在菜肴和芡汁的表面。如“爆炒腰花”、“软兜长鱼”、“醋熘变蛋”等菜肴,经明油后达到“明油亮芡”的效果,这也是明油在烹饪中使用最多的地方。
  2、均匀撒浇法。是为了补充菜肴油脂含量的不足,用手勺将适量的油脂均匀地撤浇在菜肴的表面,以增加菜肴的光泽度,主要适用于那些特别讲究整体造型美观的煎、贴、扒类菜肴,如“蟹黄扒素翅”、“锅塌豆腐”等,经明油后菜肴的光泽度增加,并显得油润滑爽。
  3、适量泼入法。是为了保持卤汁的温度,增加其油润的质感并增加菜肴的光亮度而在调制芡汁时泼入相对多量油脂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另外调制卤汁的菜肴,例如“金毛狮子鱼”、“熘素鳝”等,调制好芡汁后一次性相对多量地加入热油,然后用手勺迅速搅拌,使油脂和芡汁混合均匀,投入原料翻拌均匀或均匀淋在菜肴的表面。
  4、少量滴入法。是指一些汤、羹类菜肴在成菜装盆后,为了点缀色泽或补充调味,少量滴加几滴油脂的方法。例如江苏北方农村在烧制一些汤、羹类菜肴或一些烩制的菜肴时,在成菜上滴上一些麻油或鸡油,起到增香提鲜韵作用;在“肚肺汤”上滴加一些红油,以去腥增香。
  
  四、明油的注意事项
  
  1、根据菜肴要求选择不同的油脂。在选择油脂时应注意3点:一是根据菜肴芡汁的颜色和口味选用不同的油脂。一般白汁或黄汁的菜肴可选用色泽浅淡透明的油脂如鸡油、熟猪油等,对其他色泽的菜肴,应以不掩盖菜肴本身的汁色为原则选择油脂;二是必须符合菜肴口味的调味要求,如口味清淡的菜肴往往要突出菜肴的本味,应选用色浅味淡的油脂,而对口味较浓的菜肴应选用呈味较重的油脂如红油、花椒油等;三是注重菜肴营养的平衡,也就是说对动物性原料应使用植物性的油脂来明油,反之对植物性原料应使用动物性的油脂为明油,从而达到营养和质地、口味的互补。
  2、掌握好明油的时机。明油一定要在菜肴成熟并勾芡以后进行。如过早,在菜肴没有成熟时明油,会使油脂渗透到原料内部,增加菜肴的油腻性,同时由于菜肴表面的油脂有润滑的作用,不利于芡汁的黏附,会发生懈芡的现象;过迟,则淀粉已经糊化粘锅,同时菜肴的质地也会受到影响,失去了明油的意义。明油后,菜肴不宜过多搅拌,并应迅速起锅,否则容易造成脱芡或糊芡的现象,特别是烹制要求光亮的菜肴更应该注意。
  3、掌握好明油的数量。明油的数量太多通常会使菜肴显得油腻,在生活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更注重膳食营养和科学饮食,喜欢选择一些清淡爽口的菜肴;而有些菜肴如果明油的数量太少,则无法达到我们理想的明油效果,无法达到保温、润滑和增香调味的效果。因此掌握好明油的数量对菜肴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博物学”这三个字要把它说清楚已经非常困难了。我现在正在追踪一个真正的博物学家,丽江的价值就是由这个人发现的,他叫约瑟夫·洛克。洛克本是奥地利人,没怎么上过学,他父亲是欧洲一个贵族家族的管家,所以约瑟夫·洛克从小特别想出人头地。后来他觉得在欧洲这样等级分明的国家很难实现抱负,于是去了美国。  真正的博物学是从欧洲发端的,约瑟夫·洛克也深受欧洲博物学的影响。虽然没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他从小就很会观测
·名著点读·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刘孝廉,能记前身事。自言一世为搢绅,行多玷。六十二岁而殁。初见冥王,待以乡先生礼,赐坐,饮以茶。觑冥王盏中茶色清彻,己盏中浊如醪。暗疑迷魂汤得勿此乎
1善于读书是孤独可以提供给你的最大乐趣之一,因为,至少就我的经验而言,它是各种乐趣之中最具治疗作用的。它使你回歸“另一性”,无论是你自己的,或朋友的,或那些即将成为你朋友的人的“另一性”。想象性的文字即是“另一性”,本身即能减轻寂寞感。  我们读书,不仅因为我们不能认识够多的人,而且因为友谊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缩减或消失,容易受时间、空间、不完美的同情和家庭生活及感情生活种种不如意事情的打击。  
可以说大多数人是谈癌色变,对癌症患者也敬而远之。事实上,90%以上的癌症是由外部环境导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约40%的癌症患者与饮食习惯、食物加工、烹饪方法等因素有关,30%的癌症与生活习惯,特别是与吸烟、喝酒有关。只要我们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许多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这里介绍10条预防癌症的饮食规则。  原则一:食物多样化  注意食物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应占每餐的2/3以上,植物性
锦绣时蔬基围虾    原料:基围虾200g,西瓜250g,黄瓜100g,胡萝卜丝5D0g,土豆丝100g。  调料:吉士粉250 g,盐2g,味精、椒盐各3g,色拉油2000g(约耗100g),黄油150g,青红椒50g,姜、葱各10g,白糖100g。  制法:基围虾去头、壳、虾线,留尾,用葱、姜、盐、料酒腌一下;西瓜、黄瓜挖球;胡萝卜、土豆丝放吉士粉、淀粉糊内拌匀,虾挂糊外面粘上土豆、胡萝卜丝,
辩证施食话药膳  赵 云    中国药膳是中药与食物的配方:但也不是中药与食物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用中药、食物和调料3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物的美味和营养,既能充饥,又能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满足口福的特殊膳食。  对于药膳,人们还存在着不少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因此,必须强调它不是单纯的食疗。食疗是根据食物的寒、凉、热、补等性质来预防疾病,而中国药膳是中药
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终将成为浇灌未来的雨露。  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所比喻的,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青年人的字典里永远没有不可能。大学毕业后放弃其他机会,选择在颐和园当个小讲解员的“80后”姑娘韩笑,以“想给游客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要求自己,把讲解工作做到极致,成了颐和园里的“金话筒”;年轻的“快递小哥”田追子,
吕易欣  淄博市雪宫中学八年级学生,品学兼优,热爱文学,在《少年先锋》等杂志发表文章十余篇。感謝文学赋予了我一双独特的眼睛,它告诉我:心怀善念,就永远不会踽踽独行;脚踏实地,就永远不会忘记初心。而我将会和文字一起穿过彼此的生命,然后在不老的时光中,一次又一次地相遇。  几缕阳光斜斜地射入屋中,一位女学生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手指在一本书上缓缓滑过。“女兵日记”几个字接连跳入了眼帘,宛如一颗投入湖中的
“红星照耀中国”的译名为董乐山专有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红星照耀中国》等均有广泛影响。  从图书出版角度而言,真正赋予埃德加·斯诺《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译名的,是翻译家董乐山。  在1984年,董乐山先生撰文《斯诺和他的<红星照耀中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說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