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课堂教学愈来愈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无疑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管多媒体的使用能给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但教师也不能忽视过度使用多媒体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必须谨慎,有必要掌握一些使用技巧,把握合理的使用时机。在遵循适时、适机、适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于激趣——为主动学习开好头
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学知识的初步感受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会让学生自己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把多媒体课件用于此处,激趣之功必然显著。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能陶冶学生的情趣,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音乐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受到感染,逐渐地理解知识,认识世界。如在教学“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时,为了营造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向上,各民族平等互助的大家庭的情境,可选择音乐导入的手法来教学。用课件播放歌曲《大中国》,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在音乐美的情境中陶冶情操。
同时,还可以利用漫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漫画具有一般直观性教学手段无法具备的幽默和夸张的特点,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把知识融入漫画中,用漫画的形式来再现知识比单纯讲解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引入《狼来了》和《人来了》两幅漫画,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用于设疑——自主探究的好帮手
思想品德课中的“疑”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在探究中加深对道德、法律、心理、国情等知识的理解极为可贵,学生在探究中质疑,教师“求之不得”,学生心中无疑时,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设置疑问,而且要设得巧妙、有深度、有高度。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也在于是否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巧妙地设下“疑”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在此时,一个别具匠心的课件往往能助教师一臂之力。
三、用于引思——拓展思维的好方式
一堂思想品德课应该是学生思维和品德形成的训练场,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如果课堂无“疑”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课堂中无“思”应是它的孪生兄弟,有“疑”必有“思”,有“思”必有“引”。为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来实现。
初三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方针政策,为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准备。但是,学生要掌握的理论很多,这些理论会让学生感到更加的枯燥无味。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我们眼中的小康”、“改革的辉煌”、“世界眼中的中国”等时政论坛节目,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大量网络资料的同时,从感性和理性认识方面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用于“煽情”——情感体验的好工具
“煽情”的提法不是很妥当,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达到情感的升华,并予以心导行,这都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启发,故称之“煽情”。
例如,在教学“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这个问题时,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民族间应团结互助的意义,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爱我中华》的音乐录像。清晰的画面,铿锵的节奏,气势磅礴的主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雄壮的音乐意境中领略手手相连、心心相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崇高美,从而达到在情感升华中自觉提升品德修养的目的。
再如,可充分运用动画的形式引入思考。动画是当前深受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媒体表现形式,适当运用动画可以迅速地把学生引入动画的情境中,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用于激趣——为主动学习开好头
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学知识的初步感受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会让学生自己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把多媒体课件用于此处,激趣之功必然显著。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能陶冶学生的情趣,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音乐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受到感染,逐渐地理解知识,认识世界。如在教学“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时,为了营造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向上,各民族平等互助的大家庭的情境,可选择音乐导入的手法来教学。用课件播放歌曲《大中国》,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在音乐美的情境中陶冶情操。
同时,还可以利用漫画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漫画具有一般直观性教学手段无法具备的幽默和夸张的特点,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把知识融入漫画中,用漫画的形式来再现知识比单纯讲解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引入《狼来了》和《人来了》两幅漫画,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用于设疑——自主探究的好帮手
思想品德课中的“疑”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在探究中加深对道德、法律、心理、国情等知识的理解极为可贵,学生在探究中质疑,教师“求之不得”,学生心中无疑时,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设置疑问,而且要设得巧妙、有深度、有高度。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否成功,也在于是否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巧妙地设下“疑”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在此时,一个别具匠心的课件往往能助教师一臂之力。
三、用于引思——拓展思维的好方式
一堂思想品德课应该是学生思维和品德形成的训练场,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如果课堂无“疑”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课堂中无“思”应是它的孪生兄弟,有“疑”必有“思”,有“思”必有“引”。为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来实现。
初三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运用这些方针政策,为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做准备。但是,学生要掌握的理论很多,这些理论会让学生感到更加的枯燥无味。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我们眼中的小康”、“改革的辉煌”、“世界眼中的中国”等时政论坛节目,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大量网络资料的同时,从感性和理性认识方面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用于“煽情”——情感体验的好工具
“煽情”的提法不是很妥当,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让学生在体验中达到情感的升华,并予以心导行,这都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启发,故称之“煽情”。
例如,在教学“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这个问题时,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民族间应团结互助的意义,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爱我中华》的音乐录像。清晰的画面,铿锵的节奏,气势磅礴的主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雄壮的音乐意境中领略手手相连、心心相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崇高美,从而达到在情感升华中自觉提升品德修养的目的。
再如,可充分运用动画的形式引入思考。动画是当前深受中学生喜爱的一种媒体表现形式,适当运用动画可以迅速地把学生引入动画的情境中,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责任编辑 袁 妮)